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邮发代号:80-942
✪ 美国《外交政策》团队
✪ 刘倬妍(译)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导读】
2025年4月30日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执政100天的节点。在外界看来,特朗普的“百日维新”已陷入混乱,未成一事,濒临失败。事实上,一场谋划已久的权力重组正在上演。
与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高层频繁更迭不同,这一次,特朗普政府核心团队保持相对稳定,但实质权力布局已悄然改写。本文分析指出,彼得·纳瓦罗这位因拒绝国会传唤而服刑四月的贸易鹰派,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正构成当前美国贸易政策的双核心;缺乏任何外交背景的房地产大亨史蒂夫·威特科夫却掌握中东与乌克兰谈判大权;副总统J.D.万斯成为政府强硬外交路线的首席代言人;而国土安全顾问斯蒂芬·米勒则在移民政策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与影响力。
与此同时,那些传统意义上本应主导外交的官员却在关键决策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公开“打脸”。埃隆·马斯克虽凭借巨额竞选捐款在政府获得特殊地位,但其影响力已开始被国内改革议程和个人政治活动稀释。这种权力结构重组不仅反映特朗普“忠诚优先,专业次之”的用人哲学,更表明这届美国政府以强势单边主义重构国际秩序的决心与突破国内传统权力制衡机制的意图。
本文深入解析特朗普政府中谁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核心人物,谁又沦为无足轻重的边缘角色,揭示一个由忠诚度至上而非专业背景决定的新型权力结构——这种权力消长,既是特朗普个人执政风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观察美国外交政策走向的关键风向标。
特朗普执政百日盘点:
前台谁主沉浮?谁又退居二线?
纵观唐纳德·特朗普执政的首个百日,即使以他一贯特立独行的标准衡量,这段时期的外交政策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杂乱、颠覆常规和剑拔弩张的态势。在国际舞台上,特朗普政府急于求成,力图速战速决(却至今未能如愿)终结乌克兰危机和加沙地带的血腥冲突;同时,他果断将200余名移民强制遣返并囚禁于萨尔瓦多的监狱设施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不惜对全球多数经济体挥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掀起一场波及广泛的经贸摩擦。
相较于特朗普首任期间高层频繁更迭的乱象,本届政府核心团队保持了相对稳定,几位得力干将已然脱颖而出,成为主导并落实其地缘政治战略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不少在年初一度风头正劲、似乎即将跻身决策核心圈的人物,如今却已黯然失势,被排挤出决策核心圈,沦为边缘化角色。
在这份名单中,你或许会意外地发现缺少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埃隆·马斯克。这位全球富豪榜首的商业巨子,凭借高达九位数的竞选资金支持,成功在特朗普政府中谋得了举足轻重且几乎无孔不入的特殊地位。他不仅频繁参与与外国元首的电话磋商,在五角大楼和国家安全局主持高规格会议,甚至直接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进行了面晤交谈。
不过,马斯克在华府主导全球事务的光环已在近期明显黯淡,其影响力逐渐被两股力量挤压:一方面是他亲手打造的非正式“政府效率部门”(DOGE)聚焦的各项国内改革议程;另一方面是他在个人社交平台X上源源不断发布的支持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言论攻势。更为关键的是,马斯克以“特殊政府雇员”(special government employee, SGE)身份服务的130天期限即将在一个月后届满,而特朗普本人及其核心圈已释放信号,暗示这位科技巨头可能不会在期满后继续留任要职。
基于此,以下是我们认为真正赢得特朗普信任、被委以重任执行其战略蓝图的核心人物——以及那些已然失宠、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的边缘角色。
(本文发表截图)
▍掌舵人
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其影响力仅次于特朗普本人。
这位身居特朗普白宫贸易与制造业顾问要职的人物,堪称政府那些代价高昂且后果严重的贸易政策背后的操盘手,其影响力仅次于特朗普本人。然而,纳瓦罗的“一人之下”地位在4月初戛然而止,随着特朗普突然从发动全球贸易全面战争的悬崖边急转后撤,这位曾经的贸易鹰派人物已明显被打入冷宫,失去了核心决策权。
