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一处社区文化活动室内,乌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班巴尔在表演乌力格尔节目。新华社记者 于嘉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5日电(记者于嘉、勿日汗、刘懿德)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处社区文化活动室内,62岁的陈班巴尔一边娴熟地拉着四胡,一边动情地说唱着改编自去年夏涝时各族群众互助救灾的故事。
“拿起我的檀木琴啊,拉响我的喜悦歌呀。说唱我的乌力格尔啊,赞美民族团结进步呀……”伴着悠扬的四胡声,陈班巴尔双眼似闭非闭,说唱抑扬顿挫、疾徐有致。
他表演的是蒙古族传统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其汉语意思是说书。这一传统曲艺素有“一个人、一把琴、一台戏”的美誉,广泛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吉林等省区的部分地方。2006年,乌力格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生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陈班巴尔,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围坐在蒙古包里看民间艺人说书,“就像过年一样,屋里屋外坐满了人”。
他回忆说,老艺人们在汉语和蒙古语之间自由切换唱词,说唱《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里的故事,一演多半天,观众听得时而紧张、时而舒缓。
耳濡目染下,陈班巴尔对乌力格尔说唱形式和表演内容越来越着迷,14岁时开始向老艺人学习四胡和唱法,并找来讲述古代历史故事、抗战故事等内容的书籍阅读、改编、背诵,还常跟老艺人们外出表演,说唱技能不断提高。
“练习时要掌握很多曲调,背诵很多唱词。演出时通过拉琴、吟唱等方式把一个人物故事完整展现出来,常常要演两三个小时。”他说,“很辛苦,却很满足。”
1980年5月,陈班巴尔通过考试,进入当地广播电台工作,一方面录制经典文学作品,一方面创作讲述老百姓身边故事、介绍国家政策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乌力格尔节目,每天在固定时段播出,受到很多听众喜爱。
陈班巴尔还常用业余时间与其他艺人背着心爱的四胡,到农村牧区义务演出。每次演出结束,不少人觉得意犹未尽,就让他们多住两天、多演几场。
“观众们通过乌力格尔接触了经典名著,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和精彩故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受。”陈班巴尔说,他至今已去过上千个嘎查(村)演出。
2000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娱乐方式改变,现场观看乌力格尔的群众逐渐减少。不过,陈班巴尔坚持创作、推陈出新,他的广播节目仍吸引着一批忠实听众。
各级政府也开始积极保护这一宝贵艺术,如举办乌力格尔大赛,遴选和扶持传承人,组织专家加强研究、整理等工作。陈班巴尔2008年被认定为乌力格尔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已招收数十名学徒,其中一些成长为优秀的乌力格尔艺人。
一项有关乌力格尔整理与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21年8月通过结项验收,形成8000多小时音视频资料、约90万字系列著作和论文等成果。
去年,陈班巴尔在移动社交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直播表演乌力格尔,在线观众经常超过千人。他把通辽发展刺绣产业的故事改编成乌力格尔节目《传统手工艺绣出美好生活》,赢得许多网友点赞。
“虽然60多岁了,我还不想退休,想继续把乌力格尔创作好、表演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个‘非遗’项目。”陈班巴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