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春雨,漫山的桃花落红成片。忙了半个月,简阳市禾丰镇连山村的村民张大爷这才闲了下来。在自家院坝烧热了柴火,上菜园里逮只走地鸡,烧一桌香喷喷的柴火鸡犒劳请来帮忙的亲戚和老乡们。
用张大爷的话来说,前段时间“硬是忙安逸了。”最多的一天,光是中午就烧了40桌柴火鸡。3月3日,简阳首届赏花季在连山村开幕,以连山村桃花为起点,通过多村、镇(街道)共连的形式,首次整合简阳的赏花旅游资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踏春。
经营老K双柳农庄的张大爷,借着这股赏花热潮赚得乐呵呵。他拿出手机,打开微信钱包“浅晒”了一下每日提现记录:2000元、3000元……数笔大额提现透露了农家乐的好生意。
这个春日,政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活动策划和场景打造,村民变身农家乐老板,共同“烧”旺了赏花经济。
▲满山桃花
新增土灶台,请人来帮忙
“卖个几万不成问题”
老K双柳农庄占了个依山傍水的好位置。背后一条盘山水泥路,游客能直接开车到屋后,房前一条新铺的小道,将桃林、鱼塘和农居串联,游客拍照赏花后就能悠闲地散步走来。两层小楼前,平整的院坝足足有400多平方米,能摆几十桌餐饮。
张大爷站在土灶台前,炒料、倒鸡、添菜,一套功夫行云流水。“今年新买了6口土灶台,一共有8口灶了,忙不过来又把我妹妹、侄儿,还有老乡都请来搭把手。”张大爷说,赏花季开始后农家乐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只接提前预订的单子,3月8日当天中午院坝里坐满了40桌。虽然没有整理账本,但张大爷很自信地说,这个月“卖个几万不成问题。”
生意这样好,让张大爷没想到。他本来以为,每天有两桌客人就不错了,毕竟,“门口都是泥巴路,又没啥耍的。”哪晓得,赏花季开幕当天,烧烤露营、非遗传承展示、自行车骑游等等活动吸引了上万游客涌入连山村。这个月,村里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两旁的桃树灼灼其华,又有精致的路标指引,成功给农家乐“引流”。
▲路标指引牌
邻居王远国今年才开始做农家乐“尝鲜”。王远国平时在成都市区上班,家里老人养了些鸡鸭,平时就靠卖蛋和领社保生活。桃花开后,他回到村里帮父母卖起了柴火鸡。“这个月每天都是坐满了的,算下来杀了七八十只鸡,已经卖了两万多。”
王远国兴奋中带着遗憾——因为准备不充分,刘妈柴火鸡只有六张桌子,作为农家乐规模还是太小。这几天,好几支老年骑游队、广场舞团队来询问,他都因为缺乏足够的接待能力而只能眼睁睁地送客。这几天,他正忙着重新打造屋前的空地,准备平整后添一顶茅草棚,再添置桌椅板凳,这样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能提高接待能力,明年就能摆12桌了。
▲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改建乡村创意美学餐厅
村集体分成60%
赏花季不仅旺了村民的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沿着水美乡村前行,一片竹林下的玻璃房子里,游客往来不绝。这是禾丰镇政府引入的乡村振兴创新平台组织,将一个面积200平方米的玻璃房农家乐改建成了乡村创意美学餐厅。木材、竹子、石头、瓦罐、石磨等自然材料,让建筑有机融合在大自然的风景之中,面朝一池春水,暖风掠过,翠竹摇曳,竹外桃花,相映成趣。
红薯肥肠、咸烧白、凉拌鸡、水酥肉……原本是连山村巧手妈妈们做的特色菜,被端上了待客的餐桌。在蒸笼前码料、装盘的服务员,不少都是连山村本地的村民。
“很多村里都主打各种花,但是相应的配套没跟上,游客去了想找个精致点的地方喝茶吃饭都很难。连山村能集中力量做个高品质的网红餐厅很不容易,我们的选择也多些。”前来用餐的刘女士说。
▲当地特色店铺
餐厅主管钟兆秀也是禾丰镇本地人。她告诉记者,餐厅最多能接待200多位游客同时用餐,赏花季时常常会有翻台的情况,每天的营业额都上万元。餐厅为村民们提供就业岗位,每个月开工资,村民的收入比以前要高很多。最重要的是,到了年底,餐厅还会根据经营情况来分成,60%的盈利归村集体。
“赏花季是把桃产业的前端做出了花样来。”连山村党委副书记陈燕说,连山村桃树种植总面积4900余亩,桃树品种18种,包含春蜜、红玉等优质桃类。近年来,连山村引入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桃产业,又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壮大集体经济,村民通过土地转让以及在村集体经济组织里务工能获得一笔收入。借着桃花,村民们能变“闲”为“忙”,再添融合发展的新收入。
▲乡村景色
陈燕介绍,连山村在赏花季里旺起来,最重要的是政府提前谋划,为赏花季专门新修了桃源步道,统一打造了阳光房、水美乡村等消费场景。村里还有一张乡村振兴的时间表:3月桃花开过后,鱼塘的睡莲也将迎来花期,去年丰收节放的鱼苗长得正肥,适合垂钓。到5月下旬桃子成熟后,能举办采摘节,一直持续到8月。桃子下完就忙粮油基地,彩稻也是值得打卡的大地景观。在丰收的忙碌和喜悦中,休闲观光农业随之蓬勃。
“接下来计划修建一些娱乐设施,特别是小朋友耍的要补齐。”陈燕表示,未来,连山村还将植入相关特色产业,强化健康养生养老、亲子研学旅行等主题,最终建成集生态文化养生、产业功能养生、亲子研学旅行等多种模式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