虽然纳瓦罗(及其自创的化名“罗恩·瓦拉”)早在特朗普首届政府时期就已崭露头角,且一直坚持其贸易保护主义的鹰派立场。然而,由于当时白宫经济团队主要由史蒂文·姆努钦(Steven Mnuchin)、加里·科恩(Gary Cohn)和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等奉行相对正统经济理论的传统派把持,纳瓦罗的激进观点难以真正主导决策。然而,命运峰回路转——2022年,当时他公然抗拒国会传票,拒绝向众议院“1月6 日事件调查委员会”出席作证并提供相关证据,这一举动虽导致他最终锒铛入狱、服刑四月,却也成为他向特朗普展示绝对忠诚的关键时刻。这份忠诚无疑为他在特朗普二度执政后赢得了核心位置,使其从边缘人物一跃成为贸易政策的关键操盘手。
此番卷土重来,纳瓦罗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其影响力远胜从前——政府内部几乎无人敢于正面挑战其观点,形成了罕见的“一言堂”局面,尽管市场早已用实际行动无情否定了他的经济理念。纳瓦罗之所以能俘获特朗普的心,关键在于两人在贸易认知上的“共鸣”:他们不仅对全球贸易运作机制存在惊人相似的根本性误判,更同样热衷于将对美国企业征收进口关税视为经济万灵丹,企图用这一简单粗暴的手段来“修复”那些实则并无问题可言的经济领域。
然而,随着纳瓦罗呕心沥血打造的贸易战惨痛后果逐渐浮出水面,全球股市与债券市场双双剧烈震荡,政府内部那些奉行市场导向理念的官员,尤其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开始迅速崛起,一改往日边缘化处境——至少就目前而言是如此。面对市场的强烈抗议,特朗普已明显收敛锋芒,不仅撤回了那些最为激进的贸易制裁措施,还同时向数十个国家抛出双边谈判的橄榄枝。纳瓦罗影响力江河日下的最佳佐证莫过于,就连马斯克都毫不客气地将其斥为“蠢货”。
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与纳瓦罗的思想理念天差地别。
斯科特·贝森特这位华尔街金融界的老将,在入主财政部前曾担任特朗普竞选期间的经济顾问,他与纳瓦罗的思想理念可谓天壤之别。贝森特对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与危害提出了缜密深刻的分析,并力主对失序的全球贸易体系进行谨慎微调,既要矫正其积弊,又要守住其核心优势。贝森特的影响力在4 月2 日那场被称为“解放日”的关税政策混乱出台后急剧攀升。当时特朗普政府不分亲疏远近,对盟国与对手一视同仁,向几乎整个世界征收前所未有的高额关税,且税率设定毫无规律可循。仅仅一周后,特朗普便大幅软化立场,不仅部分撤回了大多数关税措施,更关键的是,战略思路发生根本转变——从将关税视为目的本身,转向将其作为谈判筹码的工具性定位。这一系列政策急转弯背后,贝森特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
身居全球金融体系塔尖并肩负美元卫士重任的贝森特,恰逢国际市场对美元霸主地位产生动摇、甚至对美国国债这一传统“避风港”资产信心出现罕见波动之际,其发言分量与影响力水涨船高。在这场关乎美国金融霸权根基的风暴中,贝森特的冷静分析与战略思维,为动荡的市场注入了一剂稳定剂。
贝森特已然成为特朗普政府最新贸易战略转向的核心智囊。这一转向标志着政府不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单边关税措施,而是更加注重与全球数十个国家开展精心编织的双边谈判网络,以期形成合力共同对抗中国的经济崛起——这种多边协同的复杂策略,远非单纯依靠美国一己之力加征关税所能企及。
史蒂夫·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房地产巨头、特朗普的多年挚友。
房地产巨头、特朗普的多年挚友史蒂夫·威特科夫,尽管毫无政府任职或外交谈判的经验底蕴,却意外成为新政府应对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的首席谈判官。特朗普最初钦点他担任中东特使,而维特科夫的表现确实曾令人刮目相看——他甚至在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前就成功斡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了一项持续近两个月的停火协议。然而,自先前停火协议土崩瓦解以来,这位“素人外交官”在重建加沙地带和平方面屡屡受挫,其外交手腕面临严峻考验。
在乌克兰危机谈判桌上,维特科夫同样扮演着特朗普政府的首席代言人角色,但其处理手法却饱受争议。这位白宫特使频频复述与克里姆林宫如出一辙的战争论调,此举不仅激怒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在美国盟友阵营及华盛顿亲乌议员中掀起轩然大波。泽连斯基最近更是毫不客气地公开抨击维特科夫,指责他危险地充当“俄方观点的传声筒”。事实上,特朗普政府终结乌克兰战火的外交攻势迄今收效甚微,寸步难行。面对谈判进程的停滞不前,特朗普本人已经释放明确信号,暗示美国可能很快会从这场旷日持久的调停努力中抽身而退(甚至对整个乌克兰战争采取“置身事外”的姿态)。
与此同时,特朗普对维特科夫的谈判才能依然推崇备至,不断加码其外交重担,使其权责范围愈发扩大。就在近日,维特科夫又被委以新任:主导与伊朗的核计划谈判。白宫方面渴望达成一项能有效阻止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的协议。然而,在美国究竟是希望伊朗仅仅限制还是彻底拆除其核项目这一关键问题上,维特科夫的表态却含糊其辞,前后矛盾。
