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来自省内外的文艺名家齐聚一堂,一起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22位浙江舞台艺术领域优秀人才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拜师仪式,三年一届的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第二批次正式开班。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泉、朱海闵出席,导师代表茅威涛等和22位培养对象参加活动。
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指的是“名编、名导、名角、名匠”四类文艺先锋工作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三年时间里,通过“一人一导师,一人一协议,一人一作品,一人一论述,一人一团队”等形式,对培养对象开展分门别类的精准培养。承办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将结合集中讲座、艺术采风、作品观摩、艺术实践、创作展示等多种培育方式积极开展培育工作。通过项目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品德高尚、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名编、名导、名角、名匠”,在繁荣浙江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推动文化浙江高水平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
自2019年推出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以来,第一批36名培养对象先后完成主创、主演作品300余部,10人获文华大奖、梅花奖、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等国家级重点奖项和称号,40余部作品分别获得浙江省音舞节、戏剧节等省级赛事奖项,40余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等。
今年对培养对象的选拔也是要求颇高,比如需要是从事专业领域为浙江舞台艺术紧缺人才领域(编创、导演、表演、舞台技术等)、曾获省部级以上奖项等。新入选22位培养对象中,表演类12人、编创类5人、导演类3人和舞台技术类2人。他们当中有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获得者吴放、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获得者王永林、“全球华人乐团”艺术家刘瓅元、中国越剧艺术节“十佳新秀”谢莉莉、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获得者胡娉、中宣部文艺局和中国文联“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人才董其峰、杭州亚运会亚运火种采集仪式音乐作曲、制作人张全武、第三届浙江省戏剧金桂表演奖获得者姜艳、浙江舞蹈艺术最高奖“浙江舞蹈奖获得者”吴嘉雯、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陈丽俐等。
一对一的导师名单里也是“群星闪耀”,他们当中有三次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十一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盛和煜;中国话剧界唯一的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宋国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越剧界唯一的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著名戏曲导演、“诗化越剧”导演风格开创者杨小青;舞台美术家、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杏林。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加快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更需要努力形成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舞台艺术标志性成果。而万事靠人、靠人才,今日之浙江,更需要出人、出名家。” 陈广胜对第二批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把握“时”与“势”,立足新起点新征程倾情呼唤舞台艺术名家。要通过完善选才育才用才体系,争取浙江大地名编、名导、名角、名匠辈出。二是涵养“德”与“艺”,聚焦新标准新要求倾力造就舞台艺术名家。我们需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名家,他们不仅要有审美,更要有提升书卷气扎实底层精神内核。三是统筹“教”与“学”,迭代新理念新平台倾心扶持舞台艺术名家。
陈厅长对“1111”人才做了解释,他说道:“‘1111’就像把名编、名导、名角、名匠四类人才比喻成舞台艺术的四根柱子,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这是浙江舞台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豪情壮举。”
陈厅长特别提到了“1111”人才的扶持机制:首先,以“五个一”为统领,细化个性培养。一人一导师,坚持名师挂帅。一人一协议,强调精准施策。一人一作品,强化舞台实践。一人一项目,加强学术研究。一人一团队,注重宣传推广。以“1111”人才为核心,优化梯队建设。以“1111”人才为平台,结缘众多名家。以“1111”人才为导引,激励万千新秀。以“1111”人才为依托,反哺艺术教育。最后,以“文艺赋美”为牵引,强化基层淬炼。
最后陈厅长希望,文艺走出剧场、走出围墙,成为流动的风景,成为一种活化的生态,让浙江所有的城市都被艺术所浸透,在每个公共的空间里,都能展现艺术之美,让每一位艺术家都成为艺术的产品者。
浙江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文艺人才辈出,曾经在全国独树一帜,培养了众多有影响力的舞台艺术名家。一大批巨匠、巨作奠定了浙江文艺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实施文化人才工程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积极探索文艺队伍建设路径和人才培育模式。舞台艺术“名编、名导、名角、名匠”人才计划的推出,是浙江舞台艺术领军人才培养的破冰之举。期待这22名“文艺浙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持续创作富有时代特征、浙江特色的精品力作、吹响时代的文艺号角,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陈棠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