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严重程度是判断肾病预后(指肾病结局)的重要因素!
很多肾友做完肾穿刺,拿了病理报告,什么增生、硬化,看到那么多专业术语,这都是些啥?病理是轻还是重?
今天,我们有请在肾病病理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专家顾问宋岩教授跟大家聊聊。
1.肾脏病理检查什么?
做肾穿刺,医生会取2~3条肾组织、长度1-1.5厘米的标本交给专门的病理医生进行检查,包括: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通常将肾组织放大几百倍,可以看大致的、宏观的病理变化)
免疫荧光(对肾组织进行染色,用发光标记看有什么沉积在肾脏)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通常放大几千-上万倍,可以看更细致的超微病理变化)
因此,肾友会拿到2份报告单,一张是光镜和免疫荧光的报告单,另一张是电镜的报告单。
报告单上会观察和描述以下肾组织的病变,包括:
肾小球
肾小管、肾间质
肾血管
肾脏的病理表现,其实就是肾脏中的各种细胞结构(如下图)发生的异常变化。
肾小球的观察包括:系膜病变(如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内病变(如细胞增多、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壁病变(如皱缩、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袢病变(如纤维素样坏死、节段硬化)、新月体形成、鲍曼囊病变
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典型改变:系膜区IgA沉积可呈弥漫性和整个肾小球受累,不过这种沉积的病理学反应因人而异,可为弥漫性(累积>50%肾小球)、局灶性(累积<50%肾小球)或节段性系膜细胞增多和基质扩张。在肾功能迅速恶化的IgA肾病患者中,常见伴新月体形成的节段性坏死。
肾小管、间质的观察包括:各种急性、慢性肾小管病变,肾间质炎症、出血、结晶等
IgA患者的小管间质改变:当肾功能恶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蛋白尿增加时,肾活检常显示慢性病变特征,包括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炎症、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肾血管的观察包括: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动脉血管壁狭窄、内膜增厚等
IgA肾病电镜表现:
电子显微镜检查通常显示肾小球系膜电子致密物沉积,这些沉积物的数量和大小通常与光学显微镜检查中观察到变化的严重程度高度相关。
部分IgA肾病患者同时存在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薄,与薄基底膜肾病(点击了解→薄基底膜肾病)难以区分。对存在薄基底膜肾病的IgA肾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三分之一的病例在COL4A3/COL4A4/COL4A5基因发生变异。
总之,这些都要详细检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理表现确诊是哪一个肾病类型、以及严重程度。并且还要描述肾小球、肾小管等在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病变,因为每一个病变都与预后息息相关。
2.怎么看严重程度?
大家知道,如果我们不小心被刀割了一下,会形成疤痕。这个疤痕虽然丑,但一开始皮肤愈合的过程,只是为了愈合你的伤口来保护你,没成想丑陋的疤痕形成反而“伤害”了你。
而IgA肾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之后再引起肾功能减退,实际上也就是这样的病理损伤过程。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了比如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为了“愈合”肾脏,最终形成纤维化、硬化,这个过程原本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你。
1
增生:细胞“施工队”过度聚集(M和E评分,活跃性病变)
当垃圾堆积后(致病性IgA沉积在肾脏),刺激肾小球滤网发出“求救信号”,身体认为需要“加固”滤网,于是派更多的系膜细胞(M评分)以及毛细血管内细胞(E评分)去“施工”加固肾小球滤网,结果这些“施工队”太拥挤反而让滤网更堵。
系膜细胞增生程度,大家在肾穿刺报告牛津分型中的M评分可以看到:(0- 1分)分数越高,代表系膜细胞增生越严重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程度,大家在牛津分型中的E评分可以看到:(0-1分)分数越高,代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越严重
2
炎症细胞浸润:友军误伤,活跃性病变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触发了免疫系统的警报,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试图清除垃圾。
炎症细胞攻击“敌人”并战斗的过程反而破坏了肾小球滤网。
3
新月体(C评分,活跃性病变)
是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堆积形成的,同时会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一旦出现大量新月体,通常代表病情比较凶猛。
这是因为肾小球滤网破损后,身体试图用“胶带”修补漏洞,这些补丁呈月牙形(新月体),想把滤网的破损入口堵死。但是如果补丁太多,肾小球滤网有可能直接报废。
新月体有三种类型,细胞性新月体(小鲜肉)→细胞纤维性新月体(介于小鲜肉和老腊肉之间)→纤维性新月体(老腊肉),依次从新鲜到陈旧。
新月体严重程度,大家在肾穿刺报告牛津分型中的C评分可以看到:(0-2分)分数越高,代表新月体比例越多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C评分中只有活跃性的新月体(细胞性新月体和细胞纤维性新月体)才被纳入评分标准,而不可逆的纤维性新月体不被纳入评分。
4
硬化:结巴的肾小球,滤网变成水泥板(S和T评分,慢性病变)
本质上其实是已经“死了”的肾小球,肾脏在自己一顿瞎操作后,细胞结构减少甚至彻底消失,只剩下一些物质沉积,是一种慢性病变,就像疤痕一样很难恢复。
肾小球节段硬化程度,大家在肾穿刺报告牛津分型中的S评分可以看到:(0- 1分)分数越高,代表节段硬化程度越严重
5
萎缩/纤维化:肾脏枯萎(T评分,慢性病变)
指的是肾小管失去功能,间质被无功能的纤维取代,也是一种慢性病变,就像疤痕一样很难恢复。
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大家在牛津分型中的T评分可以看到:(0-2分)分数越高代表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越严重
研究发现,许多健康的亚洲人出现“IgA”沉积的频率也很高,但这些健康人却并不表现为“IgA肾炎”,与IgA肾病患者的区别就在于身体有没有派遣“施工队”去“维修肾脏”。
如果肾脏对“免疫复合物”等变化反应过激,就有可能启动病理损伤-修复这一过程,结果越帮越忙,帮了倒忙。
而医生能做的,就是根据不同肾病患者具体的病理损伤严重程度,去帮助患者真正起到“维修”肾脏的作用,而不是让肾脏维修队肆意妄为地“帮倒忙”。
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也可以知道,牛津分型中S/T/C这3个指标是最能判断预后的,尤其是T指标,因为它代表的是慢性化如“疤痕”一样难以修复的病变,这种病变非常难用目前人为的手段去干预。
因此,S/T/C评分越高,患者也就越危险,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越大。
其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25%是T0,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26%-50%是T1,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 50%是T2。
C代表细胞/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无新月体是C0,有新月体但新月体比例<25%是C1,新月体比例≥25%是C2。
由于活跃性病变像系膜细胞增生(M评分)、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E评分)以及新月体(C评分),当肾穿刺发现这些病变评分高可能需要免疫方案来更积极地治疗,尤其是有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时(如尿蛋白≥1g/天)。
总的来说,在这几个病理特征中,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评分)越多,节段肾小球硬化(S评分)越多,新月体(C评分)越多,提示病情相对更严重,其中T评分是最突出的。
如果你的病理相对严重,也不要自暴自弃,重不代表没得治,对于病理重的患者,及早发现是好事。
如果不好好管,肾病恶化风险高,但如果你能积极的面对,配合医生早期重视起来,科学用药严格控制尿蛋白和血压,保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运动锻炼等),减少感染,不乱用肾毒性药物,以及纠正肾病各种并发症如贫血、高钾血症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患者改善预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别还没拼就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