虽然这轮谈判才刚刚起步,但特朗普已经率先亮出强硬底牌,明确警告若谈判无果,美国与以色列将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
维特科夫在新政府中的超然地位与异常影响力,鲜明地反映了特朗普治国理政的另类风格:偏好绕开传统外交系统,将关键国际事务交由缺乏专业背景但忠诚度毋庸置疑的“圈内人”掌舵。这种“忠诚优先,经验次之”的用人哲学,成为特朗普外交决策的一大特色。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亚当·希夫近期在《外交政策》杂志专访中毫不讳言地将维特科夫称为“名副其实的国务卿”,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维特科夫“在中东和俄罗斯事务上的实际影响力明显远超国务卿马可·卢比奥”。
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特朗普的“二把手”。
特朗普政府众多官员中,鲜有人能像副总统J.D.万斯这般频繁引爆网络热梗、成为舆论焦点。作为特朗普的“二把手”,外界原本预期他在阐释总统政策议程时应当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近几个月来,万斯已然蜕变成政府强硬好战外交路线的最佳代言人,在各大公开场合不遗余力地扮演特朗普的忠实战将。
首先是2025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万斯在会上发表了一场极其非同寻常的演讲,令欧洲各国议员震惊不已,这一举动鲜明揭示了第二届特朗普政府正如何彻底颠覆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格局。紧接着,在2月下旬泽连斯基高规格访问白宫期间,万斯再次充分展现了其“白宫猛将”的角色定位。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长达22分钟的交谈中,这位副总统先是保持异常沉默,随后却突然强势插入对话,语出惊人。这一精心安排的“助攻”为随后两位美国领导人在一场罕见的公开交锋中对乌克兰总统的严厉斥责埋下伏笔,最终导致会面演变为一场外交场合罕见的激烈冲突。
近几个月来,万斯已然成为特朗普政府最富争议外交举措的“第一发言人”,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一系列引发国际哗然的外交行动。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他执意主导对格陵兰岛的高调访问,尽管这一北极岛国早已通过多种渠道明确表达了对此次来访的冷淡态度。
据丹麦主流媒体披露,访问前夕,美方外交人员几乎陷入尴尬境地——他们在格陵兰岛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愿意正式接见副总统夫人乌沙·万斯(Usha Chilukuri Vance)的当地官员或社会人士。面对如此冷遇,万斯非但没有选择适时调整,反而愈挫愈勇,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坚持推进这一颇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外交使命。
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因极端的政策冲动而闻名政坛。
在特朗普首届政府中,斯蒂芬·米勒便因精心设计一系列引发巨大争议的严苛移民政策而名声大噪,他以不断强化总统内心深处那些最为强硬、甚至极端的政策冲动而闻名政坛。上月席卷华盛顿的“信号门”(Signalgate)丑闻,远非第二届特朗普政府遭遇的简单泄密事件那么表面。这场罕见的内部通讯曝光事件,不仅揭示了特朗普核心幕僚团队在“幕后”——即总统不在场时的真实沟通模式,更为外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透视窗口,揭示白宫权力结构中谁才是真正的决策者,谁拥有压倒性话语权。
如今,这位身兼特朗普国土安全顾问和白宫政策事务副幕僚长双重要职的核心智囊,其影响力已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正全力主导政府那场声势浩大的非法移民大规模驱逐行动,同时还亲自指挥针对美国一流高等学府的全面“围剿”战役。
米勒正大胆运用其职权,在政府与司法机构的持续角力中,公然测试特朗普总统权力的极限边界。这种挑战司法底线的做法在“基尔马尔·阿布雷戈·加西亚被遣返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位马里兰州居民被政府强行遣返并投入萨尔瓦多监狱的事件,已成为行政与司法权力争夺的焦点案例。
尽管特朗普政府坚称阿布雷戈·加西亚是臭名昭著的MS-13跨国犯罪组织成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严重指控不仅被当事人本人断然否认,更关键的是,他从未因此面临过任何正式刑事指控程序。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政府内部此前已经公开承认将阿布雷戈·加西亚遣返一事实属“行政失误”,多项法院裁决也明确要求白宫必须“积极协助”将这位被错误驱逐的人士安全送返美国。
面对司法裁决,米勒非但没有丝毫退让,反而表现出罕见的强硬姿态。在福克斯新闻的重磅专访中,他竟公然发表与法院明确认定完全相悖的言论,这种几近挑衅司法权威的大胆举动,不仅充分彰显了他在特朗普政府内部的超然地位,更可能为行政与司法系统之间一场更为激烈的权力较量埋下伏笔。
