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雕之技,“核舟”之奇,古来便技灵怪哉!
在青田县温溪镇的一座深山里,也隐匿着如王叔远这般的现代“绝技大师”—秋人。他身形清瘦,常着一袭青衫素袍,行走在山水间,以核、以竹、以石当纸,以刻刀为笔,雕琢内心,雕刻万物,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他有一个“怪癖”:不参加任何比赛,也不参加任何拍卖。从艺以来他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正式比赛,可他在核雕、竹雕上的造诣已经达到登峰造极境界,成为中国当代核雕最有影响力的雕刻家之一,作品被众多藏家追捧,甚至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
“核痴”·毫厘之间雕镂万千世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间万物自有规律,有因有果,有舍有得,我愿做一个有追求有收获更能感悟透人生哲理的人。”
“秋人”之名,便由此而来。
秋人,原名邹丽青,号“核痴”。对核雕,他已近痴狂之境。
“我认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被砸毁。”10余年间,他亲手创作了上百件作品,却也砸毁了近90%的“拙品”。
秋人在雕刻作品
他的作品,以核桃、果核等寻常被弃之物为原料,以刻刀在毫厘之间雕镂出万千世界,极尽精微,件件皆是孤品。
“我不想用各种荣誉来包装作品,只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触动心灵!”这句话,被刻在秋人艺术馆的墙上,也道出了他核雕创作的心境。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秋人刻刀下的那枚“核”,方寸天地有乾坤,在雅致之间微中见宏,尺幅之中可窥大千世界。
他的作品,以花鸟山水为主,以高镂空雕刻技法为主,结合中国画里的写意和工笔特点,流淌着自然的生活情趣。
他独创了异形核巧雕艺术、白点核巧色雕刻艺术、分体核雕艺术等,其中,分体核雕艺术通过将一个核切成两半雕刻,打破了常规核雕单核雕刻的单一性。结合各类雕刻技术,因势造型。他雕出的高镂空作品,雕工精细,细如发丝;他雕出的高浮雕作品,设计巧妙,寓意深远。在灯光下,件件核雕作品如玉石般凝冻润洁。
秋人核雕作品
琢磨核雕之技,秋人已有28年之久。1993年,他13岁,那年随手雕的一个核桃羊,让他与核雕有了牵绊。
1993年的一天,秋人无意间在屋前发现了一个桃核,上面的自然纹理很象画里的羊,他便用铅笔刀刻了起来,并把那只“桃核羊”送给同学,收到核桃羊后的同学,如获至宝。望着眼前满脸笑意的同学,核雕的种子自此在这个少年心里种下,他当过兵,干过厨师,可却从未放弃自学学画、书法、核雕技术等。
《渔家后代》橄榄核
可在方寸间“舞刀”,难度不可谓不大。“核雕从技术上来讲,最难的就是手的定力,因为果核非常小,你稍微动一下可能就断掉了,还需要眼睛的定力,眼睛稍微闭一下,手没跟上,可能作品就报废了。”秋人说,核雕除了要具备绘画、书法、雕刻技能之外,还要有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等等,缺一不可。
为了雕刻,秋人曾两度抑郁。石雕原材料贵,雕刻时间长,作品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这让原本生活窘迫的他日子更为艰难,当兵回来后,其雕刻风格受到很大争议。这一度让秋人产生了自我怀疑。秋人说,“之所以能撑过来,主要是我学会了耐得住寂寞,学会在困境中沉淀内心。”
秋人核雕作品
2003年,秋人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伯乐。一位台湾核雕收藏家,一口气收藏了秋人当时市面可见的所有作品,这一事件引起了业界轰动,也让旁人开始关注到他的艺术价值和能量。创作至今,这位台湾藏家已收藏了秋人近200件作品。
秋人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2007年,应台北历史博物馆之邀,他参加了毫芒微雕艺术展。2010年,他获得了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奖,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等等。
