5月10日,记者发现,多篇“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的消息陆续从相关微信公众号、官网删除撤下,部分“欧洲自然科学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也已下线,中国分院注销账号,中介停办业务。
此院士非彼院士,当选消息纷纷消失
近期,自称“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的欧洲自然科学院引发舆论质疑,该院号称有着“严格评审程序”,从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间,院士数量却从425人扩张到1700人,增长了300%。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舆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的质疑,更有人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花40万元可买”。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表示,“在西方国家,你可以随便注册一个组织,原则上叫什么都可以,比如还有叫联合国科学院的,但和联合国没关系。更不要说全球、欧洲、亚太等名义的组织机构,尤其是非营利性机构,分分秒秒就注册下来,没有批准之说。严格讲,包括美国科学院、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其设置机构也是民间的,不是官方主办或审定的。这和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逻辑是直接相关的。尤其是在美国,社会信用的基础是个人,不是政府部门。”
所以,“欧洲自然科学院”这类的组织机构确实真实存在,只是不是我们理解的官方主办或批准的,从法律方面很难说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学术地位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
“恰恰是一部分中国人或华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门生意,于是类似的科学院与院士就如雨后春笋般泛滥。”陈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类似的国外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申报评选活动中都有中国人或者华人的身影,而且这类机构多数都选择和权威机构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记者发现,随着事件的发酵,部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已从本单位官网或百度百科上撤销,多篇“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的消息陆续从相关微信公众号、官网删除。
中国分院注销账号,中介停办业务
此前,有媒体统计,从2021年至今,已有超过30位国内专家学者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有知情人透露,想要评选该机构的院士,一般需付40万-100万元人民币服务费。
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右二)
在质疑声中,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也注意到了国内的相关舆论,但欧洲自然科学院对于申请者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
记者在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找到了联系邮箱,但当尝试发邮件后,页面却显示“404”,无法发送。
5月8日,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人才技术分院”的微信公众号则被注销,页面显示“该公众号进入自主注销冻结期,功能无法使用”。
记者在网上发现了五六家这样的中介机构,联系后有的关机,有的直接回复“已经不做欧自然的申请了”,还有的直接将微信公号上的宣传文章删除了。
5月8日,“中国科协之声”发布《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的评论文章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文章指出,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