“他绝非被误送至萨尔瓦多,”米勒言辞凿凿地宣称,语气中透露出毫不妥协的强硬,“我们把该送的人送到了该去的地方。”
▍旁观者
马尔科·鲁比奥(Marco Rubio),美国外交政策总设计师。
作为名义上的美国外交政策总设计师和总统首席外交顾问,马尔科·鲁比奥的职责本应是统筹规划并有力执行华盛顿的全球战略部署。然而现实却是,在乌克兰危机、加沙冲突或伊朗核计划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上,这位国务卿不仅没能成为美国的首席代言人,反而常常被素人外交官维特科夫挤至幕后。卢比奥所承担的任务更多是事后弥补损失,而非前期参与决策。
迄今为止,这位身居美国外交体系塔尖的国务卿,迄今为止在执行特朗普政策议程方面最为高调的“成就”,竟是吊销数百名外国留学生的美国签证,并对新签证申请者的社交媒体账户实施全面监控。
除此之外,卢比奥似乎还肩负着大刀阔斧精简其所掌管部门的重任(据报悉裁员幅度可能高达一半)。这些行动包括:关闭专门追踪外国虚假信息的战略部门,大幅削弱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的全球援助职能,以及据报道显著缩减国务院在人权领域的工作。这一系列动作均与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门(DOGE)的精简政府理念不谋而合,尽管据称他与马斯克之间存在诸多理念分歧。最近,卢比奥果断解雇了特朗普MAGA运动的铁杆支持者彼得·马罗科(Peter Marocco)——此人原本受命负责在美国国际发展署被国务院吞并后对其进行“瘦身手术”。这一人事决定立即在特朗普的核心支持群体中引发轩然大波,一场针对国务卿的凶猛批评潮迅速席卷保守派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卢比奥在内阁中的位置可能不保的猜测。
就公众印象和流行文化影响力而言,卢比奥迄今最“高光”时刻,反而是他在椭圆形办公室那次令人过目难忘的尴尬表情包时刻——当时他满脸窘迫地站在一旁,眼睁睁目睹特朗普与万斯联手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了一场毫不留情的公开训斥。这一场景尴尬到什么程度?连《周六夜现场》都专门制作了一个恶搞模仿节目来嘲讽这一幕。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
特朗普政府权力格局的失意者名单上,两位本应在政府最重大单一政策领域担纲主角的核心官员尤为引人注目: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和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这两位原本被特朗普钦点为贸易政策掌舵人的重臣,如今不仅实质影响力荡然无存,甚至连表面上的“知情权”都被剥夺,沦为决策圈外的边缘人物。
在这两人中,格里尔的窘境尤甚,堪称政治生涯中的至暗时刻。其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国会山听证会上——当他正慷慨陈词,极力为对美国盟友(甚至是与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的必要性作辩护时,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政策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一突如其来的“断腿之举”,让这位贸易代表当场陷入语无伦次的窘境。
讽刺的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此前已经煞费苦心编制了一份详尽的投诉文件,记录各国对美贸易中的种种歧视性行为。然而,在最终制定那个引发轩然大波的“解放日”关税方案时,这些建立在专业分析基础上的工作成果竟被完全弃置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看似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的关税计算公式。
而在特朗普首届任期中,国际合作伙伴普遍认可当时的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是一位才智超群、贸易经验丰富且能直达总统耳畔的谈判硬手,而如今,外界对格里尔在美国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否仍扮演着任何实质性角色,抑或完全沦为摆设,仍不得而知。
商务部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
特朗普最初雄心勃勃地规划由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担纲其贸易政策的总指挥,然而这一设想从一开始就面临多方掣肘:一方面,特朗普本人习惯亲自把控政策方向盘,对重大决策拥有最终话语权;另一方面,格里尔作为贸易代表,拥有国会明确授权的政策执行法定权力;与此同时,财政部长贝森特正积极为自己部门争取更大的决策参与空间;更不用说纳瓦罗这位早已在总统耳边占据特殊地位的贸易鹰派。
