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宋六梅:只此青绿王家坝

只此青绿王家坝

宋六梅

初夏,久违的阳光露出明媚的笑颜,一扫连日来的阴霾,一幅乡村画卷慢慢舒展开来。四周山峦叠嶂,一座又一座,远看如黛,近看葱郁,绿得逼人,绿得透心。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一派勃勃生机,让人充满期待,更充满希望。

这就是万盛经开区南桐镇王家坝村。重庆市首个散文创作基地落户王家坝,让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有了文化的滋养。王家坝是一部厚重的书,值得我们慢慢品读,读它的前世今生、读它的乡村巨变,读它的未来可期。

明洪武年间,王姓始祖率族众随“湖广填四川”到达四川内江,不断向外发展迁居。清代王应洪家族集体迁杨柳井定居,后改名王家湾,就是今天的王家坝村村委会所在地。王氏家族定居以来,至今已历14代,如今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众多。王家坝气候适宜、田土肥沃,山清水秀、单一的农耕文化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里藏煤极其丰富,随着工业文明星火逐渐点亮,从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了开采煤炭、炼制炭花的历史。炭花,就是焦炭,是挖出的烟煤经过燃烧、干燥、热解、粘结、固化,最终制成半成品焦煤。炭花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主要用于高炉炼铁和铜、铅、钛等有色金属的鼓风炉冶炼。抗战时期,炭花的存在对于整个重庆及其它地方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这里生产的炭花要运出去,只能靠人力一背一背或一挑一挑地往外运到綦江蒲河高坎子码头,然后装船运往外地。

大山深处,古道无言,静默着向远处延伸。

炭花古道,蜿蜒在大山深处几十公里;个别路段极其陡峭,坡度可达60度倾斜之多,两边山林幽深,翠竹掩映。如今,古道上依然可见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小圆凼,就是背炭花的人用背杵(当地人称拐把子)立在石板上歇脚留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坝有了国营煤厂。人口多了起来,四处零星分散的山间独户,便逐渐集中起来,开起了烟酒茶及副食等小商铺,形成了较繁华的百日场。曾经一时,煤炭资源丰富,经济效益可观,王家坝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成为远近闻名的矿工及家属聚集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王家坝依然逃不过如此命运。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市场的萧条,王家坝迎来历史的阵痛,痛定思痛,开启了艰难的转型发展。当地政府实施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今,王家坝村情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近年来,金丝皇菊、茶叶、双效桃、花椒、麻竹、莲藕等产业蓬勃发展。这些产业中,金丝皇菊和茶叶尤为突出。金丝皇菊花开烂漫时,金灿灿一大片一大片,令人震撼。长发飘飘的美女,红裙起舞,在金色中流连、婉转,以蓝天白云、青绿山水为背景,犹如大自然泼墨的油画,美轮美奂。

错过花开季节,你也可以意外收获泡制皇菊的美妙体验。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入一朵皇菊,冲入沸水,静心守候。赏形之时,看菊花渐次舒展,待她尽开颜,纤弱身姿变得丰腴,模样更加楚楚动人,只需轻轻晃动杯身,看她舞姿优雅从容。此时,汤汁金黄,散发出阵阵清香。惊艳于你的又岂止是那形、那香,只需小酌一口,从唇齿间一丝一丝浸润,顿时一股甜香醇柔从舌尖顺流到喉、到胃,直抵心底,然后又从里往外,慢慢地散发出来,整个身体也通透起来。

上百年的采矿历史,形成了典型的采煤沉陷区,王家坝地区地下水枯竭,缺水严重,特别是周边山脊一带,产业发展只能选择耐旱少水的植物。早在1968年,王家坝的村民就开始垦荒山种茶叶,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三代人制茶技术的传承,得到光大发扬,逐渐形成规模。

如今,王家坝的定青茶叶有限公司成为集名优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茶艺技术和茶文化体验、电商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尤以手工制茶工艺见长,绿茶定青银毫、红茶采山红成为他们打造的高端品牌,远近闻名。茶叶基地从集体化到现代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与这个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200多株老茶树依然保留着,与其说是可以继续采茶,还不如说是保留的一份情怀。这些古茶树见证时代的变迁,见证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更见证了一群勤劳而奋进的人。

定青茶叶公司拥有1300亩自主茶叶基地。站在茶园远眺,绿浪滚滚,层层叠叠,将绿波一直绵延到山顶。望着这一波一波的绿浪,只觉人在绿浪中游荡,飘逸、飞舞,身心舒爽。

“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整治村居环境,美化乡村道路,实现处处有绿,处处有美,处处是景。除了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乡村体闲产业,城郊康养产业和拓展训练产业,将形成人文、人居、生态环境同产业发展相融相生,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村书记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一边指着山下的王家坝村。初夏,正是令人感触到生命最蓬勃、最茂盛、最有生命力的时光。俯瞰山下,阳光正灿烂,万物正生机,山河壮阔,青山妩媚,只此青绿王家坝。

(作者供职于万盛经开区文化旅游局)

版面欣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