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未来: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原标题:纪录片的未来: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文 │南风 2016年以前,纪录片是严肃沉闷的,受众是三

原标题:纪录片的未来: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文 │南风

2016年以前,纪录片是严肃沉闷的,受众是三高人群(高学历、高阶层、高收入),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城市居民甚至不知纪录片为何物。

如今两年过去,纪录片门可罗雀的市场已经被颠覆,而改变这一现状的,恰恰是不曾被纪录片寄予过厚望的年轻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台首播时收视率平平无奇,和其他纪录片没什么区别,但在B站上线后,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年轻人功不可没。

这并非单个案例,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为其微博用户做的画像:22到24岁的观众最多,女性用户占63%。这和过去电视纪实频道偏向中老年、男性用户的观众构成完全不同。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将这批互联网属性明显的优秀纪录片定义为“网生新派纪录片”:“在这第三次浪潮下产生的纪录片作品,大多数由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我们将它们定义为‘网生新派纪录片’。”

李旎认为,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几大特征是内容求真、形态多变、以人为本,注重互动,易于传播。“它是人跟互联网,跟纪实内容联合发酵的综合体。

年轻人无疑是网生内容的主力军,嗅到风口的视频网站近两年在纪录片领域动作频频。可以预见的是,纪录片在被小众人群占领二十多年后,正面临被更年轻的大众和互联网接管的趋势,或许他们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但纪录片需要发展,90后和00后正是活水。

年过半百,却越活越年轻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令很多人意外,尤其是内容创作者们,他们不相信年轻人会喜欢看“纪录片”这种东西,而且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要拍给年轻人看。

1958年6月,我国首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正式拉开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序幕。那时候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而且政治宣传意图明显,因此形式十分单一。

纪录片真正被人们熟知和喜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纪录片工作者制作观念不断更新,可拍摄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我国纪录片逐渐摆脱纪录类电影的影子,彻底独立成型,并往大众传播的方向走。

当时纪录片创作以系列化、长篇化为主,篇幅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七八十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发展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平民化,“人”开始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并确定了“文献纪录片”这一称谓。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望长城》《老头》《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等纪录片主要以记录平民生活状态为主,百姓意识和平民视角明显。

2016年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已经让纪录片有年轻化的趋势了,但《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第一部通过视频网站走红的纪录片,意义不言而喻。之后,年轻人开始接管这个年过半百的行业,并且令从业者发生改变,摆脱以往制作思路,向互联网和年轻人的审美靠拢,纪录片因此迎来又一次新生。

而且和以往不同,在年轻人的助推下,纪录片开始走向主流社会。

被低估的年轻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到2018年6月份,2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达到了49.7%,有四分之一都是学生,网络视听已占互联网数据总流量的80%以上。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曾公开表示,爱奇艺的纪录片观看人群中,19-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50%,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也达到了14%。

根据爱奇艺后台数据显示,纪录片对于最具消费能力的高知人群的黏性比IP影视剧更高,优秀独立纪录片往往能逆袭成付费内容黑马,纪录片的VIP会员转化率经常高于同期热播的电影电视剧。

在第三次纪录片浪潮伊始,年轻人曾一次又一次让行业从业者大跌眼镜。

纪录片一向以精细化著称,但制作不算精良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B站上线后,豆瓣评分从7分多一路狂飚至8.8分,超过12万人为其投币,播放量150多万,远超一般纪录片。

有人一语双关的点评这部片子和它所展现的内容:真正的手艺人,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年轻人不但对纪录片极为关注,还很热衷发弹幕。李旎说,弹幕已经是网生新派纪录片最重要的内容,“不但指纪录片本身内容,也是用户之间的互动。” 同样是在B站播出的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前六集的播放量接近1000万,观看互动比已经达到6:1,也就是说每6个观众就有1个投币或留下弹幕评论。

年轻人的踊跃也激发了从业者们态度的转变。网络视听大会上,从业40多年的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谈及自身感受时说,一开始对新媒体很排斥,觉得网络上的内容都是恶搞,并坚定认为传统音乐绝对不能跟网络“同流合污”。直到最近两年,他发现国乐大典上的一段小视频网络点击量竟然过亿,综合前40年的从业经验,“我突然发现自己走错路了,原来新媒体的作用这么大。

从那时候,方锦龙开始关注互联网,并经常看弹幕,他不再反感互联网,而且深刻体会到这种方式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先进性。

为了增强用户互动,同时也让创作者更好改进内容,B站在纪录片分区内有一个传统,每一部重要作品上线后,都邀请导演成为up主,他们会在评论区写下开博感想,和用户亲密互动,同时也收获了一批粉丝,为自己以后的作品积累声量。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用户、创作者、视频平台共同将纪录片行业推向新的高度。

进击的视频网站

纪录片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由下而上的,年轻人的关注让以年轻用户为主体的视频网站纷纷布局纪录片。短暂的瞠目结舌之后,他们迅速镇定下来运筹帷幄。

2017年,优爱腾陆续设立纪录片频道,并不约而同与纪录片大户BBC、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等制播机构合作,上线了大量纪录片。

与此同时,各平台也加快了自制步伐,优酷在今年提出了“纪实元年”的概念,将“纪实”由过去的一个子部门升级为一个独立的内容体系,成立纪实中心,原央视纪录片导演、《超级工程》总导演李炳担任纪录片板块掌门人。

爱奇艺推出了“合伙人计划”,力求与内容生产方“分甘同味”;腾讯视频成立了“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原《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入职,任副总编辑,兼任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他加盟视频网站的第一部作品是《风味人间》,豆瓣9.3,播放量超6亿。

作为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发起者,B站启动了致力于发掘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创作者的“寻找计划”,刷爆朋友圈的《人生一串》和走嘻哈风的纪录片《历史那些事》都是该计划的产物。《人生一串》在海内外获得众多重量级奖项,在刚刚结束的世界科学与纪实制作人大会(WCSFP)上,还作为唯一一部国产自制纪录片,荣获大会特别推荐。

在“寻找计划”中,他们还邀请了央视纪录频道入驻B站,与上海纪实频道联合共制王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与五星传奇联合出品系列纪录片《极地》等。同时B站也积极开展跟海外机构合作,引进并联合输出优质纪录片内容。今年9月,B站上线了Discovery专区,囊括145部纪录片、200小时独家内容,未来双方还会进行内容共制。

纪录片经电视台产生和发扬光大之后,抓住了互联网崛起的机遇,在年轻人助攻下已经及时将阵地转移到视频网站,而且越来越向商业化的方向行进。有学者认为,纪录片要在如今的商业文化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娱乐特质,这样才会有消费市场。

不过纪录片无论怎么变,其文化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情怀都不能丢,这也是公众共识。谈到B站未来如何把网生新派纪录片做好时,李旎认为,首先要不以流量为导向,对价值观要有坚持。“纪录片这个品类很特殊,如果一味以流量为导向,内容很容易走偏。我们的用户很年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所以做纪录片必须坚守价值观导向,注重用户正反馈和内容品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