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校稿:辜汉膺 / 编辑:咸带鱼
兴都库什山是南亚次大陆与中亚地区最重要分界线,自古以来既是保持南亚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屏障,又是促进中亚与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只不过,交流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般美好。
在印度半岛的西北方向,主体在今阿富汗境内
便是今天的主角——兴都库什山脉
(图:XX / 图虫创意)▼
兴都库什山源自波斯语,意思是“杀死印度人”或“印度人杀手”。这座山名字中透露的死亡气息过于直白,反映的却是曾经发生的真实历史。
无论是哪种含义,一批批来自中亚的移民越过兴都库什山后,究竟对印度次大陆做了什么呢?
翻过兴都库什山,杀死那个印度人
(图:壹图网)▼
分隔世界的高山
山,意味着地形的抬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气温、气压、降水变化,足够高大的山脉会形成垂直气候差异。同一座山,不同海拔、迎风坡与背风坡的气候、植被可能完全不同。
非常明显的例子如喜马拉雅山脉
山脉南北两侧海拔落差巨大
直接从高原山地气候变为热带季风气候
(底图:NASA)▼
高山不但限制了植被与动物的分布,对于人类来说,山是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天然边界。基于气候、交通条件与资源禀赋的不同,一山之隔,两边聚落的风俗、物产、习俗、都有可能截然不同。
如中国云南省
横断山脉起伏巨大,一条条南北向大河穿插其间
一山之隔,风俗语言就可以有很大差别,且长期保持▼
距今2.4亿年前,从冈瓦纳古大陆分离出来的南亚次大陆开始加速向欧亚板块运动。大概在距今5500万年的时候,不止今天这么大的南亚次大陆插入欧亚板块底部,引发强烈的地质活动。如今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便是这一系列板块运动的结果。包括兴都库什山在内的,地处南亚次大陆与欧亚板块连接处的一系类高大山脉都是这样形成的。
南亚次大陆这次向北的“冲击”
大大改变了以北亚洲板块的地形地貌
一个干旱的遍布山脉、高原、沙漠的亚洲内陆由此产生
(底图:shutterstock)▼
时至今日,兴都库什山已经成为了长达1000余千米,宽达240千米,大致分为三段呈扇形分布的庞大山脉,平均海拔约5000米,如同一个微缩版的青藏高原,而且至今依旧在慢慢“长高”。
所以从卫星图上看会觉得这不是一个山脉
而是层层叠叠的一大片山脉
(图:NASA)▼
兴都库什山阻隔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继续西进,使得这些水汽化作兴都库什山东南迎风坡的降水,每年带来的年降水量高达1000毫米以上。
这些降水除了作为地表径流直接补充河流以外,也会在高海拔以降雪的形式补充兴都库什山上广布的冰川,而冰雪融水也会汇入河流,在干旱季节对于周边地区的生态与生产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兴都库什山是中亚与南亚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中亚最重要河流阿姆河与南亚重要河流印度河的分水岭。
宽阔的兴都库什山脉几乎占据了阿富汗的核心地带
并在水系流域上将阿富汗一分为多
山脉以北的河流多汇入阿姆河,东侧的多汇入印度河
(底图:NASA)▼
这座庞大的山脉同时是亚洲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分隔开了南亚占主导的热带季风气候,与中亚占主导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让两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一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边是热带季风气候
(图:XX / 图虫创意)▼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不但光照、热量充足,每年夏季,季风还会带来大量降雨,旱季时也有大量地表水可供利用,具有极高的人口承载力。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粮食作物在有些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自农业兴起后,北印度大平原养活了大量人口,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迅速成为文明中心之一,也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即使不是大平原,在印度河流域的上游
