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关于常建的故事并不多,但是其“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却无人不知,几乎所有的选本都会把这首诗作为他的代表作。
常建被唐代的殷璠fán选入了《河岳英灵集》,成为盛唐时期24名诗人之一。盛唐之人选盛唐之诗 ,常建竟然排名第一,可惜常建传世的作品只有五十余首。
我们先看看前人对于常建的评价,在欣赏几首常建的诗。
一、《河岳英灵集》中的常建
殷璠是唐朝进士出身,他选录了唐开元2年至天宝12载(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24人诗234首。 书中自序说:"
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
这本书里,殷璠把常建排到了第一位,关于常建的记录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弥足珍贵:
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死于记室,鲍照死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
常建是开元15年的进士,这一年中第的人中,我们只知道其中4个名字,状元叫做李嶷,另有王昌龄、杜頠wěi,常建。
殷璠把常建和沉于下僚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鲍照(南北朝元嘉三大家之一)相比,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仅仅做到一个小尉。常建的诗歌风格,殷璠也有独到的见解:,
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至如“松殷璠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例数十句,并可称警策。然一篇尽善者,“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远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通庄即往来的宽广大路,殷璠说常建的诗一开始像从宽阔的大道上出发,但是不好好走路,却像个驴友专门寻找野外的小径,等走出去百里以外才回到大路上来。所以呢,他能言常人不到处,他的诗意味深长,佳句随便可得,并出人意料之外。例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等。
殷璠又说到常建的第二种特点,并举了两个例子。这两句都来自同一首诗《吊王将军墓》 :
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唐朝将军王孝杰(?-697)数次与吐蕃作战,有败有胜,后来他在与契丹军作战时战死。常建不以成败论英雄,把王将军比喻为霍去病、李广来凭吊 。三个人中霍去病年轻时病逝,李广自杀,王孝杰兵败战死,所以殷璠说常建“属思既苦,词亦警绝”。并且说西晋时期的诗人潘岳虽“能叙悲怨”,也未必比得了常建这首诗的悲苦之情。
二、宋人诗话中的常建
南宋时的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到常建的代表作,但是其中颔联却写作“一径”而不是“曲径”: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有十字对(刘虚虚“沧浪千五里,日夜一孤舟”),有十字句(常建“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是也)
《苕溪渔隐丛话》中关于欧阳修赞扬常建的一段故事:
洪驹甫《诗话》云:“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引用洪驹甫(父)的诗话,说欧阳修见到了常建的《题破山寺禅院》诗,非常钦佩,自己想仿效作诗,却写不出来,以为憾事。
洪刍(生卒年不详),字驹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黄庭坚的外甥。
不过苏东坡却不这样认为,苏轼认为他的老师要么是假客气太谦虚,要不就是别人误传:
东坡云:“常建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阳文忠公最爱赏,以为不可及。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岂非厌饫刍豢,反思螺蛤邪?”《苕溪渔隐丛话》
苏轼认为常建这两句诗的确不错,但是对于欧阳修来讲又算得了什么,用张鹤伦的话说“不值一提”。这个欧阳老师岂不是吃腻了地上跑的,想吃点水里头游的?估计那个时期家畜比螺蛤要贵重不少。
刍豢chú huàn,牛羊猪狗等牲畜。朱熹解释到: 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是也。
在这里,又是”竹径“而不是”曲径“和”一径“。
三、元朝《唐才子传》中的常建
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常建有点传奇色彩了:
建,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遯之志。尝采药仙谷中,遇女子,遍体毛绿,自言是秦时宫人,亡入山来食松叶,遂不饥寒,因授建微旨,所养非常。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
肥遯[ féi dùn ] ,《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肥遯就是退隐的意思。《唐才子传》说常建退隐山中,采药时遇到了一个”遍体毛绿“的仙女,似乎学到了一点长生之术。
据考证常建并不是长安人,他的籍贯是邢州,关于其担任盱眙尉的时间有天宝、大历之说。
四、常建两首代表作
唐诗三百首选了常建的两首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被作为五律,《宿王昌龄隐居》被作为五古。
1、《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松际露微月、余亦谢时去,是半拗体,可以不用救拗,不过常建都救拗了。犹救露、鸾救谢。
清溪深不测,茅亭宿花影,平平仄平仄,是正常的变格。
但是这首诗有2处三平尾:唯孤云、滋苔纹,被认为是古体诗而不是五律。
看清屈复撰《唐诗成法》的评语,似乎是常建在王昌龄去世以后,才来到这里:
王之清才,死后松月犹若绻恋,生时不见用,此所以感而欲隐也。读此方知李颀“物在人亡”一首俗浅。
王昌龄 (698— 757)及第时已经三十岁,据说此前他曾隐居安徽石门山(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常建辞盱眙尉后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写下了此诗。唐代宗大历元年是766年,王昌龄要是活着就68岁了,常建与王昌龄同科进士,如果不是在天宝而是在大历年写这首诗,估计年龄也不小了。
首联: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清溪深远,孤云为伴。第二句有齐梁隐士陶弘景诗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颔联与颈联还是写景: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故人不在尚有微月清光,月下可见院子中苔藓暗生,表示少有人来。
尾联说,我也要归隐了: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诗意:“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
2、《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好多版本,这里录入一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这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五律篇,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种诗被称为偷春体。
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平平仄仄仄,唐律诗常见三仄尾,但是一首诗中两处三仄尾比较少见。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也是半拗体,钟救此。
《洪驹父诗话》中提到欧阳修喜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事,洪驹父(甫)却说:
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倒装之法,鸟性因山光而悦,人心因潭影而空。
通篇写景,一路走来,如摄像机长镜头推进,随见随录,幽情自现。
结束语
殷璠编撰《河岳英灵集》时颇为自负:
"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
《河岳英灵集》第一名诗人就是常建,第二位才是李白,常建诗入选15首,而李白诗仅选了13首,可见当时常建的影响力。 杜甫当时名声不大,竟然没有入选24人名单。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五律一首《用常建韵题崂山华严寺》:
春溪遥向海,云径入崂深。绕竹攀幽壑,闻香净客心。风铃老僧塔,残照古松林。小坐禅门外,一声清磬音。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22 高适破解了七律公式?为什么被清人批评是活板印就?
观唐习律25 二绝外仅五日观妓而已 万楚为何被称为艳诗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