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 民族声音——记著名歌唱家郭兰英

“山西戏剧网”

文|刘红庆

郭兰英

郭兰英1930年12月生于山西平遥,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82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番禺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等。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郭兰英“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10月26日,获2019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一条大河波浪宽”听来天高地阔,

“花篮的花儿香”让人气远神清。

演“喜儿”,恨山仇海,她的悲愤震撼人心,

演“小芹”,那清粼粼的水呀,至今在人们心中翻涌。

“余音绕梁,三日不散”是古人夸张的形容。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却依然念着她,念着她永远年轻的歌声。

她就是在戏曲、歌剧、民歌演唱的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

郭兰英从传统戏曲拓展进歌剧领域,一路摸索,令人惊喜不断。她迷恋传统文化、乡土艺术,演唱原版晋剧时有板有眼,演唱歌剧时出神入化。她以观众为中心、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在“技术至上”学习方法的强大包围圈里,显得非常可贵。

在整个20世纪,郭兰英“立足传承,努力创新”,成为中国歌坛的绝代歌圣。

汾河边穷家女卖身太原“打戏”成了角儿

郭兰英出生在山西省平遥县香乐村。本来就穷得叮当响的家底,随着郭兰英兄弟姊妹十一人的降生,越发变得一贫如洗。郭兰英居中,排行老六。父母养不起,把她丢弃,又被姑姑捡回来,带到三岁,回到父母身边。小时候,村里常常闹秧歌。有时,白天演木偶戏,晚上有皮影戏演出。看过之后,郭兰英可以学得像模像样,被村人赞誉为“灵锤锤”。家穷得实在没办法时,父亲拿个晾晒干的猪尿泡,弄根棍子,可以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带着小小郭兰英在街上唱,图口饭吃。

村里郭羊成是个晋剧师傅,邻居们见兰英有唱歌的天赋,是棵苗子,就对郭兰英的父亲说:“让孩子跟上羊成打了戏吧!”过去学戏就叫“打戏”,每个戏子都是被师父打出来的。于是,郭兰英拜师学戏了。她回忆道:“周岁才四五岁,跟着我师父在农村里头演出。唱完一个,等下一个台口。有台口,就继续赶路。师父把我都放在驴上,骑着驴,两边都是服装道具,还有被子和什么。我坐在中间,铺一个褥子,坐在上头。”

1942年,13岁的郭兰英到太原学艺。“福义丑”是她的第一个师父。郭兰英说:“那时候练功就苦了。有时候你的手刚下去,你要抬得慢一点,师父拿一个放羊鞭子,手一到地下,他拿鞭子‘啪’一抽,抬起来就打不着,抬不起来,那个鞭子就缠到手上了。这样鞭梢要从手上拽下来,手全都是破的,一层皮都下来了。”

第二位师父“九二师父”也是名师。冬天,师父要求郭兰英伏在冰面上练声,直到把坚硬的冰哈出一个洞来。随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郭兰英的技艺不断长进,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九二师父说:“兰英处处都好,行腔更加圆润饱满,做戏更为准确生动。她唱青衣,全凭一个唱就行!”

郭兰英在太原的演出一炮走红,名字叫响了整个太原城。十三岁即挂了头牌。

郭兰英说:“我唱出名的戏叫《火焰驹》,其中有一段戏叫《打路》,从那段戏出名的,我师父和我一块演。旧社会啊那就叫角儿了。角儿,挂头牌的!”

郭兰英晋剧演出剧照

晋剧头牌革命后成了最好的“喜儿”

1945年,郭兰英随戏班来到张家口演出。在戏曲名家聚集的张家口,郭兰英一出场,就凭借俊美的扮相和行云流水般的演唱赢得满堂喝彩,在张家口站稳了脚跟。一时,名声大振。《铡美案》《金水桥》《桑园会》《二度梅》《蝴蝶杯》等二十出戏连演连红,场场爆棚。“宁卖二斗红高粱,也要听郭兰英唱一唱”“误了相亲坐席,也不能误了看郭兰英唱戏”“不怕误了住店,也要先看郭兰英的《算粮登殿》”的顺口溜在张家口的大街小巷瞬时流传。

1945年秋,张家口解放。1946年,从延安鲁艺来的歌剧《白毛女》轰动了张家口。郭兰英说:“我在张家口演晋剧,满城都给传开了,说《白毛女》怎么好怎么好。我因为天天在演出,所以没有时间看。有一天,我只演一个比较短的折子戏《血手印》,在最后压轴的。之前是班上其他演员的折子戏。这期间大概有两三个小时,我就趁这个机会跑去看了《白毛女》。一开始觉得还好,看的看的就看进去了。尤其是杨白劳喝了卤水,死了。看在那时就不行了,哭得我受不了。我定在那儿,想走,双腿走不了,差一点儿误了自己的演出。……看完演出,我回去怎么也休息不好,心里头总是想着《白毛女》。我心里就有了一个打算,这才叫演员演戏,这叫真戏,我发誓,要演就演《白毛女》。”