秋人刻刀下的作品,早已超脱工艺品的范畴,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2011年7月,秋人的作品《待鱼》《荷塘小趣》《深秋》《清泉》四件作品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而后,20件核雕作品又被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这是中国现代核雕首次被省级的博物馆收藏,也标志着核雕与石雕、玉雕、木雕一样,跻身于艺术品行列。
秋人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好作品能被国家收藏,放在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竹雕·方寸之间重塑百般竹性
《悟》竹,秋人作
每年11月份,秋末冬初之时,秋人都会到山林里挑选翠竹,他要找的,是用来制作竹雕的绝佳材料。
长时间在竹林里往返流连,秋人对竹子性能愈发了解。一根竹子,从选材到制作,经煮、晒、防虫等诸多程序后,阴干2年后,壁薄心空、外硬内软的竹子,在秋人刻刀的精雕细琢下变幻着各种形态。
秋人的竹雕作品
在青田小舟山“秋人艺术馆”里,竹子不是坚韧挺直的既定姿态,而是舒展出千姿百态,或曲或折,或静或动,或卷或伸,古朴木色之间,透出悠远的禅意。
竹雕于秋人而言,是创作形态上的一次跨界,更是发展空间上的一场跨越。
秋人的竹雕作品
他果断放弃了自己在核雕上取得的成就,将自己所有的核雕作品都捐给了青田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将重心转移到了发展空间更大的竹雕上,专注于研究竹雕。
在传统竹雕技艺的基础上,秋人如墙上蔓藤,奋起攀逾。经过反复实验改变竹子原本脾性,再加以微雕技法,巧妙融合现代雕塑语言与中国写意工笔等传统绘画语言,以三维艺术效果突破二维空间概念,秋人在古今交融间,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让竹雕有神,带根,凝魂。
秋人的竹雕作品
他独创出了光影”“开板折塑”“揉盘”等技法。“光影”即循着竹子薄厚差异而产生的明暗效果因势塑形,在灯光或者光影的照射下呈现出自然立体的照片效果;“开板折塑”“揉盘”则主要参考竹编技法,将竹子经过火烤变柔软之后,进行折叠、弯曲,再混合雕刻、编织等各种技法,改变竹子整体性能,甚至颠覆竹子原来的脾性,令它得以像雕塑一样,可雕可塑,随意造型。
秋人的竹雕作品
一刀下去似笔墨挥毫,“大写意”跃然竹上,他的竹雕作品,为人们的想象空间“留白”。秋人说,“我把中国画和西方写意的形式融合在竹雕里,就像看电影一样,没有一个明明白白的结局,观者看完作品后会产生联想,留下想象的空间。”
石雕•十指灵动中刻画真挚梦想
秋人的石雕作品
在创作上,秋人从未止步。
近两年,他也将竹核雕的独特技法融入了石雕创作中,赋予了石雕新的时代内涵。
秋人与石雕
“不用名贵石材也能雕出好作品”传统的青田石雕对石材选料要求严苛,但适合雕刻的好料却日渐稀缺。秋人开始寻找一种石材来代替所谓的好料,经过多年的酝酿、思考,尝试吸收借鉴各方面的知识,结合国画的水墨理念,秋人用岭头石雕刻了各种石雕作品,它们往往不流于形,别有洞天。
秋人石雕作品—鸡系列
青田岭头石是为数不多的彩色料子之一,每块料子上常有灰、白、褐、红、黄等五种以上色彩。相比于封门青、灯光冻、黄金耀等极品好料,常用来做石雕底座的岭头石略显普通。
可正是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却能最大限度凸显艺术本身,被刻画出新的雕刻天地。“万物有灵,外师造化,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忠实、虔诚、快乐的使者,尽我所能,将他介绍给人类。”秋人说。
2014年,在青田文联的倡导下,组建了“青田县竹核雕协会”。后来,秋人将他颇有名气的江南竹核雕刻艺术创作基地及自己的秋人艺术馆都搬回了家乡,吸引了来自北京、山东、西安等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慕名前来学艺。
一群年轻人在秋人工作室学习雕刻技艺
这群年轻人的作品不仅仅只局限于核,他们把指尖的艺术拓宽到竹、木、玉石、松石、琥珀、蜜蜡等多种材料,并在全国各地创建多家工作室。
鹿角雕刻 (蜗牛系列)
核雕的手艺就在这样一群年轻人的手上得以传承。在不同地域空间上,他们以果核、竹片当纸,刻刀当笔,在十指灵动之间,刻画着雕刻人最真挚的坚持与梦想。
【新闻+】
核雕艺术历史悠远,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派以山东潍坊的桃核雕为主,南派以江苏苏州的橄榄核雕为主。“青田核雕”,是在近现代新涌现出来的颇具代表性的新型核雕艺术,它集聚了温溪原有的核雕艺术和全国核雕艺术各流派之精华,在微雕界自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