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建筑物
木结构建筑材料
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砖塔据说是河南的宋代塔,位于嵩山的嵩岳寺(图105e)。
图105e
其年代为523年。用砖石建造这类建筑,其坚固和耐久是其首要考量,防御城墙、墓葬、桥梁都属于这类。这些还留存下来一些。但对于供人居住的建筑来说,木材是建材的首选。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很少能找到明以前的。这种状况,以及由于中国使用木材而造成的保守建筑风格,都限制我们讨论明代之前的建筑。所以只能讨论600以来的建筑历史。但事实上,这600年中,社会和政治历史对中国建筑的形式的影响很小,直到最近才出现这种影响。
中国缺乏大的纪念碑式的古代建筑,让其考古学变得陌生,看起来无足轻重。我们考察其他世界文化的历史时,都会首先考虑其建筑成就。其建筑遗迹提供了一个尺度,可以帮助我们考察该文化的成就高度。但,我们对中国汉代以前的建筑的知识都只是道听途说。人们曾经相信,有些现在还如此,中国对于世界的建筑成就就是长城,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帝国。这并不准确。如果说长城的核心材料有一部分确实是秦汉时期的或更早的时期的,其表面的砖石应该不早于明。但就是这种模棱两可被全盘接受,西方人还是对长城很痴迷,这可能是来自一种要在中国找到和埃及的金字塔同等建筑的心理需求,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庙塔,希腊神庙等的对应建筑,这样才可以将远古视觉化。
中国古代建筑流传下来的是其构造原则和美学目的。如果这些赋予生命的胚芽被好好保护,一代代通过具体形式流传下去,独立建筑的永恒就不那么重要。但实际上很难保存,也不能苛求。个体建筑的转瞬即逝,就是木建构建筑的主要后果。
为什么木材料这么受青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当然不是因为缺乏材料导致。或许这是因为中国像日本一样,是多地震国家。早期的建筑者很智慧地采用了比较轻便的材料,用结构支撑。而不喜欢使用大量的石头,因为一旦大地动摇会非常不稳。但实际上,没有证据显示,使用过木以外的材料做地上直立建筑,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