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晶莹剔透的水从冰凌闪闪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落下,穿越6300公里,历时31天才能抵达上海入海口……这段“旅程”听上去或许很浪漫,但拍起来却不轻松。
2010年,日本导演竹内亮来中国拍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时,留有一个遗憾:当时时间非常赶,他没能拍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但是他用镜头记录了抱着小羊羔的藏族女孩茨姆、船长江洪等人的真实生活。
竹内亮
此后,竹内亮把工作逐渐放在中国,并在南京定居,把家搬到了长江边,在他心中,拍摄长江源头“第一滴水”的念头从未消失。2021年开始,竹内亮再次把镜头瞄向长江,于是有了当下正在热映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
壹
十年前,竹内亮第一次到访长江时,他的感受是“追星成功了”。
对很多日本人而言,长江并不陌生,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中就写到过长江沿岸的风貌。出生在日本千叶县的竹内亮,从小就是“三国”的超级粉丝,看漫画里讲赤壁大战时他就很震撼,为什么一个河里有几百艘船能一起打仗?日本可没有这么大的河,所以很有好奇心,希望长大后有朝一日可以到长江看一看。
2010年,机会来了。当时还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的竹内亮,被公派到中国来,拍摄一部名为《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片子,记录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片子拍摄、制作了一年,于2011年在日本播出,效果很好。
“如果十年前我没有拍摄长江的话,就没有现在的我。”竹内亮的妻子赵萍是南京人,2013年,竹内亮和妻子从日本到南京定居生活,每次有人问他来中国的原因,竹内亮都要从那一次的拍摄长江说起。
彼时,竹内亮还不会讲中文,与同事和拍摄对象交流时,只能比划手势,这让他觉得自己对中国真实的情况了解还不够,“拍得不够深入”。如今,他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中文与大家交流,被问到和长江有关的诗句,能流利地背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些年竹内亮又拍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片子,但当年的遗憾仍不断侵扰着他。终于,在《长江天地大纪行》播出的十年后,竹内亮决定再次拍摄长江。他想要去看看,对他意义重大的长江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于是,2021年10月,竹内亮一行四人从南京出发,再次踏上6300公里的长江之旅。
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沿着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直到上海。历时近三年,竹内亮再会当年的采访对象,记录十年间的物转星移,最终完成了这部在观众口中“浪漫、真诚、质朴、感人”的纪录片《再会长江》。
贰
壮美的瞿塘峡,神秘的元谋土林、清澈的泸沽湖……如果说十几年前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像一个游客视角的Vlog,《再会长江》已经是一部有品质的纪录电影了。影片有两条叙事主线:一条主线是竹内亮追寻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的过程;另外一条则是通过长江沿岸普通人十年来的生活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2010年,竹内亮在长江丰都段拍摄时,遇到了一位名叫江洪的船长,当时他乘坐江洪驾驶的集装箱货船拍摄了三峡美景。因为江洪的姓氏“江”是长江的“江”,竹内亮对这位船长印象深刻。
这一次,竹内亮又找到了江洪。十多年过去,江洪的头发变白了,发量也少了,但他的工作内容没有变,仍然在长江上开船,只是导航换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一次,竹内亮本来想乘坐江船长的船重游三峡,但却被告知由于通过三峡的船只太多,所以江船长的货船需要排队等待通行。此时,竹内亮的面前刚好有一艘即将出发的游轮,于是拍摄团队紧急联络了游轮公司,获得了登船及拍摄许可。跟随游轮的航线,竹内亮重新欣赏了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躺在游轮的椅子上,看着在游轮上来来往往的游客,竹内亮感慨:“中国有钱啦,不像十几年前,虽然十几年前也有游轮,但不像现在这么多……时代变了。”
江洪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香格里拉偶遇的女孩茨姆。当年,17岁的茨姆抱着一只可爱的羊羔,在纳帕海边等待和游客合影——每合一张影,收取5元的费用。因为风很大,她一直戴着口罩,她摘下口罩的那一瞬间,竹内亮一直难以忘记,那是一种很纯粹的素颜的、朴素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从未出过远门的茨姆已经辍学,在摄像机面前显得局促不安。但当和冬冬聊到外面的世界时,她打开了话匣子,主动问起上海离香格里拉有多远,更是对冬冬口中描述的上海有一百层的高楼难以置信。
2011年的茨姆
竹内亮和冬冬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了感谢茨姆配合拍摄,想把她带到上海游玩,但这个想法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万一茨姆受了不好的影响,回来后变得不喜欢家乡,怎么办?”
