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电脑时代后,作画方式也改变了。
许多孩子都玩过画笔软件,我刚开始玩电脑时,还自己用BASIC语言编写过一款画笔软件,给孩子玩。以屏幕为纸,以键盘为画笔,也能画个简笔画,孩子玩得乐不可支。
现在大家都知道PS图像处理软件,但严格说,这不能叫电脑作画,我所说的“作画”,必须是“手绘”,否则跟摄影有什么区别?画画的一切奥妙和乐趣,全在手上,全在笔、色、纸之间的微妙交流。
PS的滤镜有各种绘画效果,比如能把一幅照片处理成水彩效果、木刻效果、素描效果等等,有时也很有意思,但这究竟不是画家作画。
外行看画,只看像不像,如果跟照片完全一样,就是“好画”。而画家作画,之所以比摄影更艺术,就在那用心灵、手感构造出的“笔触”上,就在那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上,就在于各人不同的风格上。
后来也有卖手绘的电脑图板,也是用笔在板上画,但“笔触”却落在屏幕上,手在板上画,眼睛却盯着屏幕。我也试过,太别扭了。
理想中的电脑作画是这样:
一块大而薄的屏幕,权当画布,其实也是电脑本身,一支软头儿或硬头儿的手绘笔,与屏幕无线连接,能随心所欲地在直接在屏幕上画,手感应该跟画笔差不多,而且笔头也有各种款式,比如:油画笔、水彩笔、国画毛笔、铅笔,等等,笔头能大小变化,即使不能在物理上变化大小,起码在画出的笔触上能变化大小粗细。
笔在屏幕上的力度,应该有轻重区别,以便画出轻抹和重涂的不同效果。头的不同方向、角度,也应该能感知,以便画出挑、擦、扭、摆等不同的手法。
那么调色板呢?可以在屏幕上开一个区域,就像PS里面的调色板似的。而且颜料种类可自选,浓厚亮丽的油画色、轻灵透明的水彩色,甚至麻麻剌剌的色粉,也有“小油盒”“小水盂”,蘸一蘸再调色,则稠稀浓淡又有不同。
当然,PS的某些功能也应该有,比如每一步都能退回去,画错了可轻易“反悔”,也能调来其它照片添加在画作中,甚至能使用各种滤镜,造成各种效果,不过,这应该只是补充,不要取代手绘。
还可以具有照相功能,比如我们画人像,很难画得惟妙惟肖。但有了照相功能,就可以先拍照一张,处理成“草稿轮廓”,然后在这基础上再画,那就无所不像了。
画好的画怎么办?只能存在硬盘里,用喷墨或激光打印出来。
这样,出外写生,只要带一块“画板”,一支“画笔”,就能无限地画下去,不必担心画纸不够,油彩不干,墨水用完。
如果有了电脑画板,野外写生就不要带这么多设备了。
遗憾的是这种画没有“原作”,如果想得到画家的原作,只能在打印好的画纸上请画家签名了。
遗憾的是,因为电脑作画掺杂了过多的高科技因素,很难成为所谓“名画”,作为先锋青年玩玩可以,或者出外写生玩玩也行,但作为真正的成熟画家,我估计没人愿意用这东西。
另一面的遗憾在于,画画太强调画家的“手工作业”和“手感”,太强调笔与纸(布)的物质性,一滴什么牌子什么年代的墨,落在什么样的宣纸上,会洇出什么效果,全靠画家多年的经验和灵感来掌握,而且还跟当天空气的温度、湿度,笔中含水的多少、位置,都有绝大关系。再厉害的电脑技术,都无法完全模拟出画家的全部经验和需求。
我画油画也有体会,一种用熟了的油画纸,前两天一画,又干又涩,简直拉不开笔,抹不开色,越画越气愤,差点儿把画给毁了。闹了半天,原来那种纸放了多年,走了油,性质也就完全变了。
可以说,每一位画家都有他自己用熟了的笔、纸、画布、颜料,稍微一换几乎就无法作画。
而电脑手绘笔,手绘画板,无论如何无法模拟出手工的种种精微感觉,更不可能模拟出每位画家自己熟悉的材料感觉。
总之,电脑几乎是万能的,但终究不是万能的。有些行业,电脑恐怕永远也无法代替人的手工。(图片来自网络)
文/闲云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