然而,随着特朗普贸易战的全面升级,卢特尼克在公开场合的一系列表现,不过是进一步暴露了自己在政府决策链条中的边缘地位。华尔街和经济界早已对这位商务部长咄咄逼人的言辞风格和明显匮乏的经济专业素养抱持深刻怀疑。与格里尔如出一辙,卢特尼克同样无法适应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急转急刹式变化,频频出现“打脸”场面。尤为尴尬的是,卢特尼克曾在多个高调场合反复强调关税政策绝非谈判筹码,而是专门用来惩罚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正义之剑”——然而不久后,特朗普便公开宣布截然相反的立场。他还曾信誓旦旦向美国公众描绘了一幅通过“拧小螺丝”制造iPhone的美国制造业复兴蓝图——结果特朗普突然宣布将电子产品排除在对华惩罚性关税之外,这一决定彻底摧毁了卢特尼克为对华关税辩护的全部论据(这些论据本就站不住脚)。据华盛顿内部消息透露,白宫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试图阻止卢特尼克在电视媒体上公开亮相。
乌克兰和俄罗斯事务的特使约瑟夫·基思·凯洛格(Keith Kellogg)。
退役陆军中将约瑟夫·基思·凯洛格尽管被特朗普政府正式任命为负责乌克兰和俄罗斯事务的特使,却在新政府架构中始终难觅立足之地。在美国推动终结乌克兰战事的一系列外交行动中,这位军旅出身的资深将领往往沦为维特科夫的陪衬,其专业声音几乎被完全淹没。最明显的例子是,凯洛格竟然缺席了近期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的关键停火谈判——这一反常现象不禁引发外界强烈质疑:这位名义上的乌俄事务特使是否已被彻底边缘化?
凯洛格素以对俄罗斯持鹰派立场著称,在特朗普团队中被视为对基辅相对友善的少数官员之一。他确实出席了近期在巴黎举行的乌克兰战争和平会谈,但这种象征性参与难掩其日益边缘化的事实。然而,特朗普在处理这一危机时明显更加信任维特科夫,这一点从这位房地产大亨频繁访问俄罗斯的事实中可见一斑。更令凯洛格处境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近期已公开释放信号,暗示美国可能很快就会全面撤出乌克兰和平进程,放弃调停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在这种战略转向下,凯洛格在政府决策圈中的存在感恐将进一步淡化,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
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Pete Hegseth)。
自赫格塞特担任国防部长以来,其任期始终伴随着混乱与争议。在参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其任命后仅数周,这位五角大楼新掌门人就在2 月份的比利时北约峰会上投下一枚外交炸弹——他的那番咄咄逼人的讲话震惊了在场所有美国盟友。赫格塞斯在演讲中毫不客气地宣称,华盛顿将彻底终结“对盟友单方面付出”的不平等关系,并以前所未有的直白态度否决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任何可能性。更令国际社会哗然的是,这位国防部长公开断言乌克兰恢复2014年前领土完整的目标“完全不切实际”。
作为前福克斯新闻主持人的赫格塞斯,早已被民主党阵营贴上“史上最不具备国防部长资质”的标签。这次言论风波后,众多批评者纷纷指责他一番不经思考的表态,实际上等同于单方面放弃了基辅在与莫斯科进行任何和平谈判时最为关键的战略筹码。就连同为共和党的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密西西比州参议员罗杰·威克尔也公开表示,赫格塞斯的这番演讲犯了一个典型的“菜鸟级错误”。
赫格塞特还是特朗普政府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具爆炸性丑闻之一——“信号门”事件的核心当事人。在这起震惊华盛顿的事件中,这位国防部长在一个政府高级官员使用的Signal加密通讯群组中,毫无戒备地分享了关于美国即将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精准军事打击的高度敏感情报。然而令人瞠目的是,这个本应高度保密的内部群组,竟然错误地将《大西洋月刊》的总编辑也添加为成员。
4 月初,这一事态快速升级——五角大楼代理监察长正式对赫格塞斯在“信号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启动了全面调查。尽管特朗普政府高层反复强调群聊中并未涉及任何机密信息,试图淡化事件严重性,但多家权威媒体的深入报道已直指这一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一众国家安全领域专家实质上已明确表示这些辩解毫无说服力,同时他们深切忧虑这场前所未有的信息泄露丑闻,将对美国与关键盟国之间长期建立的情报共享机制造成严重且长期的信任危机,进而可能从根本上削弱美国有效应对全球各类安全威胁的能力。
震惊之余未及平息,就在本周,《纽约时报》又披露了一项更为惊人的指控:赫格塞斯在“信号门”事件中的不当行为远不止于此——他竟然在另一个Signal群组中再次泄露了关于也门军事行动的高度敏感情报。而这一次,这些本应绝对保密的国防机密的接收者,竟是一个由他妻子、兄弟和私人律师组成的纯家庭私人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