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日塘秦刻石有望解决千古争论#【重磅!🔥🔥🔥#传说中的昆仑神山找到了#】9月15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今年6月,考古人员在青海省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的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经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该处刻石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这一黄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意义十分重大!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既有可能解决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也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而黄河源石刻的发现地点位于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畔,扎陵湖之南便是巴颜喀拉山脉,因此石刻中提及秦使及方士“采药”于“昆仑”等字眼,当指巴颜喀拉山脉及其周边区域,直指大部分先秦文献中所指的“昆仑神山”。
据悉,“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文字多数清晰可辨,因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