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自2001年建院以来首次排演契诃夫的《三姐妹》,大胆启用了刚进院的青年导演李瑜和极其年轻的主创班底,在先锋剧场为我们展现了一台极其符合剧场名称的演出。
先锋是属于年轻人的,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激情与闯劲儿,带着力量和勇气野蛮而来。这一版《三姐妹》就是这样的一次演出,她纯真、热情、奔放,带着强烈的表达的冲动,让1900年的文本在当下的舞台上被尽情打开和绽放。
李瑜导演将《三姐妹》从传统的四幕剧拆解成了24个切片,在导演构思上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也展现了他在演出中与大师的文本对话的勇气。
在俄罗斯的戏剧舞台上,每个夜晚都有不止一个版本的《三姐妹》在上演,每一个导演试图在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但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契诃夫并没有那么常见——因为文本的暗流涌动和冲突的不显著,对于导演来说是极具挑战的。能够在契诃夫的文本中读到事件和人物,并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导演语汇,是对一个导演基本功的极大考验。
李瑜导演在《三姐妹》中寻找当代性,注入年轻人的视角与语言,为经典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激情,但又不失契诃夫创作的内核。
在导演语汇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师在他的生命历程里留下的痕迹,带着些许青涩的摸索和模仿的痕迹,但是这样的痕迹也是在青年导演创作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艺术生命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他们的创作都是在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的脉搏之中存在的。承认和吸纳大师们的影响,无需羞愧也不必否认。但能够在一部经典作品面前保持平视的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李瑜导演的排演充满了对于契诃夫的热爱和真挚,但又不是奉为经典的小心翼翼;他的导演构思不断打破原有文本的结构,并引入了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思考,但亦不是一种打破旧事物的不屑一顾。他的视角是非常平等的,没有仰视的自卑也没有年少轻狂的自大。
这样一种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是我们在改编经典作品时应有的创作精神和态度。
任鸣导演38岁排演《等待戈多》的时候,也是这样尊重又勇敢地平视经典,在更年轻的李瑜身上,我亦看到了他将自我表达融入经典的尝试,也许未必尽善尽美,但也显示出他作为青年导演与契诃夫平等对话的潜力,国话能够发现和保护这样的创作潜力,也是非常值得赞许的。只有年轻人愿意走进剧院观看经典,经典作品才不是被丢入故纸堆里的旧物,是年轻的创作者赋予了这些作品鲜活的生命,也给了年轻观众走近它们、打开它们、理解它们的路径。
在《三姐妹》里,我也看到了李瑜导演在逐步构建自己的导演风格。《醉夜游神》展示了其个体化表达,《夜行记》则反映了他与熟悉的文化背景中的传统文化对话、对小人物的关怀和自我寻求。而《三姐妹》的挑战则更大,对他的创作生涯也更有价值。他使用了大量当代生活中出现的元素,比如电子烟、无人机、摇滚乐,甚至游戏画面,库雷京的跳绳和玛莎、威尔士宁玩飞盘等带有现代元素的肢体表达和调侃性动作。在契诃夫的版本中这些元素并不存在,但对于人物情感的展现和戏剧张力的凸显是有帮助的。
李瑜的舞台就是这样飞扬的、自由的,带着一些元素杂糅和冒犯感的。
唯一的建议是在后续的改编中,导演可能需要考虑中国观众对契诃夫文本的熟悉度。布图索夫的解构是因为他面对的是看过几十版《三姐妹》的观众,下一秒钟就可以接出下一句台词的观众并不在乎你到底在演什么故事,他们要看的是戏剧的内核和导演的表达。但在中国的当下,许多观众可能未曾阅读过原作或者简单知道故事但并不熟悉文本,那么讲好故事可能是需要顾及的,否则“路径”可能会成为“门槛”。
