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女孩撞脸“沈佳宜”, 还是清华博士!家有女孩, 最重要的原来是这件事?

Education

【爸妈营说】

本文是爸妈营【教育专题】的一篇好文

关注“爸妈营”,在主菜单回复“ 教育

可查看超过200篇【教育专题】好文

今天是父亲节,祝所有的爸爸们节日快乐!昨晚我们发了一篇 和父亲有关的文章(

点击观看),堪称最佳礼物,记得看哦!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是的,“女博士”俨然被归到了第三种性别。

在刻板印象里,女博士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艾米一样:死读书、相貌平庸、性格古板。

但一位清华大学在读的化学女博士,打破了这样的偏见。

她叫蔡茂,四川人,1994出生,肤白貌美,被网友誉为“最美学霸”。

早在2012年9月,彼时还是吉林大学新生的蔡茂,就曾因为一张路人照刷屏网络。

那时的她,小圆脸大眼睛、披肩黑发,清纯中透着一丝坚毅,网友直呼她是“内陆沈佳宜”。

左边是陈妍希在电影中扮演的沈佳宜,俩人放一块儿看确实有几分神似

随着近些年网络的发展,凭外貌一夜蹿红的女孩,我们看得太多了,比如南航校花陈都灵,武大校花吴倩、黄灿灿等,不一而足。

从左到右,依次是陈都灵、吴倩、黄灿灿

这些漂亮女孩爆红后的路径也大同小异。要么转型做网红,要么和经济公司签约,成为半路出家的演员小花。

总之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尽可能地活跃在大众视线里。

蔡茂不一样。走红后,她拒绝媒体采访,对“出名”这件事避之不及。为了躲避网友们的“热情”,她甚至多次更改微博名,唯恐被关注。

她火得很快。因为足够淡然,沉寂得更快。

2013年,蔡茂在运动会上“举牌”的照片曾被校友发布在网上,秀丽模样很惹人注目

直到最近,我刷到中科院一则科普视频时,才再次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可不就是蔡茂嘛!九年过去,她褪去青涩,多了份知性美,头衔更是了得:中科院化学所博士。

好奇如我,顺藤摸瓜找到了蔡茂的微博,一口气刷完她所有的动态。原来,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成了个实打实的学术咖。

平时的画风,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大学四年,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待在图书馆,网上那些纷纷扰扰似乎都与她无关。

本科期间在吉林大学图书馆自习,蔡茂被校友偷拍

2016年,蔡茂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

读完硕士又去清华读博士,

中科院的博导调任至清华,她也随博导去了清华

如果当初借势收割一波流量,蔡茂现在大概率已经粉丝百万、吃喝无忧。

可她偏不走这条常人眼里的捷径,27岁的她,仍艰苦地行进在学术之路上。

我很喜欢作家王路的一段话:“有些事虽然看起来笨拙,不易取得成功,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保护你在一条通向更远的路上缓慢但扎实地行进。”

钻研化学不能让蔡茂迅速获得名利,但在自己的轨道上越走越稳,离梦想越来越近,何尝不是种聪明的选择?

说到蔡茂,我想起了另一位美女翻译官张京。

2013年张京首次亮相两会时,因为气质清冷、长相酷似赵薇,很多摄影师都把镜头对准了她。

果不其然,她火了,网友称她是“中国最美女翻译”“翻译界小赵薇”,一时名声大噪,用现在的话来说,张京成了网红。

和蔡茂一样,成名后的张京没有顺势营销自己,反而清空了社交平台上的所有动态,表示想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不希望受到外界更多的干扰。

奈何真正优秀的人,光芒想压也压不住。

今年3月,低调的张京再次刷屏网络。

起因是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谈会上,杨洁篪委员发表了一段长达16分26秒的发言,及至反应过来才发现说的话太长,对翻译官是个不小的挑战。

张京临危不惧,愣是凭着速记、速翻的过硬功底,输出了一段流畅精准的翻译,尽显大国风范,让人称绝。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点击视频重温张京的高光时刻

俗话说得好,你必须要特别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大学期间,张京每天雷打不动学习英语14小时以上。2007年进入外交部之后,早上中译英训练1个半小时,上下午听力训练各1个小时,基本不是在资料室,就是在训练室。

