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美会谈交锋:标志着中国外交文化的重大转折

图片

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这次对话最吸引眼球的环节莫过于正式会谈开始前给媒体留出的开场白时间内中美双方的高强度白热化互怼。

这段中美双方面对世界媒体的互怼已经有很多评论,作者在此分享一个不太被提及的观察:这次聚光灯下的外交交锋标志着中国外交文化的重大转折。

作者在体制内曾担任过多年媒体处处长,对于高层会晤专门为电视媒体留出拍摄开场白时间的惯例比较了解。按照一般情况下的惯例,一是这段专门留给双方电视媒体的开场白,拍摄时间不会太长,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在双方电视媒体报道中为双方代表留下出镜镜头;二是在这段时间内各方代表一般会说些比较客套的“过年话”,不会就实质议题展开过多讨论,更罕见直接攻击对方。

但是,这次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电视媒体开场白拍摄环节打破了上述常规,让所有人感到吃惊。作者认为,从偶然性上讲,这是中方对美方率先打破外交常规和惯例的直接反应,因为是美方首先超时和利用开场白出镜时间对中方无端指责。

美方目的就是为了在美国国内民众和共和党面前作秀,是美方根据国内政治需要为一己之私精心安排导演的议程设置,美方直接期望肯定是中方会配合演这场戏吃个哑巴亏,但美方的算盘落空了。

从必然性上讲,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文化经过近年来调整后的转型升级,趋向于更加务实、高效和以结果为导向,特别是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待客之道营造外交氛围转变为区分不同对象开展务实外交,从注重形式和“面子”转变为更加注重内容和“里子”,从见招拆招、被动应对转变为以我为主、主动塑造。

发生这种转变,首先是我们吸取多年来经验教训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纠偏。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过去我们总认为双方开展高层交往或有重大纪念活动等政治外交议程时,都应该为此创造良好氛围,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展现一些善意,比如减少或暂停一些军事行动,甚至不作客观评估为了重大外交议程一律暂停军事行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也包括爱“面子”。过于重视“面子”的不良后果是,中方总是愿意听外方讲好话,或引导外方讲好话,驻外记者在采访时也会寻找机会、设置问题让别人说好话。这样的导向培养了一批专门讲中国好话吃中国饭的外国人,有时也让真正讲中国好话的外国友人由于害怕被贴标签不敢再讲中国好话。

岂不知,由于双方客观上存在文化差异,很多情况下中方表达的善意只是单方面“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外方并不完全理解中方表达的善意依然我行我素。一方面,有些外方在中外双方高层外交活动时从不停止针对中方的军事行动。这次我们也是“把美方想得太好了”——就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之前美方宣布了另一轮针对中国的制裁名单。另一方面,中方做法也给外方利用中方需要为重大政治外交议程塑造氛围的中外心理文化差异捞取好处或“敲竹杠”以可乘之机,事实上有些周边国家总是趁高层交往的时机弄“幺蛾子”出来。

其次,发生这种转变也是中方对美方“逢中必反”策略的应变式反应。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不顾事实和真相,通过官方操纵的信息欺骗行动(disinformation)一味抹黑攻击中国,有目的、有意识地将中美两国关系意识形态化。无论中方做什么,美方都会戴着有色眼镜挑毛病,为了攻击中国而攻击中国,将这种敌对竞争关系强加给中国,使得中国不得不进行反思和应对。

最后,中国外交文化转折既是主观上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客观上中美双方实力对比变化的反映。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即使中美在物质层面实力悬殊巨大,中国依然在外交上毫不让步坚决维护民族尊严,靠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傲骨和精气神儿,现在这些优良传统实现了回归。这种回归也离不开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发展壮大。

图片

中国外交文化转型是适应外部安全环境不断变化自我调适纠偏的结果,这种转型不是为了对外示强或称霸,而是使中国的外交真正回归其本质,既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又通过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为国家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中国将依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作者:田士臣 退役海军上校,经士智库创始人兼国际军事行动法研究中心主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