在演员表演方面,与俄罗斯演员成熟、系统的身体训练相比,我国青年演员在技巧的娴熟度上可能略显不足。然而,值得赞扬的是,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些青年演员在与导演合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努力和诚意。他们无所顾忌地投入演出,全力以赴地完成每一场表演,展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在舞台上,一些动作如跳跃、打滚等,虽然在演出时引起了观众的笑声,但演员们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而是保持无负担、专注地继续演绎,这体现了他们对于艺术的专注和敬业。
基于李瑜导演的创作构思以及契诃夫剧本对情感表达的独特要求,需要演员具备极其强大的身体素质,将肢体作为传达潜在情绪和行动的重要媒介。通过肢体语言,演员们能够深入挖掘和表现角色在静谧表面之下的内心冲突和情感波动。尽管国话的年轻演员在这一点上的呈现或许尚未达到完美,但他们在不断努力、不懈尝试。正是这种坚持和不懈地探索,使人有理由相信,凭借这份真诚与蓬勃朝气,这些青年演员在未来定会成长为更加优秀的表演者。
舞美设计在这次演出中展示了高度的创造力与美学表达,兼具优雅与自由,呈现出鲜明的艺术气质和独特风格。这种设计让人联想到雅佐夫斯基的风格,以细腻的处理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唤起观众对俄罗斯舞台美学的共鸣,同时在视觉语言中注入了现代感和游戏化的表达。这种杂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拼接,更是对传统与当代之间对话的尝试,为观众提供了多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舞美在水池设计上的巧思。水池的设置不只是一种场景布置,它象征着人物情感的深度和潜流,与契诃夫文本中潜藏的复杂情感形成呼应。演员在水池中轻轻踏入的动作,代替了更具动态性的舞蹈,营造出一种细腻而内敛的情感表达。
起初看完时,我认为三姐妹应该跳进水池里,很多观众或许也有同样的期待。仔细思考后,我反而觉得现在的这个处理更好、更适合这部戏。在经历了诸多激烈、鲜明的现代元素和手段之后,这样细腻的压抑感赋予了情感更为真实和复杂的表达。这种选择通过精致的动静结合,传递了角色表面平静下的矛盾与内心涌动,体现了李瑜导演和舞美王琛在表达上的深思熟虑与艺术判断。
这种设计与李瑜导演的整体风格高度契合,形成了完整而一体的舞台呈现。导演在尝试与契诃夫经典文本进行对话时,舞美成为了重要的表达载体,不仅支持了叙事,还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更丰富的行动空间。舞美中现代元素与传统俄式风格的巧妙结合,使演出既具有独特的当代感,又保留了契诃夫作品的沉思性质,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年的俄罗斯幕墙、红场上的砖和星球大战、“三姐妹RUN”出现在同一个空间里,这样的设计亦表现出“对话”的概念:既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也是不同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对话,使观众在视觉美感之外,还能感受到导演和设计师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样的舞美设计不仅强化了演出效果,更突显了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尝试。
在即将收笔的时候,我想要分享一个属于我和李瑜导演的非常私人化的记忆瞬间。我们在深夜的莫斯科街头,喝完酒走回GITIS宿舍的时候,聊起过很多关于未来的畅想,我们当年都有过所有青年创作者们会经历的迷茫和困惑。
图左为李瑜,图中为本文作者
艺术家的成功,需要很多的才华和灵光一闪,也需要非常辛苦地背起十字架忍受和经历,更需要被发现和看见的那一点点幸运,今天我非常幸福地看到他拥有了这一切。
也许三姐妹最终永远都没有回到莫斯科,但属于李瑜的莫斯科在舞台灯光亮起来的那个刹那,已经在这个年轻人的梦想中拥有了明晰的方向。
而我坐在这里写下这一切,亦是我们所约定的那样——一个青年评论者与一个青年创作者在交流与对话中共同成长。我们都在去往莫斯科的路上,永远热爱舞台、永远真诚、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永远都不会停下来。
作者:王海云
文:王海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编辑:徐璐明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