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15元吃住,30元买性服务:在中国最堕落的地方,年轻人集体等死》又把“三和大神”拉回公众视野。
自从NHK电视台把镜头对准深圳三和镇上这群“集体等死”的年轻人后,在过去的两三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中国的媒体去那里探访一下,写出一篇“爆文”。
这次刺激公众阅读欲望的无疑是“15元吃住,30元买性服务”这样的细节。水果和猪肉价格快速上涨,“三和大神”的生命还是那么廉价。
这样的报道毫无疑问是一种猎奇,但也让生活摇摇欲坠的中产阶级感到安慰:
毕竟,这世界上还有人比我惨多了。
作为人间对照物的“三和大神”
到目前为止,有关“三和大神”的文章,大多是新媒体编辑的方式,罗列图片和传说中的细节,展示了那群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没有固定工作,也不愿意工作;长期在网吧,8元包夜;实在没钱吃饭,就去做那种“日结工”,挣一两百块,然后继续混吃等死。
但是,真实的“三和”早已不是戈壁滩那样的存在。我在深圳的时候,在地图上搜索,那里距离我上班的地方只有十多公里。事实上我曾经乘坐地铁到那附近吃过一次潮汕牛肉。
虽然那边的地铁站出口,比起深圳别的地方要稍微混乱一点,但是更有生气一些,并不是那种文章里的死气沉沉。
可惜从互联网的舆论语境里,不管这个地方现在被治理得如何,“三和”这个曾经在互联网火过的地方,已经被剥离了地理属性,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它被人为的包装为21世纪都市中的特殊存在,也是一批年轻人无法逃避的命运。他们这个群体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或者说整个社会对他们也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中产阶级热衷转发有关“三和大神”的文章,因为这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对照,也是他们对自己的提醒:人必须努力,绝不能掉入那样的阶层,彷佛那些年轻人就不曾努力过一样。
作为“参照物”存在的“三和大神”,尽管会有具体的悲惨细节,但是整体上却变得抽象,并被小心翼翼地隔离起来。
在城市和乡村的裂缝中跌落深渊
“三和大神”大多是90后,以二代农民工为主。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曾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十几岁后到城市寻找打工的父母,开始“城市生活”。
他们的父母,作为早期进城务工者,既能吃苦,又很节约,挣到钱大部分都拿回农村建造房屋,但是却没有时间和能力顾及下一代的教育。这些年轻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在城里打工,他们也有对都市生活的想象,尽管生长在农村,他们却和土地彻底失去了联系。
没有一个留守儿童还会想着将来依靠土地生活,他们注定会涌入城市。但是,如今的都市,已经不再像20年前那样容易找到工作,而他们也不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更重要的是,他们既失去了“乡土”,又无法在城市立足。他们的户口还在老家,父母也没有能力在城市买房。
同年龄的大都市青年,即便无法考入理想的大学,依靠父母一代积攒的财富(房屋,拆迁),或者日渐完善的社区服务,总能在城市继续生活。“城乡差别”,最终在年轻一代身上,以更清晰、更存粹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城乡之间存在一条鸿沟的话,那些“三和大神”就是从这个鸿沟跌入深渊的。尽管被媒体关注的只是深圳三和,放眼全国,这个群体要大得多。“农民工二代”中有相当一部分,都面临着这样的命运。
他们的观念和欲望,都是“城市的”,但是他们却终究无法融入城市。
日结工与技术难民
三和大神们也是“互联网原住民”,小时候就可以到镇上的网吧上网,现在也出没于都市城乡结合部的网吧。“互联网”看上去改变了很多行业,催生了新的富豪和新的中产(码农),但是“三和大神”提醒我们,还有很多人可能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难民。
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网吧和学校成为两个关键的场景。
上一代面临的是“田野”与“学校”,如果不能考上大学,还可以当农民。很多农民工尽管在城市劳动,内心世界还是农民,他们想的是在农村证明自己(建造更大的房屋),也想着有一天退回到农村养老。
这些“留守儿童”从小有镇上的网吧相伴,这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无限大的外部世界,幻想中的能力(游戏带来的体验),以及无责任感和无所寄托的孤独,这让他们成为完全不同的一代人。
所以,“三和大神”最终依赖的仍然是过去的欲望满足方式(在网吧),人们对此感到吃惊,却不知道这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经验。
他们和正常社会的连结是“日结工”,在旧社会,这就是“短工”或者“零工”。“日结工”在大城市其实相当普遍,社会不需要承担成本(社保),又能找人做那些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日结工”看上去自由,但是在本质上却是“无责任”的,除了那一点可怜的收入,也是无意义的,因为这种不连续的劳动,没有办法让劳动者获得完整的、可期待的经验,也就不会有未来。
“日结工”和“网吧”,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两大支柱,并再一次塑造了他们。
目前,舆论中的“三和大神”是悲惨的形象,而且自己也完全承受了悲惨。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对社会来是无害的。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群体和社会是完全脱离的。他们不纳税,不缴纳社保,不享有什么权利,甚至也没进入“统计学”,整个社会就当他们不存在一样。
有城市户口的都市青年,可以享受最低的保障,失业后也有社区提供一定的帮扶,而“三和大神”尽管也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却是被完全漠视的。
人们围观他们,注视他们,却又隔离他们,送给他们一个“大神”的绰号。“大神”这个词是典型的互联网戏谑风格,但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永远处于这种“虚构”状态。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我们不应该假装他们不存在。
圳长后记
经过近些年的整治,如今的龙华三和跟深圳的其他城中村并无太大的差别。“三和大神”的传奇故事,已经成为过去。
但魔幻的是,NHK的那支三和大神的记录片,让出镜较多的几个小伙子有了些名气,然后他们现在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做主播,不但挣了些钱,也把债务清了不少。
三和没有大神,他们都只是想通过打工,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