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真的是用文言文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什么是“文言文”。
我们一般按照字面理解,“文言文”就是“写文章的语言”?
王力的《古代汉语》中对“文言”的定义是这样的:“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换言之,普遍认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
其实并非如此。《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个“文”字是什么意思?用漂亮的言辞掩饰的意思。“文言”的“文”,是“文饰”的“文”。“文言”其实就是“经过修饰的语言”,而“文言文”是指“经过修饰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文言文其实相对于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变化的口语,是一种提炼过的,修饰过的语言,大家都能看懂,但平时并不会这么说话。这个道理其实也很好理解。
就拿我们今天使用白话文来说。我们都知道聊天整理出来的文字,那是杂乱的,需要进行再加工的。因为聊天使用的口语就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的日常交流。同样如果一个人拿出事先写好的演讲稿,和你面对面的交流,只会让你觉得这人真装,拿腔拿调什么玩意。因为书面语言经过修辞,并不是很适合口头交流。但是你肯定是能听懂的。
古代有文字之前首先是有语言的,而人类文学创作的需要是即兴的,有感而发的。也就是说在文字形成之前,就产生了文学艺术内容,这种文学就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使用的语言,就已经区别于日常交流的语言,比如押韵,对偶,符合声韵长短之类的。在文字产生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就产生了“口语”和“文言”两套语言系统。而文言更加整饬,精炼,适合艺术性表达和吟唱。
当文字产生之后,记录功能出现,那么自然地就选择了更加精炼、优美的文言作为记录文字。两个文言字能讲清的事情用口语可能要五个字,想象下在乌龟壳上多刻三个字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所以,是记录的不方便性选择了文言作为书面语言,确定了它的地位。
而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后来的变迁相对于口语来说,变化得非常缓慢。所以,我们今天的人能看懂《史记》、《汉书》、《道德经》,但是要你去听清朝人的口语,只怕是鸡同鸭讲了,更不要说唐声宋韵,因为口语的变化是迅速的,而且有非常多的突变因素。
文言文则一直流传了下来,作为书面语产生了一些典型的文言虚词,比如之乎者也、焉于乎哉,这些在书面语里带有“句读”的色彩,并非口语所有。所以即使是古人,讲话也不会天天之乎者也。
但是文言也并非只是书面语言,生活中,特别是诗歌形式流传极广。所以回到开始,我们把“文言”定义为“修饰过的古文语言”比视为古时候的书面语言要严谨。
语言从诞生开始,就产生了口语和文言两套系统,文言咱们现在还能看到。
至于当时的口语,是否和文言对照紧密,哪个时代的口语(先秦?),更贴合文言文,因为口语的使用方法注定了记录资料缺失性,所以,我们只能说不知道。
不过古人说话不会是天天之乎者也这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