也许是剧中喜儿的苦难遭遇与自己的凄苦经历太相像了,与她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许是歌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吸引和召唤着她,郭兰英放弃了旧戏班给她的一切,毅然决然追随《白毛女》剧组,走上了革命道路。郭兰英记得:“《白毛女》演出时间长,下去演出从天黑一直演到第二天太阳出来,真是太阳出来的,五个小时嘛。这么长时间,观众坐在地下不走。”

从中国革命新歌剧第一戏起,郭兰英理所当然地成了旗帜和代表,恰如戏剧导演舒强所言,郭兰英使用的是“地道的中国唱法”,“风格完全是中国气派的”,很感人!

郭兰英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扮演的小芹

晋中秧歌走上世界舞台,晋中民歌走上歌剧舞台

包括平遥在内的晋中平原一带号称“民歌的海洋”。自古人们就有唱秧歌、小调、山歌等的习惯,几乎男女老少,不分场合,张口就唱,即兴表演。郭兰英从小耳濡目染,对民歌具有与生俱来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学什么像什么,唱什么成什么。

1949年,郭兰英有幸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列车上,郭兰英给创作员阮章竞演唱晋中秧歌《苦伶仃》《割莜麦》《卖烧土》《大挑菜》。根据这些曲调,阮章竞完成了《妇女自由歌》的填词工作。郭兰英说:“四个曲调不是他们选的。在火车上没法做曲,来不及了,就跟我商量,干脆你唱民歌。想了一下,我张嘴就来。后来阮章竞根据这个就写了《妇女自由歌》。大概写了那么一天,因为从北京到满洲里得一个礼拜,可能就是一天的时间吧。弄完了以后就让我唱,我就唱。”

郭兰英带着《妇女自由歌》参加了声乐比赛,获得三等奖。她参加演出的两个舞蹈《大秧歌舞》和《胜利鼓舞》得了一等奖。第一次出国,郭兰英取得两金一铜的好成绩。真的扬眉又吐气!

1953年4月,郭兰英主演的歌剧《小二黑结婚》上演,一反《白毛女》的沉重压抑,给观众以新鲜感。剧中“小芹”最适合郭兰英来演,因为年纪相仿,形象相仿,气质相仿。仿佛“小芹”就是照着郭兰英的模样写的。郭兰英回忆说:“唱腔基本就是采用山西及周边的戏曲、民歌完成的。比方说小芹、喜兰、小蓉三个人唱的那段,‘七月的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就是《看秧歌》调。小芹‘清粼粼的水来’里边有晋剧。小二黑唱的《石匣有个狼牙山》就是左权民歌,一个音符都没改。因为故事是晋中的,完成之后,晋中味道非常浓厚。”

是家乡土的掉渣的秧歌民歌成就了郭兰英的艺术人生,也是郭兰英将带着家乡泥土味的乡土艺术推向了中国、世界的高雅舞台,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此,郭兰英在民歌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进入民歌演唱的成熟期,《南泥湾》《翻身道情》《我的祖国》《北风吹》《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敢叫日月换新天》《社员都是向阳花》《赶牲灵》《人说山西好风光》《绣金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让亿万人民如痴如醉,广为传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歌曲不仅响彻神州大地,也随着她频繁地出访亚欧等数十个国家,随着电波的传送,传遍了世界,让世界记住了郭兰英。三十多岁,即成为享誉中国乐坛、闻名世界的一代著名歌唱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

郭兰英早年演出照

饰演汾河边同乡,《刘胡兰》塑造英雄形象

早在1947年1月12日,只比郭兰英小三岁的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不屈服国民党阎锡山军队的淫威,在观音庙前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转战陕北的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八个字。从郭兰英的家乡平遥香乐村,顺着汾河北上20里,就是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的云周西村。郭兰英和刘胡兰是一个河边上长大的。刘胡兰的事迹宣传开了,郭兰英非常骄傲。

1953年,郭兰英主演了歌剧《刘胡兰》,刻苦酝酿成功上演,《刘胡兰》成为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之后郭兰英歌剧表演的又一个里程碑。其中著名唱段《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唱道:

