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水缸

早就听说高山雷达站腌制的泡菜格外新鲜,问起有啥绝招,炊事员指向了那口水缸。

那个腰身粗大的水缸用暗棕色的黏土烧成,上面一圈缸沿儿早已磨出了包浆。那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逢枯水期,官兵常去离连队两公里的涝坝挑水,将水缸的水蓄得足足的。有时官兵训练完,捞起水瓢伸长脖子猛灌几口,一股清凉入肚,惬意极了。

炊事班的战友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清晨,天还没亮,炊事员就出门担水了。摇曳的洋铁水桶“咯吱吱”唱着乡野小调,幽幽远去。返回时,压弯了担子的铁桶紧咬着担杖钩子,喑哑的长嘶拖长了窄窄的山路。

战士小刚体型较胖,体重影响了训练成绩。为了减重,他主动提出早上帮炊事班挑水。怕影响大家休息,他脚步放得很轻很轻。不过,炊事员们还是能听到他的喘息声,还有水桶落地轻微的钝响和倒水入缸时哗啦啦的清脆声。甚至单是听水入缸的声音,炊事班长也能大致判断出,缸里还需要挑几桶水才能满。

每每看着水缸的水越来越满,慢慢瘦下来的小刚还要欣赏一番缸中帅气的面容。渐渐地,受小刚的影响,别的战友也主动帮厨,去挑水“亲近”水缸。天干物燥时,大伙常做的事儿就是将水缸挑满水。水缸的水常年都满着,干旱季节,也可以用于防火。

树荫下,战友们在水缸旁聆听教育。水缸空时,水入缸的声响巨大,水花不安分地喧哗着;而随着更多水的注入,响动声越来越小。大伙儿说,人也是这样,肚里没东西就会喧嚣吵闹,肚里有积淀反而沉稳低调。瞧,战友从水缸中还感悟到了人生的智慧。

在连队院子的一角,水缸就这般安静地站立着,缸沿儿上严密地扣着一顶圆圆的木盖。连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舀完水要立刻盖好木盖。记得有个“迷糊”的新兵舀完水忘了盖好盖子,指导员在点名时专门进行了一场教育。高山连队用水不易,每一滴都要珍惜。是啊,军人过日子讲究的就是艰苦奋斗。指导员常去看看水缸的水面有没有浮灰。看到水缸的水清澈见底,他便觉得欣慰。

水缸见证着官兵们的成长和成熟,官兵们也悉心守护着这缸清水。在互相守望的过程中,官兵们体悟着珍惜与感恩。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做人也要像这缸水一样清纯、澄澈。水缸赤诚地敞开胸怀,为连队这个大家庭奉献自己,毫无保留,倾尽所有。当兵亦如是。水缸的字典里没有悭吝二字,盛进几多舀出几许,绝不贪恋一点半丝,这像极了军人的坦荡无私。

水缸还流淌着时光的串串音符,在秋风飘飘、雨丝弥漫的时节响起。退伍时,暗洒泪,最难舍。离开雷达站时,再喝一口水缸的水,成为大家默默坚守的传统。不知不觉间,厚重的水缸成了官兵们军旅人生中的某种情感寄托。

“星空倒映在这缸水里,像颜色消退的剪纸一样,泡着水淋淋的月亮。”在雷达站工作了15年的老兵,在离别前忍着眼泪写下这首伤感的诗,饱含深情,满载故事。当兵的人经历岁月,渐渐像这水缸一样能包能容、胸襟宽广。

水缸是蹲守在岁月深处的一眼泉,串起连队的往事,也见证军营条件的改善。随着自来水管道的接入,现如今,雷达站吃水储水早已不是问题,水缸似乎要退出历史了。充满智慧、坚守传统的官兵们将水缸再利用,作为了腌制泡菜的绝佳工具。

他们知道,水缸从来不甘落寞。雷达站的官兵们,在这寂寥的山岗上坚守着,心底依然涌动着澎湃的梦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