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让多少人扼腕长叹的甲午海战里,北洋水师一桩被各类影视剧演绎了千百遍的难题,正是“缺炮弹”。从电影版的《甲午风云》到电视剧版的《北洋水师》,都有一些让历史票友们熟悉的场景:炮火连天的黄海海面上,日军战舰被北洋水师的炮火打得摇摇欲坠,偏偏关键时刻,北洋水师战舰上的弹药仓见了底,只留下一堆炮弹壳。没有炮弹的北洋水师将士,只能眼睁睁看着日舰逃出生天……
如此虐心场景,也让“北洋水师如果炮弹充足该多好”的叹息长期流传。但事实是,北洋水师真的缺炮弹吗?
其实,北洋水师当时需要的炮弹,绝大多数都是由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提供,以学者陈悦《沉没的甲午》一书里记载,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当时的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也是加班加点,昼夜生产炮弹。理论上说,当时北洋水师需要的炮弹,还是“供得上”的。
但更大的问题是,当时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只是普通的实心弹。这种炮弹弹头不装炸药,甚至有时候要填充沙土,靠砸穿敌舰来杀伤对手。而对于胜负至关重要的“开花弹”,北洋水师却是急缺。为北洋水师提供炮弹的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生产开花弹的能力有限。所以一直到黄海大战前的一个月,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舰”也只有55颗开花弹。在惨烈的黄海大战里,北洋水师的“开花弹”,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反而是作为对手的日本联合舰队这边,他们不但装备了大量烈性开花弹,而且其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是北洋水师的一倍,还装备了大量射速强大的速射炮。仅仅是“火炮”这个环节,日军当时对北洋水师,就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即使北洋水师的炮弹再多一些,这一仗依然难打。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劣势里,北洋水师的炮手们,依然打出了极高的命中率:以《布雷赛海军年鉴》统计,仅在黄海大战里,北洋水师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二,超出日本舰队一倍。日本的资料也证明:黄海大战日军的十二艘参战军舰,中弹部位都集中在舰尾、水线下、烟囱等要害区域。特别是日军旗舰松岛号,其“舰体水下部分被击中数弹……侥幸未进水沉没”,其他的军舰也是“业已无一瓦全”。
以这个意义说,如果北洋水师多一些“开花弹”,至少击沉几艘日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即使这样,甲午战争的胜负能不能改写呢?说实话还是难。当时顶着“亚洲第一舰队”名号的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的差距,远远不在几门炮和几发炮弹。由于多年来清政府不思进取,看似火热的洋务运动,也没有为中国建立起成熟的造船工业,只靠买来的几艘战舰,根本无力佑护海疆。当时的日本舰队,在航速、火力等各个环节,都已经对北洋水师实现了反超。
而且原本就技术落后的北洋水师,还横遭着各种人祸:由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常年停拨北洋水师的经费,各艘军舰年久失修,就连军舰所用的锅炉都是超期服役。本该供应给北洋水师的优质燃煤,也被各级不法官员克扣倒霉。在惨烈的黄海大战里,骄横日军重创的北洋水师,其实一直都是用着劣质锅炉,烧着劣质燃煤,苦苦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舰队……
这一系列的悲剧,已经不是北洋水师“缺不缺炮弹”的问题,更不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谁强谁弱”的问题,它缩映的,正是当时清政府无可救药的腐朽。多几发炮弹,基本无法改变北洋水师的命运。
甚至退一万步说,即使北洋水师能够创造奇迹,在海战里击败甚至摧毁日本联合舰队,甲午战争的结局也难以改写。因为比起“高光”的北洋水师来,真正决定甲午大战命运的,却是陆战。
其实,比起顶着“亚洲第一”光环的北洋水师来,清军陆军看似知名度不高,但以装备来说,清军陆军对比日本陆军,却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以枪械来说,清军在1890年时,就装备了射速更好的快利枪,远远强于日军部队。1891年时,清朝又成功仿制成功了马克沁机关枪。清军的大口径火炮生产技术,当时更领先日本九年以上。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当时清王朝的枪炮产业,已做到了“工人技艺不下欧洲工人”。
可是,装备这些先进武器的清朝陆军,又是什么样子呢?比起北洋水师将士在装备严重劣势情况下的拼死搏杀来,清军陆军常见操作,就是战场上枪炮齐发,乱打一气,等着日军冲到近前,就扔下枪一溜烟逃跑。把多少耗尽国内军工人员心血的装备,白白都扔给了日军。当北洋水师的将士依然在苦苦坚守时,清朝陆军早已一溃千里,被日军用刺刀追着打……
大局如此,就算海军打几个漂亮仗,也是挽救不了整个战局。这,当然也是“炮弹充不充足”能解决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