对于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来说也是非常棒的地方了
(图:Seree Tansrisawat / shutterstock)▼
中亚、西亚的商人被这里的丰富物产吸引,来此贸易、经商又将关于古印度的故事向西传播,让“印度”变成了富庶的代名词。
一山之隔的中亚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这里降水相对较少,农作物需要灌溉水源才能获得可靠的收成,仅有珍贵的河谷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其余地区更适合放牧。历史上,这里先后分布着数批游牧民族,从斯基泰人、到月氏、白匈奴、突厥语民族、蒙古人、突厥化蒙古人,他们非常强悍,都是让周边农业文明深感头疼的力量。
这些随四季变化而辗转的牧民
机动性极强,来去如风,但也资产寥寥
(阿富汗巴德吉斯的牧民帐篷)
(图:wiki)▼
作为分界,兴都库什山占地面积广大,绝不仅仅是一条分界“线”。今日阿富汗的大部分领土由这一山脉构成。山区中生活着各具特色的民族与部落,他们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部落化的倾向,对内重视家族团结,对外缺乏信任感,且非常好战。
不光山脉层层叠叠
里面的民族、族群、部落也层层叠叠▼
生活在兴都库什山区的普什图人
(图:wiki)▼
中亚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当地居民不得不从外部获取生存物资,历史上不少中亚民族都有经商的特长。连接印度大平原与兴都库什山区域的重要城市喀布尔便兴起于商贸,连它的名字本身,都是当地语言信德语中“贸易中枢”的意思。
虽然只是一个较宽阔的山间河谷城市
但位置重要,如果在和平时代,还是颇为繁荣的
(图:shutterstock)
南亚之门
生活在中亚的民族自然对远方富庶的古印度充满兴趣,至于中亚人要如何到达古印度,就要提到山口了。
在高山分隔的两地之间,山口是沟通两地的重要桥梁。两地之间的物资交换、文化交流、和军事入侵都要通过山口。兴都库什山东部有洛瓦里山口(Lowari Top)、布罗吉尔山口(Broghil)、山杜尔山口(Shandur)、巴达赫尚山口(Badakhshan)等。这些山口普遍比较蜿蜒、陡峭,不适合大量人口集体同行,部分山口至今依然有过关者罹难的消息传出,所以并不作为主流通道。
从中亚过兴都库什山到印度河流域有很多条通道
最著名的还是经喀布尔、喀布尔河、开伯尔山口的这条
(底图:NASA)▼
联通南亚与中亚最重要的山口是开伯尔山口,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喀布尔之间,其海拔只有一千余米,终年可通行,而且足够宽阔,方便大部队快速通过。一旦通过开伯尔山口,就从中亚贫瘠的苦寒之地,来到了南亚次大陆一望无际的广大平原。
连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开伯尔山口公路
虽然公路是通的,但围绕山口的各方势力可是不少
(图:壹图网)▼
在中国古代,有四川、关中这样被险峻山脉拱卫的肥沃盆地,只要守住几个重要的山口不丢,即可偏安一隅积蓄实力,进而获取逐鹿天下的优势。然而在印度大平原上,各地资源禀赋较为相似,又缺少能够形成保护的山势。正因如此,偶然兴起或闯入的强大政权,传位几代后便会走向衰落,大平原又恢复到无数地方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
虽然整个印度半岛作为一个整体,是半封闭的
但这个规模在文明之初实在太大了
在广阔的印度北方,其实缺乏明确的内部地理边界▼
很多人人为,印度的“函谷关”便是兴都库什山的众多山口,守住“函谷关”便可御敌于国门之外,然而这个“函谷关”距离恒河平原还是太遥远了,而印度河流域有大量的干燥地带,本身很容易被来自西边的民族渗透,看似有一条隐约的长城,实则是四处漏风,印度河流域一旦成为不同民族的过渡地带,恒河流域便再无险可守。
如今的印度便是这种状况
印度河流域不仅不是缓冲地带,而且还是“敌对政权”
印度不得不在巴基斯坦方向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
但对于穿越兴都库什山众多山口而来的入侵者来说,即使更加炎热的印度河流域,也比兴都库什山山区美好太多。他们带来的牲畜又能协助他们快速穿越这一地区,来到更加富庶的恒河平原。平原上的地方小政权各自为政,外来入侵者容易利用其内部的不和迅速扩张,将其各个击破。
合成大印度
