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理想的“天河”,邓伦如何重现红旗渠精神?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邓伦想抓住的,是这个人物身上更重要的特质——始终如一、不可动摇的执念。通过由表及里地抓住这种执念感,他让自己逐渐靠近这个角色。

01

进入险境

为了还原当年吴祖太艰苦险峻的工作环境,《天河》的取景点定在悬崖峭壁之上。

导演焦永亮去取景的时候,不敢往脚下看,一看就要腿软。在海拔近千米高的山崖上,只有宽度不足一米、羊群走出来的小道可供通行。人走在上面,得扶着一侧的山体慢慢前进,另一侧就是万丈深渊。

“你说这种地方怎么拍戏?”焦永亮做好了安全措施,但依旧心里没底。在见到邓伦前,他拍摄了一个demo小样告知演员即将进行的危险戏份,也作好了被拒绝的心理准备:“确实太危险了,人家如果拒绝,我觉得没毛病。”

但见面后,一切疑虑消失了。邓伦看完了小样,便往悬崖上走,与焦永亮探讨如何拍摄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他没有提任何危险性问题。”这件事给焦永亮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他一度觉得邓伦不恐高,直到快杀青时,邓伦才告诉他,自己吊威亚的时候根本不敢往下看。

这份“胆大”贯穿了整个拍摄过程。许多时候,焦永亮觉得镜头已够,某些角度镜头太危险,“要不就别拍了。”邓伦却会坚持,多拍摄几个机位角度,以便为后期剪辑预留足够的素材。

《天河》发布的首批剧照,就令人倒吸一口冷气。邓伦腰系麻绳,悬吊在90°角的半山腰上,脚下便是深渊。险峻山壁的映衬下,人越发渺小,成为一个随时可能坠落消失的小黑点。

通过还原这样的惊险场面,《天河》将观众代入红旗渠建设时期的工作氛围。当年,作为技术人员的吴祖太并没有什么先进工具,为了完成工程设计,他常常需要腰系绳子,手持卡尺仪器,垂吊在悬崖之上,挪动测量各个定点。如此险境,是再平常不过的工作环境。

在剧组拍戏的过程,也是受这种红旗渠精神感染的过程。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邓伦脑海中还闪现着悬崖吊挂、山洞爆破的惊险画面。但在拍摄时,有另外一种力量支撑他克服心理障碍,“他们(红旗渠修建者)当时在现场的状态一定要比拍戏更惊险。”

《天河》的另一个主要拍摄地点是山洞。不拍戏的时候,里面满是尘土。开拍时,鼓风机一打,锤子一抡,灰尘便在空气中飞扬。妆发师进去补妆,呆不了5分钟出来便一直咳嗽,但邓伦在里面抡锤头,一呆能一天。等收工出来时,灰盖住脸,几乎认不出样子。

对于演员邓伦来说,置身于悬崖之上、置身吴祖太当年所处的环境中,是一剂最好的药剂,令他快速沉浸于角色,体会这个角色的心境。

悬崖上的人,只能是心无旁骛的。在《天河》中,吴祖太有一句台词:“这渠修不通,我誓不下山。”邓伦将吴祖太这个人物身上的信念感理解为:“其实接受到任务到达红旗渠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心理预示——誓死完成修渠工作。”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吴祖太经历了新婚、丧妻这样戏剧性的波折。按照常规演绎方式,光表达这些情绪就足够催泪感人,但邓伦想抓住的,是这个人物身上更重要的特质——始终如一、不可动摇的执念。

通过由表及里地抓住这种执念感,他让自己逐渐靠近这个角色。

博客天下:您是在什么契机下,接到《理想照耀中国》这个项目的,起初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邓伦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修建工程的难忘经历,其次也是想通过这次对角色的演绎让更多人知道这位无私奉献的英雄。

博客天下:拍摄之前,您为吴祖太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准备?

邓伦 :因为修建红旗渠是发生在60年代的事情,当时水资源和粮食都很匮乏,那如何把当时的生活状态诠释出来,是需要提前做功课的事情。

博客天下:吴祖太是红旗渠的设计师,您对红旗渠的认识是什么?

