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东北女人靠卖绣花鞋挣了大钱,不仅走出了国门,还走出了世界。一双布鞋让这位年纪轻轻的郭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996年,大学毕业的郭丽成了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名教师,可就在大家都为她高兴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辞职下海,经营起了布鞋!
原来,那一年,一位香港的亲戚来内地探亲,想买一双手工的布鞋,可是跑了好多商店,不是样式不美观,就是做工太粗糙。"一双布鞋怎么那么难买?这里不正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吗?"老人对布鞋的渴望成了郭丽创业的动力。
2000年,郭丽的"紫玉木兰布鞋厂"在长春成立,从租房子开始,她带领从农村老家招来的十几名做过布鞋的妇女,开始了布鞋生产。白天黑夜,十几个人忙活了两个多月,做出了200多双布鞋,但做好的鞋里出外进,鞋底也纳得不均匀,全部是残次品,一算账,赔了2万元。
"挫折不可怕,创业者需要的是勇气"。经过分析,郭丽找到了症结:缺少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了取得真经,她来到北京全国知名的布鞋厂学习,还聘请了原长春市布鞋厂的技术人员,研究各地的生产工序、样式。同时,前往苏州、沈阳、广州等地,选购各种优质布料和绒线。新一轮布鞋生产,她与技术人员不放过每个细节。两个月后,300多双美观、大方新颖的布鞋摆到了人们的面前。有了好鞋还应有好名字,郭丽的布鞋和她的公司一样,取名"紫玉木兰"。
随着布鞋知名度的扩大,郭丽的"紫玉木兰"参加各种展会的机会多了,也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外国朋友的关注。一次在广交会上,郭丽只背了几双布鞋去参展,结果开幕当天,一位加拿大人当场就要订做150双。做还是不做?郭丽当时很犹豫。如果做了这几双,赚的钱还不够把布鞋邮到加拿大的费用,甚至还要赔钱。最后,她还是决定做这一百多双鞋,"这是个机会,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好的开端"。
150双鞋一共不到750美元,然而却成了郭丽赚的第一笔外汇。几个月后,反馈回来,外国朋友对她的鞋很赞赏,要追加订单。这让郭丽既兴奋又犯愁:他们要的款式多、数量多,而自己规模小、产品少。市场的需要让她思考,为何不采取既能增加产品数量,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基地+农户"的模式呢?于是,她从培训技术员开始,再到农村寻找有做布鞋经验的妇女,统一工序、标准,统一购料、下发,统一回收、验收,计件付酬。
在郭丽的工厂,偌大的厂房只有几个人,"这些人是后期制作工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半成品经过最后的加工制成成品",郭丽说,其他工序如做鞋面、鞋帮等工作,都分布在长春市附近的几个加工小组,"我总去这些地方转,把家里农闲的家庭妇女动员起来并分成小组,各个组有不同的分工,然后把由各个小组做好的'零件'全部拿到这来,由剩余的工作人员一组装,这就大功告成了。这些小组所有人加起来,大约有1300人呢。"
尝到甜头的郭丽一个人背着布鞋穿梭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各个民间艺术品博览会和交易会,订单一批批加大,工厂一点点壮大,她的布鞋走进了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埃及等国家。
做布鞋不仅仅是纳鞋底、粘鞋帮那么简单,郭丽的每双鞋都是经过研究的。在新产品的开发中,她把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集中起来,做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许多鞋样已经成为一些外国人专购的艺术品。
在开发鞋业的同时,郭丽开始下大力气研发具有吉林特色的旅游产品,先后聘请了5位专家作为开发顾问,特别是吉林民间文化,以旅游产品为载体,以吉林文化为根本。其中"神秘长白"系列,把人参娃娃等流传于东北民间几千年的人物制成卡通形象,这一产品在深圳民博会上一亮相,就签下了10万元的订单。
她的绣花鞋已经销往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而她本人也成为了一位企业大老板。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赚钱的7000种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