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防生分流,最大亮点是尊重个人选择

原标题:【聚焦】国防生分流,最大亮点是尊重个人选择 声明:本文转载自「当年绿网」,作者:闻香知酒 2

原标题:【聚焦】国防生分流,最大亮点是尊重个人选择

声明本文转载自当年绿网」,作者:闻香知酒

2018年6月,国防生分流政策赶在2018届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出台,规定:国防生可选择继续前往部队服役,或转改文职,或直接分流到地方工作,不必赔偿违约金。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分流”这个词真是形象而恰如其分,人流被分成了大小迥异的分支,向着四面八方流去。在历史的转折面前,所有人都形同流水,只能顺势而为,但又都滚滚向前。

进入十一月,清华大学2019级共有56名国防生解除国防生身份,分流到地方;而浙江大学共有52名分流解约,占2019级毕业生的三分之二。解除合同的是大多数,继续坚持初心理想的是少数。然而,有些事情是无法根据从者多寡来判断好坏的,我们要承认笃信星辰大海的人始终是少数,但其带给社会与国家的进步意义却是巨大的。

读历史书,也常见这样的文字:某某起义失败后,还有零星残余部队坚持与统治者做斗争,书写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是之谓也。所以我也从不认为它宣告了国防生制度的失败,而只是根据时势作出的战略调整。

国防生们做出或走或留的选择,也非意味着对自己当初选择的否定,和理想的破灭。也许可以说,他们变得更加理智,也更加成熟,知道骨感与丰满的区别,知道自己的真正所求与几斤几两。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是理想与现实、情怀与利益、星辰大海与柴米油盐错综复杂反复权衡之后的结果。

有人是一直坚定就想去部队,不管有没有分流这个政策,他们都时刻没有忘记曾经的将军梦;有人是还没想好在地方干什么,觉得地方可能还不如部队好混;有人是因为家里的反对,坚持要他们努力以一种眼下较低的成本进入体制……

还有人认为分流是一分钟的后悔,而继续下部队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后悔;有人认为不分流来部队打草、每个月赚7000块钱工资是一件极其不划算的事;甚至有先期毕业已经分配到部队的师兄们,对他们可以拥有一次选择机会表示出了极大的羡慕与不平……

所以,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它的道理,也都能找到共鸣者。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这些年从宣传报道中,更是常见国防生中的成功者、佼佼者。“遵从本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并且不后悔,这就是最好的。”

但在各种看法和意见的分歧之中,却又都能共识于一个最大的进步,这就是质迪君所说的“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政策上的宽松是对自由和理想的最大恩赐。”

换句话说就是:感谢让我们有机会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做出选择的时候,却并不太懂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明白选择意味着什么并且希望重新选择的时候,又发现自己根本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机会。

不可否认,许多人考上军校,当上国防生,当初大多数都是懵懂的。他们许多是被理想的光环所吸引,但也同时被这光环晃得睁不开眼。其中既有眼界和阅历的原因,也有我们的招生部门选择性宣传、隐瞒性宣传和夸大性宣传的问题。说许多人是被“哄骗”进来的肯定不合适,但确实他们当初的选择并非是在一种清醒和主动的状态下做出的。

于是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失落感和欺骗感也就不难理解。于是就有许多人抱怨“早知当上军官还要面临转业改行等二次就业,何不从一开始就另谋出路从一而终呢”,“早知凭着985的高分和四年寒窗下来,是从事那些连高中生都反感的拔草开会抄笔记,又何至于要在这里浪费青春与才华呢” ……于是就有许多年轻军官呼吁“放开走留”,甚至一些高学历干部宁可按义务兵复员也要毅然决然地走人。于是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前辈”羡慕今天的国防生,可以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单纯指责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只能是一种政治正确,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拴心留人”的问题。

甚至,“拴心留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观念的偏见。“拴”是一种强迫行为,违反对方意愿的束缚行为,在现实当中,“拴”这个动词常见于指向猪狗羊这些牲畜。而且,心是“拴”不住的,它有是翅膀的。我们把干部、把人才当成“牲畜”那样“拴”起来,不让他们做这做那,也不让他们走动离开,然后还希望他们尽心尽力、迸发出最大的正能量,这实在是一种不可理喻、不可理解的事情。

一个单位缺乏吸引力,导致人才的流失,那不应是人才的错;不能使之人尽其才还要生生熬成“废品”,就更是错上加错。“拴心留人”也只有向“安心留人”发展,才能真正让人死心踏地、心甘情愿地服役奉献。

毋庸讳言,军队毕竟有其特殊性,不是谁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没有一定纪律和约束的部队,就会混同于菜市场,毫无战斗力可言。但反过来说,只把人“拴”住却无视他们的积极性,许多“身在曹营心在汉”,又能有多少战斗力可言?

