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滚滚黄河,由东明县入鲁,在垦利区入海,惊涛澎湃着,掀起万丈狂澜,一幅宏伟的蓝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缓缓铺展开来。为讲好山东黄河流域的发展故事,凝聚保护黄河的山东力量,凤凰网山东将挑选山东9市沿黄区县,集中报道沿黄区县在“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的探索,为山东走在前凝聚智慧,也为沿黄区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本期推出济南历城区篇。近年来,历城区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做好城乡融合文章,创新三产融合,打造黄河文旅景观,用实力演绎高质量发展故事——华山现昔日风光,芦南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彩石街道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彩石力量……
“人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道弯呀几十几只船哎”,奔腾的黄河从平阴入济,流淌过长清、槐荫、天桥后,来到历城区。
盖家沟险工所在处,是黄河在历城区的起点,也是黄河在济南的第九道急转弯,也正是这个近乎直角的转角,造就了鹊华“视廊”上鹊山、华山、九曲黄河“同框”的壮美景观。
黄河不仅给历城区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美景,还给携河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力量。
近年来,历城区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锚定“省会东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目标定位,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突出“四项重点工作”,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三大攻坚行动”,强化“三大保障”,奋力开创历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华不注山,鹊华秋色闪耀黄河边
日近傍晚,登顶华山,极目远眺——鹊山相望,大桥飞架,黄河九曲,夕阳晚照。
在历史上传世的经典鹊华秋色,如今在华山有了新的观赏体验。
浪淘风簸的黄河,在历城区盖家沟险工划出近乎90度的“锋利”曲线,黄河这个急转弯虽然有着“险”,但也勾勒出独一无二的“美”——盖家沟险工位于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上原本是湿地的位置,如今,黄河“锋利”的转角嵌入鹊华秋色“视廊”,从空中俯瞰,鹊山、华山、九曲黄河尽收眼底。
在这里,历城区携河发展,黄河与鹊华秋色的文化符号都被写入城市高质量发展蓝图。
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历城区启动了沿黄15.9公里的生态工程建设,高起点规划策划,深度融合黄河文化,着力打造黄河文旅项目,结合鹊华通道和鹊华景色打造高质量的景观节点,形成独具历城特色的景观地带。
以华山为核心打造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山,古称华不注,平地突起一峰,景色壮美,是济南名胜“齐烟九点”之一。
在打造湿地公园时,历城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重视华山周边环境生态——公园由12公里的环湖路围合而成,环湖路内有相当于4个大明湖水域面积的华山湖,有1600多年历史的华阳宫,还有华阳携秀、幽径寻诗、荷鹭飞雪、燕下云天等华山十六景观,展现了济南历史、自然的秀美景色。
同时,历城区多措并举提升华山公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陆续兴建停车场、增加公交线路,按照“5A”景区建设要求设施公厕、地图导览,并打造商业配套设施。
基于上述不断的耕耘、努力,在华山,历城区营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游的河湖景观,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深度融合。
生活在公园周围的华山片区的回迁居民,切实尝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甜蜜果实”:不仅推开窗子就是风景,更是告别了过去脏、乱、差的生活,在交通、教育等方面,实现了与城市接轨。
“华山片区改造项目真是个‘奇迹’”,一位在华山片区生活了50多年的居民感叹,“让村民过上了‘一步进城’的好日子,更是打造了济南生态的‘高地’。”
如今,作为黄河旅游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不仅凭借其“一园一城、一湖三山、一心三廊、一环多景”的秀丽风光,成为历城区新地标,也成为济南市着力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深入推进15分钟健身生活圈的重要标志性区域样本。
2021年10月17日晚,2021泉城(华山湖)夜跑节于济南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鸣枪开跑。
夜幕下的奔跑,这“华山湖”美景夜色中的欢笑与激情,将成为参赛者、观赛者脑海中美好的回忆,也将为历城区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能。
芦南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图景
作为黄河穿境而过的中心城区,历城区怎样对待黄河就是怎样对待发展。
过往的行动已经证明历城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历城区的港沟街道芦南村发展看到,也可以在历城区不断增多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中寻得。
跟着起起伏伏的云台山坡路,驶向群山环绕的港沟街道芦南村。
虽是数九寒冬时节,芦南村仍是一幅热火朝天忙碌的样子——站在芦南村云台山半山腰,远处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进展有序;山楂产业研发中心又迎来一拨新游客,他们聊着“楂啤”,动手制作山楂枕头;转身山中漫步,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伴着鸟儿清脆的鸣叫声,身心放松……
谁能想到,芦南村在十几年前是偏远、荒凉、贫穷的代名词,因为临近山,村民一度以采石、放牧养殖为生。
穷则思变,从2004年底新一届村“两委”上任以后,芦南村以尊重乡村特质为前提,开始了全新的探索。
作为重要的亲历者,芦南村党支部书记贾虎平就提到,“采石、放牧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不适合我们村发展,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封山造林”。
从2005年开始,芦南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封山造林行动。通过连打三年山体绿化突击战和每年不间断地补种,目前共栽种各类树苗120多万棵,荒山绿化率超过80%。
也正是这一年,芦南村对云台寺及院内的摩崖石刻、石碑等相关文物进行了系统性的修缮和保护。
对民众而言,提升幸福感最大的莫过于安居乐业,这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脚点。
2013年,芦南村制定实施了全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通过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充分发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建立起从组织决策到发展经营再到村民收益分配保障的整套体制机制,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强大转变。
芦南村智慧大棚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智慧大棚总经理张诗文表示,“现在村里建起智能温室大棚,管理农业园区是我擅长的,家门口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兼顾照顾家里。挣钱的同时,还能为村里发展贡献力量,我是越干越有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