追求梦想的路上,日子过得枯燥而乏味。

好在上天总是垂青努力的人。如今的张京美而不燥,光是静静地坐在那儿,都能散发出惊人的力量。

和蔡茂、张京一样,电影《成长教育》中的少女珍妮也是个美女学霸,目标是牛津大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珍妮邂逅了成熟的中年男人大卫,被他不俗的谈吐吸引。

大卫带珍妮去听音乐会,在高级餐厅共进晚餐,跟朋友谈论艺术……懵懂少女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氛围中,觉得“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天”。

在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甚至答应了大卫的求婚,选择退学。

退学前,珍妮和老师发生过一场拷问心灵的争吵。

老师劝她以学业为重,她却认为学习根本不重要, “老师就是剑桥毕业的,现在还不是当个平凡的高中老师?”

在她看来,在高级餐厅吃饭、去爵士酒吧消遣,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她不明白, 如果上学不能让她享受生活,那为什么还要考牛津?

老师没能说服她,珍妮还是办了退学,迫不及待地奔向新生活。

可惜期待中的新生活并没有到来。珍妮无意中发现大卫已经结婚,她不过是他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她放弃学业和未来,换来的是一场空。

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说: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珍妮一直向往巴黎,她想去看画展,和见多识广的人聊天。在她看来,自己努力考牛津就是为了过上这种日子。

所以当大卫带她体验过这种生活后,她就果断放弃了上学这条漫长无聊的路。

珍妮以为自己找到了捷径,殊不知这个诱人的“捷径”,就是那份标好价格的礼物。

看这部电影时我在想,如果我女儿将来像珍妮一样发出疑问:“为什么我要走读书这条辛苦的路,而不是找条轻松的路?”我应该怎么回答她。

如今看来,蔡茂和张京就是很好的答案。

生而为人,意义感太重要了! 我们在奋斗过程中建立自尊,肯定自我价值,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自我实现的快乐。

如果只是为了挣钱,当然可以选择更轻松的路。如果蔡茂和张京愿意,她们可以靠脸吃饭,做网红也好,做一只被豢养的金丝雀也好,都要比读书来得安逸。

但她们没有,而是抵制诱惑,选择了一条更苦更慢,但更充实的路。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曾说:

“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然而,面对诱惑时,有人如珍妮一样沉沦,也总有人如蔡茂、张京般保持清醒,造成这种差异化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成长教育》开头有个非常值得观众警醒的细节。

珍妮是学霸,全家人铆足了劲想把珍妮送进牛津,尤其父亲,对珍妮的学习盯得很紧。 珍妮也是文艺少女,喜欢 拉大提琴、听法语歌。

父亲让珍妮学大提琴,因为申请牛津需要一个听起来很“高贵”的爱好,但他不允许珍妮在家里练琴,也不会带女儿去听古典音乐演奏会,他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意义不大的爱好上,不如把时间用来做功课。

当珍妮躺在地毯上听浪漫的法国歌曲,脚尖快乐地跟着节奏左右摇摆时,楼下响起了父亲催促学习的咆哮,珍妮只能马上关掉音乐。

父亲不关心珍妮喜不喜欢,快不快乐,只关心有没有用,他认为一切不能为未来铺路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

他希望珍妮考上名校,因为名校意味着上流社会、成功人生。

在父亲功利教育的培育下,珍妮误以为人生的目标就是变有钱 ,现在有个有钱男人要娶她,不用费那番辛苦,就能得到这个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反观张京,她初中就立志要成为外交官,课余时间爱看美剧,还会模仿剧中人物说英语。换作其他家长,可能会斥责孩子“不务正业”,张京的父母却选择带孩子去国外旅游。

在父母的鼓励下,张京会主动找外教交流,也会参加英语演讲比赛。高二比赛拿到奖金后,她直接去英国游学了10天,和英国人大谈人生观、价值观。

至于蔡茂,网上关于她的资料不多,但27岁的她,在同龄人买房买车、谈婚论嫁时,还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化学梦想,背后也定然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从蔡茂微博的只言片语里能看出,这是一个活在爱里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那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