兴都库什山可以翻越,但是并不容易翻越的特点,导致了南亚次大陆的“相对封闭性”。外来的征服者往往分批次进入,而非源源不断地移民。所以每一波征服者虽然居于强势地位,并带来自己的基因、宗教、文化,但是因为人数不占优势,最终会融入到南亚原有的文化中,为其带来新鲜血液,而不是将原有的文化完全替代。
这些异域风情,如今不也都是印度的文化遗产了么
(图:shutterstock)▼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雅利安人为南亚带来了吠陀宗教和种姓制度,成为日后印度教文明的基础。他们也成为高种姓印度人所追认的祖先。
如今也是阻碍印度社会现代化的一大重要传统
(图:shutterstock)▼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为中亚地区留下了一些希腊化王国,其中一些王国入侵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在这里建立了众多小国,他们统称为印度-希腊王国。统治阶层将希腊化的语言、风俗、艺术、建筑带到南亚,并最终融入到南亚文明中。
当然,当年的印度概念包括印度河流域和部分兴都库什山
如今犍陀罗文化遗迹主要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图:shutterstock)▼
古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受到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犍陀罗(今天并不属于印度共和国)佛像开始偏向于理想化地写实,呈现一种“人神共性”和典雅的美感。这种造像艺术又随着佛教的传播,影响到更远的地方。此后,古印度通过开伯尔山口进行了一波逆向输出,向中亚、乃至中国传播佛教,影响了半个亚洲的人看待世界的角度。
赫拉克勒斯:我一个希腊人,怎么就到印度去了呢?
如来同志讲,西天已经研究决定了,由你来当保镖
(佛陀身边的大胡子护法金刚,就是赫拉克勒斯)
(图:wiki)▼
12世纪时,伊斯兰化的波斯人在阿富汗建立的古尔王朝,利用突厥语民族的军事奴隶越过兴都库什山入侵南亚。随后脱离阿富汗控制,建立了历时三百余年,历经五大王朝的德里苏丹国。数百年间,捣毁了大量印度教、佛教寺院,建立起许多的清真寺,大量人口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在这一阶段,作为日后南亚穆斯林通用语言的乌尔都语开始形成。
顾特卜塔(Qutb Minar)是印度最高的宣礼塔
兴建者是德里苏丹国的开国之君库特布丁·艾伊拜克
(图:shutterstock)▼
16世纪初,受波斯文化影响极大的突厥化蒙古人主宰了中亚南部,并再次南下,击败了上一波征服者,建立起印度历史中登峰造极的莫卧儿王朝。莫卧儿帝国初期,经济发达,百业兴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一度与中国难分伯仲。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受波斯文化影响巨大的建筑,为后世留下了红堡、泰姬陵、贾玛清真寺等不朽的建筑杰作。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中亚来的征服民族
真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如同中亚地区副本传送门一样的兴都库什山,当然不仅仅为印度带来多元的文化,也为老居民们带来了战争和奴役。
“杀死印度人山”这个名字便是一个佐证,这一名称最早的可追溯的来源是:约1330年出自阿拉伯世界最伟大探险家伊本·白图泰。而这一时期所对应的,便是以严酷著称的德里苏丹国统治的年代。这个名字映照着大量印度教徒被卖到中亚做奴隶,途径严酷的兴都库什山不幸死去的悲惨遭遇。这大概就是武力征服主导下民族融合阴暗面的缩影。
六百多年后,英国人埃里克·纽比(左二)
翻越了兴都库什山区
他将途中见闻写成了《走过兴都库什山》
(图: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
当世界进入近代,机械、火药、市场的力量彻底压到了马匹与弓箭,兴都库什山便不再是“杀死印度人山”,一座山周期性改变印度的历史结束了。印度次大陆的灾难和大国野心都转移到了并不为印度人所控制的印度洋上。
参考文献:
1.iranicaonline.org/articles/hindu-kush
2.www.britannica.com/place/Hindu-Kush/People
3.www.itpcas.cas.cn/kxcb/kpwz/200811/t20081108_2034936.htm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