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确保晚播小麦“强筋壮骨”

“受去年洪灾影响,小麦播种比往年晚10天至20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这几天倒春寒天气对正处于起身期的麦苗会有一定影响。我们要分类施肥补救,确保小麦苗‘强筋壮骨’。”3月19日上午,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拐杨村脱贫户李海梅的麦田边,乡里的农技人员正在对小麦田间管理进行技术指导。麦田另一旁,一组农技人员在给植保无人机安装电池、倒入叶面喷施药肥。轻按操作手柄,植保无人机便升空向着麦田飞去。

“从3月初开始,我们村在县乡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对全村90%的麦田实行水肥一体化浇灌,现在土壤湿度比较大,我们再用无人机喷洒一遍叶面肥,双管齐下能有效抑制倒春寒对小麦苗期的影响。”拐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海中说。

据了解,今年尉氏县冬小麦种植面积达104万亩,其中20%受去年秋汛影响播种时间晚于往年。为帮助冬小麦茁壮成长,该县抽调123名农技指导员,分包516个行政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冬小麦田间管理,提醒农户对小麦强化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促弱苗早发增蘖、稳壮苗生长保蘖、控旺苗过多分蘖,防控病虫草害,确保夏粮丰收。

“年前,这里的麦田还是‘一根针’呢,浇水施肥后,一天一个样。”3月15日,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记者看到共产主义渠两岸,2000多亩麦田泛绿。在白寺镇白寺村,顺着浚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耿利宾手指的方向望去,受过水肥滋养的麦田,刚刚开始分蘖。不远处,一天可以作业20多亩地的绞盘式喷灌机正在浇水。

尽管播得晚,耿利宾对小麦生产并不过分担心。“这一片属于典型的黏土地,不漏水不漏肥。”耿利宾向记者解释,黏土地上的小麦前期出苗慢、根系发育慢,苗小苗弱,后期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播种小麦103万亩,与往年持平。”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董文全表示,受灾以来,浚县利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对晚播小麦统一药肥管理,分类施策,小麦苗情较冬前发生较大好转。其中,一类苗30万亩、占比29.1%,较冬前占比增加17.4%;二类苗45万亩,占比43.7%。(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