邓伦 :红旗渠不仅是解决了太多人的用水问题的伟大工程,其后蕴藏的红旗渠精神对我们当下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博客天下:对您来说,塑造这个人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邓伦 :最难的大概就是那种执念状态,不管是他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想念家人的时候,以及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他都会有一种执念。所以,不管是从你的眼神还是你的话语,或者在修渠过程中发生任何急切问题时,(表演时)都要始终如一地带着一种不可动摇的执念。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邓伦 :在悬崖边吊威亚、山洞爆破这些场景,一开始还是挺吓人的,尤其是在山上的时候,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但是在剧组呆的这几天,我已经被这股力量(红旗渠精神)给感染了,他们当时在现场的状态一定要比拍戏更惊险。我们二度创作拍摄算是一种体验,也克服了自己的一种心理障碍。

博客天下:您觉得吴祖太的理想和信念感体现在哪里?

:为了勘测而壮烈牺牲,其实接受到任务到达红旗渠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心理预示——誓死完成修渠工作。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过程,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人物的?

邓伦 :这个主要要感谢导演和美术,所有的置景和还原度都是100%,这是给演员在短期之内进入角色的一个最好的药剂,会带动着演员去快速地沉浸在角色里。

02

抓住执念感

《天河》正式开拍前,焦永亮去找邓伦:“咱们把剧本整个捋一遍。”他想听听演员对剧本有什么样的理解,是否感觉有演起来不顺畅的地方。等两个人盘完剧本,焦永亮心里有底了,“这个戏已经成一半了。”

在聊剧本、聊人物的过程中,他能很快感受到邓伦是“有备而来”的。对于吴祖太这个角色,他不仅做了细致的功课,更有自己的见解。

人物的整体气场,脱胎于群体生活图景。在接到这个角色之初,邓伦就将第一项准备工作锁定在“诠释当年的生活状态”。他意识到,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与现在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唯有理解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方能理解他们对水的渴望,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坚持苦干到底的拼劲。在拍戏时,邓伦自觉地一整天都不沾水,让自己尽可能接近人物的内在状态。

而把握人物的特殊性格,则由其生平入手。吴祖太流传下来的人生事迹,发生地总是在山川之间。由于测绘工作的需要,他常年累月地呆在山上,家里有事也叫不回他。“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呢?”邓伦不断思考,他感觉吴祖太是一个内心足够强大,“所有事都往心里走,自己跟自己较劲,闷头做事的人”。

《天河》仅有30分钟,要在这样短的篇幅中塑造好人物是不容易的。邓伦觉得,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除了造型尽量贴合还原外,更要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执念感,“从眼神到话语,再到修渠过程中的急切感,都得始终带着对于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期待和执念。”

焦永亮也认同邓伦对人物的看法。对于吴祖太的角色塑造,他们很快达成了共识,吴祖太应当是内敛、单纯且执着的,“就是要保持一份执念,因为人物最单纯且唯一的目标就是完成红旗渠工程。”

新婚妻子的意外去世,是《天河》中的一场重头戏。最初的剧本中,吴祖太在得知爱人意外过世后,难掩悲痛,大力宣泄情绪。但按照邓伦的理解,吴祖太不应该有如此外化的表现。“他不是那种到处奔跑,冲着大山去喊,去嘶吼的人。”邓伦对焦永亮说,自己对吴祖太的理解是内敛,“所有的痛苦应该是窝在自己身体里的。”

经过沟通后,剧本上的这一段进行了改变,激烈的行动与台词被统统删去。在新婚妻子意外丧生后,吴祖太没有一句台词去表达自己的痛苦。他的所有情绪,释放在砸开的石块中,释放在红旗渠修建工作中。焦永亮将其视为《天河》最大的困难。“没有用台词去说这个事情怎么解决,这个人物情绪应该怎么样,全是靠镜头语言,演员的表演。”

邓伦成功完成了这项挑战。内部看片的时候,他的表演激起了在场所有人一致的认可。这段“无需台词”的表演,是《天河》中的华章。

邓伦作为演员的职业素养,不仅体现在这些重头戏中,更体现在一些不易注意到的细节中。演员拍摄总是有很长的等待时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天河》剧组的工作人员感觉邓伦有着极其“细节控”的一面。在等待拍摄跑进山洞的戏份时,摄影指导看到邓伦站在洞中,不断用脚底去蹭鞋面,使鞋面粘上更多的灰尘,以接近吴祖太一路奔走的状态。

而妆发师记得,每次自己进去补妆,邓伦总是对他说,“再脏一点,再脏一点。”他检视自己从头到脚各个细节,希望更接近“刨山”的工作状态。

以角色应有的状态为准绳,邓伦总是在不断发现细微的差错,并进行校准,最后达到准确的演绎,这也是历史片拍摄应有的原则。

博客天下:在查阅吴祖太人物资料的过程当中,这个人物最打动您的场景是什么?