从这个意义来说,强留对个人是一种伤害,对部队也是一种伤害。人各有志,让想留的人留下来好好干,想走的人开心地走,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一切改革政策,应主要以激励为导向,而非控制与惩戒。

职业化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干部队伍成长成才,并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的服役意愿,加强他们的职业规划,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延长他们的服役时间,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

而一项机制要想达到激励目标,有时要看它是否把满足对象的主观愿望作为奖励手段。有的人愿意留队,有的人希望走人,有的希望年轻时出去寻找更多机会,有的希望最好可以不用发愁地干足一辈子……只要他们都好好工作,那么满足他们的愿望就是组织给予的最好奖励,这才是激励的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走留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既有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也有利于单位树立正面导向,它就是一个好政策。

那么,回到文章中心,给那些面临毕业的国防生一个重新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让他们在清醒的状态下叩问自己的内心,做出一个真正听从内心呼唤的选择,无论对于选择走人的还是选择留下的,难道不都是一种最好的安慰、也是一种最好的激励吗?

政策的宽松和组织的宽容,反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也解放了他们被束缚起来的翅膀。带给他们的,是更广阔的天空,以及最新鲜的空气。那么,雄鹰的腾飞也就不过只是时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他们不再会有被蒙蔽、被欺骗、被强迫的感觉。即使将来有再多风雨、甚至会折翼沉沙,那也是自己的选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会成长、成熟,也更坚忍和达观,却不会再沉沦和抱怨。

事实也确是如此。不少国防生表示:让想走的走,让想留的去到合适的岗位,这是支撑他们留下来的动力之一。此外,随着部分国防生选择分流,这两年国防生的毕业分配也比以往好了很多,加之军改之后,军人的地位、荣誉感、待遇、保障等可观的发展前景,让许多国防生深信,并成为支撑他们留下来的动力之一。

我们多么希望,不只是针对国防生,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发现自己并不适应部队的年轻军官,也能够通盘考虑、从长计议,尽量给他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放开走留”固然会使一些基层干部流失,但也能够确保留下来的至少身心是统一的,达到“提纯作用”。更关键的,“放开走留”之后会使部队更冷静更清醒地审视自身问题、正视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才能被反推着让改革向纵深进行,创造出“安心留人”的真正环境。

当然,“放开走留”不是一个绝对化的无政府主义概念,它需要配套的以激励为主导的政策机制。

比如,在军校当中推行“无军籍”学员政策,与地方大学一样交纳学费,只在毕业分流之后,对那些愿意下到部队的人签订协议,军龄从入学时起算,并免除和补发一切相关费用。

比如,对那些初级军官,统一划定5年的合同期,5年期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续约并随之进入职业化培养路径,也可以按照合同规定期满“买断”,但在此期间主动要求离开的则视为“违约”,自己承担相应责任。

这样的“宽松”政策,恐怕很大程度能够解决年轻军官“军心不稳”、抱怨职业成本太高、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把那些真正优秀、也心甘情愿献身国防的人才选拔进职业军官队伍里来。

要说真正的惋惜,是当前部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让更多的人才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此、也扎根于此。

不过,即使是那些已经选择离开的人,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深深留恋与不舍。

一名浙大国防生这样说道:国防生三个字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会在我们心中永远铭记。国防生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但我们心中的执念会越来越重,那就是希望留下的兄弟们能够实现自己心中曾经的那份梦想,也让我们祝他们的军旅生涯,天天向上。

还有人这样说: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心存感恩,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迷彩青春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当然,更多的人是抱着“小马过河”的心态,想来部队看一看再说的。“都说部队是南墙,可总想撞一下南墙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不管军旅好与坏,总是道听途说,到底怎么样,我想亲自去看看。”

几年之后,看了之后、“撞了南墙”之后,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并且做出怎样的选择?而那时的环境与政策,是否已经可以允许他们重新做出选择呢?

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多数军官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都有一个让思想与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环境,都不会让青春与才华流失在一地鸡毛里,都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都不用操心自己的后路……如若不是“体现不了自身价值”和“心伤了”,相信多数人也不会非要走离开这条路。

“希望他们在部队里好好努力,不要辜负自己的选择;希望我们的部队越改越好,不要辜负年轻人的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