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些黑帮电影里,我们经常会听到“洪门”二字,那么香港到底有没有洪门组织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百多年前,洪门天宝山碧血堂的一名红旗五哥“黑骨仁”来到香港,建议当地各个帮会组织联盟,并传授洪门文化及仪式,最终形成了香港规模最大的帮会“和字头”,大小堂口共36个,素有“和字三十六路”的之说法。
相比之下,“和字头”只是效仿了洪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洪门。如果说香港正统洪门,那一定非14K莫属,因为无论从组织架构、文化体系各方面来看,14K都具备较为完整的洪门规矩。不过,我们所说的14K是指葛肇煌等人创立的“洪发山忠义堂”。
40年代末,葛肇煌手下的一名叫陈仲英的士兵,以护法身份率先来到香港发展势力。随后,葛肇煌与洪发山内八堂各堂主来到香港,开始大显身手,在国民党的支持下,大张旗鼓地宣传,还请艺人关德兴代言,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自愿加入帮会。这种情形,自香港开埠以来还是第一次。
葛志雄出殡,陈惠敏扶灵
不过,真正令14K声名鹊起的还是葛肇煌之子葛志雄,他被视为洪发山第二代龙头。1953年葛肇煌去世,葛志雄被迫走上江湖路。其实,葛志雄从小都是“少爷仔”,父亲去世后,他也无心接管帮务,只想找份工作生存就行。
由于身份特殊,葛志雄不仅受当时政府的监视,而且其他黑帮人马经常来找麻烦。为求立足,葛志雄在父亲的一帮手下的推举之下,成为十四号洪发山的第二任龙头。帮会要发展,就需要找到赚钱的路子。当时,葛志雄在香港钻石山片场做“临时演员”中介,同时也广收门徒。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些香港艺人具有14K社团背景也就不奇怪了。
不久,14K与石硖尾盘踞已久的粤东帮大战,葛志雄率领一帮军人出身的兄弟,将粤东帮赶出石硖尾,从此一战成名,由于具有国名党背景,再加上帮内有一套神秘的洪门制度,因此许多香港年轻人纷纷拜入14K的门下。
至于14K中的字母K到底是代表什么呢?根据洪发山元老级人物解释,当年因为法庭审理案件时翻译出错,把14号翻译成14K并登报,于是外界也就这样称洪发山为14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