邓伦 :相对于场景而言,吴祖太身上的那份信念感最打动我。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

邓伦 :对于吴祖太的角色塑造上,我和导演的共识就是要保持一份执念,因为人物最单纯且唯一的目标就是完成红旗渠工程。

博客天下:在您的理解中,吴祖太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邓伦 :在我看来吴祖太最大的特质是对于修渠的那份执着和信念。他是心中有大爱且大无畏的人。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哪些细节去演绎这些特质的?

邓伦 :修渠的那份执着。在塑造的时候,除了造型尽量贴合还原外,需要始终保持一份执念,从眼神到话语,再到修渠过程中的急切感,都得始终带着对于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期待和执念。

03

快与慢

在表演之外,邓伦令焦永亮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件事。

饰演吴祖太同事刘洪亮的刘宥畅是个新人。刚开机的时候,他显得有些拘谨而紧张。几个人在一起聊天,焦永亮问他,之前拍过这种戏吗?刘宥畅说没拍过,邓伦立刻接话说,“我也没拍过。”焦永亮说,“我也没拍过,咱们仨都是新人。”气氛熟络起来。

邓伦身上有一种极适合演员的敏感,能够察觉、照顾到周围人的情绪。妆发师刚认识邓伦的时候,大家一起去餐厅吃饭。碰上桌子没擦干净,邓伦总是第一个站起来,拿起湿巾擦桌子,先擦对方面前,再擦到自己面前。

后来的拍摄中,焦永亮听到邓伦在跟刘宥畅聊天,讲自己做新人时的事,慢慢引导对方放松下来。在排戏的时候,邓伦总能提出各种点子,令自己、对手、整出戏都有更好的效果。他能感受到,邓伦身上有种强烈的整体创作意识,“他去参与到一个影片中来,他不是只想着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他是希望所有人都好,所有东西都好,这样才能出现一个好的作品。”

曾经在某个时期,邓伦身上的执念感是锋芒锐利的。

有两年多的时间,他平均每天睡眠只有两三个小时,甚至对50多个小时不睡觉习以为常,只顾着在各个剧组间连轴转。在节目里,他放话:“我很爱我的工作,我愿意为了它不吃不喝不睡觉,那我活该,那是我自愿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对于演艺工作的执念,让他在一众年轻演员中很快崭露头角,凭借一部部作品逐渐建立起知名度和观众认可度。

而如今,许多人都能感受到他逐渐放缓了脚步。不拍戏的时候,合作过多年的妆发师去他家里找他玩,经常会看到他陪着姥姥看电视,一待就是一天。在“新人”时期过后,邓伦对于演员这份职业的追求,显示出了另一种形式的执念——精而美。

他陆续拒绝了许多东西,不合适的片约,不合适的角色。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经常说,“这个事情,要么不做,既然要做,就要做好。”

《天河》是邓伦心中“要做就做好”的一部戏。在这类作品中,他能够发挥自己所有的专业素养,去精雕细琢每个细节,也从中汲取演员所需的情感养分。

吴祖太与红旗渠的故事中,还有许多那个年代的独特人情味的部分。比如,他画设计图的时候,会去请教路过的老汉,从而了解到哪块地方曾经遭遇过水患;他生病的时候住在当地农户家中,主人省着鸡蛋给他吃。反过来,吴祖太是一个外乡人,却为林县奉献了整个生命。

《天河》的故事,有太多这样的情感支点。回忆起拍摄过程,邓伦印象最深刻的是杀青前的最后一场戏,在悬崖峭壁上,吴祖太与林县老乡们奋战在一起。

他喜欢属于那种年代的质朴感,即使是陌生人,也像亲人一样。而对于当下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红旗渠的精神,保持对工作或生活的执念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精彩”。

博客天下:本次拍摄过程和您以往的拍摄经验有哪些不同之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邓伦 :杀青最后一天在悬崖峭壁上跟老乡的一场戏。我很喜欢那种年代的质朴感,每一个人哪怕就是陌生人给你的感觉也是和亲人一样。

博客天下:参加《理想照耀中国》的拍摄,您对建设时期那段历史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对于“红旗渠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

邓伦 :参加完这次的拍摄,让我对红旗渠精神强烈的信念感受更深了。红旗渠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项目,不仅解决了许多人的用水问题,其后蕴藏的红旗渠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博客天下:塑造这个人物,对您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启示吗?您有没有什么想要跨越的“天河”?

邓伦 :通过这个人物,我觉得他想要传达的首先是要学会珍惜一切,不仅仅是对于当时来说贫乏的水资源,也包括现在的生活。其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有一种执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精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