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大代表解读“十四五”规划教育发展战略

新京报讯(记者冯琪)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已于昨日(3月5日)开幕。记者注意到,代表、委员们拿到的材料报告中,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外,还有《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等。

“不要局限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本身,还要把发放的各种材料联系在一起思考研究,看这几个重要文件如何互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十四五”规划中共同提到了哪些教育问题?二者的逻辑关联是什么?背后有何深刻内涵?3月5日,在新京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8小时直播”中,周洪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十四五”规划出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提法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周洪宇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新提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法,也是今后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育面临着的时代主题和目标任务。”

周洪宇解释称,过去讲教育改革的4个方面,分别为办学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他指出,这一次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年度工作、“十四五”规划推向深入,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此外,周洪宇注意到,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教育部分讲到了“要优化投入结构”,而今年报告中没有讲到投入问题。“我认为这留待代表、委员们在审议时加上去。教育投入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前提,若不谈投入,教育事业就很难有长久保障。”

同时他也看到,预算相关报告材料中讲到了教育投入,“既然预算报告讲到,也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不要忽略投入问题。”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记者注意到,“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一句教育相关表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周洪宇对此进行解释。他告诉记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国际通用的一个指标,如果年限长,毫无疑问意味着劳动者整体素质高,更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也就是我们讲的‘人口红利’。”

周洪宇给出一组数字:我们国家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那个时候,世界平均水平为7.4年;而发达国家在2014年这一指标数据为11.3年。“因此这一次‘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未来五年要争取实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换句话说,要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努力。”

周洪宇强调,在看到和西方的差距之外,更要看到我们追赶的速度。“上世纪80年代,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才3年,经过20年的努力,到了本世纪,已经提升到7.5年。我们用30年不到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过程。”

周洪宇提出,特别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不仅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还要扩容,这与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既提出了这五年的努力目标,又提出了实现目标要采取的措施和路径。这样一来,我们‘急行军’要达到目的地,心里就有了底。”

“中央对于教育部分的考虑,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既有战略上的全局部署,又明确了战术。只要按照中央提的目标和路径,一年一年扎扎实实推动,未来五年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周洪宇表示。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巫慧 校对 赵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