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

大寨那个就在这山下边。

七沟八梁一面坡,

层层梯田平展展,

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

牛羊胖呼呼新房齐崭崭,

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

银光满屋喜气多,

社员梦里笑声甜笑声甜。

一朵红花开百里光闪闪,

陈永贵是大寨的好领班。

铁手磨光金锄把,

汗水洒满了块块田,

汗水那个洒满块块田。

年年新套套步步夺丰产,

怀揣社员心眼向全国看。

依靠贫下中农掌大印,

永不褪色的好党员好党员。

一条阳关道万马奔向前,

这就是大寨的英雄汉。

扁担挑走烂石坡,

鐝头开出米粮川,

鐝头那个开出米粮川。

困难一层层歌声一串串,

冰天造大坝雪地移高山。

哪怕灾害有千万,

敢叫日月换新天换新天,

换新天。

这“韵”完全是郭兰英演唱最舒服和最拿手的,而旋律有晋中味道。每句最后一个的“字尾”部分,郭兰英加一个小小的、不易察觉的山西习惯说法,就成了她自己的“味儿”。

这首歌通过电影《山花》走向了全国,这是1976年。同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压抑的中国更加缅怀去世的伟人。郭兰英演唱《绣金匾》,临时改了词,轰动了现场,她唱得声泪俱下、如泣如诉,唱哭了观众,唱哭了中国。她回忆道:原来的歌词是“三绣解放军,坚决打敌人,消灭反动派,全国享安宁”。我临时改的。第一个绣毛主席了,第二个绣总司令了,三绣解放军当然也可以唱。那天,排练完了在汽车上坐着,我突然想到这个词,晚上我就唱自己的词了“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你”。

有文章说:“这歌声和她的泪雨融为一体,催人泪下,这歌声和她的心声融为一体,感人至深。”她的演唱,在全国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是人们传唱《绣金匾》的歌声。

郭兰英在中国音乐学院课堂讲课

告别演出三十年,推广有味道的民族声乐

郭兰英属于舞台,但“文革”折腾了十年,耽误了她塑造更多的舞台形象。“文革”结束后,郭兰英身体发胖了。虽然只有四十来岁,但一样面临着因年龄增长,要把舞台让给年轻演员的问题。郭兰英知道,自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是需要总结的时候了。她在人生转型面前思考多于犹豫,只要决定了,就坚决去落实。

郭兰英说:虽然嗓子并没有变。我感觉,这么大岁数了还爬在舞台边上不下来,让人家一脚把我踹下去,我可不当这个。我自觉一点吧,就自动退下来了。52岁,主动告别舞台了。但是观众不允许,还是喜欢看我的戏。所以我也矛盾。

那时候她非常痛苦。一个演员离开舞台,那是自己一辈子的饭碗啊,那是生命啊!思想斗争激烈。人发胖了,年龄不小了还演十几岁的小姑娘,感觉不好意思了。有的戏是没关系,可以演,比如说《窦娥冤》《红云崖》《青山常在》。关键是大家就要看《小二黑结婚》和《白毛女》,这就麻烦了。年轻人演观众不看,非要看我,怎么办啊?心里头舍不得离开舞台,反复斗争,最后还是下定决心,离开舞台。

1981年,郭兰英准备以一台《歌剧选段演唱会》告别舞台。这台演出,喜儿、小芹、刘胡兰、窦娥,四个人物,由郭兰英一人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年逾半百的郭兰英不仅风采不减当年,而且在声音的运用、形体的表达、感情的抒发上更具艺术功底的厚度和灵动的风采,又一次把人们带入了大美的艺术境界。她的好朋友、画家杨先让说:“这是个创举,全国也不会有第二个。一个表演艺术家,尤其是女演员,能把握自己,见好就收是十分不容易的,是需要勇气的。可是郭兰英也真是个绝才,此时,嗓子反而又高上去了一个音符。”

20世纪80年代初,郭兰英还培养出了李元华、万山红、刘玉玲等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1987年,郭兰英毅然南下创办“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学校”,至2017年就整整30年了。她成功地从演员改行为教育家。

这时的郭兰英已年届六旬,但她依然没有脱离一生钟爱的声乐殿堂,在为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精心耕耘的同时,还不时地登台演唱,绽放光彩。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1989年,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9年,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山西话剧院联合录制了12集电视连续剧《郭兰英》,在央视和全国数十家省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2009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同年入选1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和新中国六十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2010年,在首届“金葵花”中国歌剧艺术成就大典上,荣获歌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她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7年春夏,年近九旬的郭兰英神采奕奕地回到中国音乐学院,参与学校“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学术建设,应邀为声歌系师生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郭兰英对围拢来的大学师生们说:

我没上过学,是个文盲,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但是进入革命队伍我上了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毕业。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的文化水平也没有你们高,理论上也得要向你们学习。

但是我并不自卑,我的特点就是演戏,唱歌,只要这个谱子到我嘴里头,不管是哪个专家写的,我一定要唱成我自己的味道。我识谱能力也不高,你那五线谱我不认识,我就认识简谱,但是我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看了之后,让它为我所用,我不是为它所用。

你们缺乏这一点,我不客气地说,真是这样。

郭兰英从一名演员成了一个对声乐教育担忧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的学者。由此助力“中国乐派”再次起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