后来,茨姆的妈妈说服了家人,竹内亮带着茨姆去了上海,她第一次见到上海的高楼大厦,惊讶到说不出话来。回到香格里拉后,茨姆给竹内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有一个梦想,想在自己的家乡香格里拉开一家小客栈。
十年之后,当镜头再次对准茨姆时,以前那个腼腆内向的小姑娘真的成为了一家民宿的老板。现在的茨姆落落大方,向竹内亮介绍起了自己的民宿,房间内设不仅配备了地暖,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纳帕海的风景。
更让竹内亮意外的是,当年茨姆接受了父母的“包办婚姻”,而比她小6岁、正在上大学的妹妹如今像个城里的姑娘一样吐槽“结婚很累,不想考虑”,而父母也默许了她的想法。“和10年前相比,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已经发生了太多变化。”竹内亮对这样的变化感到惊讶。
《再会长江》中的茨姆
同样在改变的,还有环境。
在竹内亮的印象中,十年前拍摄长江时,长江源头的基础设施还都比较破,有几家小招待所,有几家小餐厅,路面更是颠簸不平;十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沱沱河依然在静静流淌,但沿岸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了新桥、新路,饭店也变多了,随着来往落脚的人、车辆增多,唐古拉山镇甚至还安装了红绿灯。在那里,竹内亮甚至还发现了一家咖啡店,可以用垃圾去交换免费的咖啡喝。
“中国太大了,很难描述,中国青年思想的变化也难以一概而论。通过拍摄这一条贯穿中国的河流,可以囊括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大自然等多元题材,展现整个中国多样的文化,这也是我选择拍摄长江的最大理由。”竹内亮说。
叁
今年4月,纪录电影《再会长江》率先在日本上映,一度创下了日本文艺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的成绩。在此之前,同名的9集纪录片在中国网络平台播出,受到广大网友的广泛赞誉,豆瓣评分高达9.3分。
和竹内亮之前的很多作品一样,《再会长江》依然是一部没有脚本的纪录片,“可以说,我们团队没有带一张纸就出发去拍摄了,只有这样,得到的素材才能足够真实。”竹内亮说。
在中国的这些年,他总是用外国人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又用中国人的视角去观察国外,既带着异乡的好奇,但又不猎奇。2015年11月上线的《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观众们新奇于这种具有国别差异的视角,又被片子平和的节奏治愈。2020年6月的《好久不见,武汉》,让他受到广泛的关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讲疫情,但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它通过平和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艰难时刻,度过去了,平凡而安稳的生活就会如约而至。
竹内亮说,接下来他会一直在中国拍纪录片,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妻子是中国人,他更想通过纪录片展现真实的中国。“我拍过全世界的人,但目前来讲,我觉得中国人的故事最有意思,我一直想体验不断变化中的生活,来到中国后终于体验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影片中,茨姆开客栈的愿望实现了,竹内亮最后拍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了吗?由于拍摄时竹内亮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体力不支,对长江源头“第一滴水”的拍摄,后来由同行的年轻编导完成。竹内亮表示,后辈拍到了,他看到素材后已经很满足了。
在此前的路演活动中,有观众问竹内亮接下来会不会拍一部《再会黄河》,竹内亮表示,如果拍的话,应该叫做《你好,黄河》或者《初次见面,黄河》。2001年,竹内亮为拍摄纪录片《麻将的起源》第一次来华,他透露,自己在中国拍摄人物已经20多年,今后或将继续打造“再会系列”IP。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李天星 编辑 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