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晋国的异姓卿族是怎样崛起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普遍经历了君权下移到卿大夫的过程,但大多把持在国君的亲族(公族)手中,只有晋国例外地被异姓卿族鸠占鹊巢,最终三家分晋。晋文公重耳建立霸业的同时,也亲手为异姓卿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其实,晋国公族在春秋早期还是很强大的。

同室操戈:曲沃代翼

唐叔虞被其兄周成王分封在汾河谷地的一个角落,成为晋国先祖。

该地区形势复杂,周边有其他诸侯,夏朝人也发源于此,前朝遗民到此时就成了「戎狄」异类,所以周王特许他实施灵活的民族政策。受戎狄风俗的濡染,及严峻的形势所迫,晋人渐渐形成尚武务实、勇于改革的风气。

▲ 春秋形势图

经过数代经营,到晋文侯时已经大有起色,时值西周末年,晋文侯和郑国、秦国一道护送周王室东迁。接着,晋文侯又把僭号并立的周携王杀掉,晋国声势空前。但晋国崛起的步伐却因为一场内乱推迟了半个多世纪。

晋文侯死后,儿子晋昭侯即位,昭侯把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分封在了曲沃,是为曲沃桓叔,一场大乱的祸根就此埋下。

其实在他爹身上已经发生过一次人物关系甚至起因都相仿的内乱。晋文侯的爹死后,叔叔晋殇叔仗着自己势力强盛,夺得了君位,还是太子的文侯被迫流亡,四年后才带领自己的私属袭杀了殇叔,坐上君位。

▲ 春秋战车兵

殷鉴不远,昭侯却又要重蹈覆辙。

或许形势大于人。文侯一朝功绩卓著,堪称黄金时代,是晋国崛起的先声,后人常用「继文绍武」勉励自己不辱先辈。晋国人缅怀先君时,难免推爱于文侯的兄弟兼战友姬成师,他在早年征战中也积累了深厚人望,团结在这个先朝元老周围的势力显然是不小的威胁。

与其把定时炸弹放在身边,不如敬而远之。于是晋昭侯将姬成师分封到国土西部前线曲沃。

▲ 翼城和曲沃

国君所在的都城翼(山西翼城附近),被太岳山及其支脉从东北两面包围着,而曲沃位于下游浍水与汾水交汇的平原上。昭侯应该是想这股势力消耗在四战之地,或者以便借力于外围诸侯从两面夹击。总之,昭侯将实力雄厚的曲沃主动送入了虎口。

七年后的公元前739年,与桓叔勾结的晋国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准备里应外合迎立桓叔。但因为首都国人的武装反抗,桓叔被迫撤退。曲沃和翼的对立公开化了,引发了长达六十七年的内乱,晋国事实上一分为二了

桓叔死后,曲沃庄伯子承父志,此时国际势力也掺和进来。庄伯共发起两次进攻,第一次攻进了城且杀死晋君,但因为国人联合荀国反抗,庄伯再次息兵。

▲ 春秋战国攻城

七年后,庄伯竟取得周桓王支持,王室和郑国、邢国都出兵助阵,晋君弃城而逃。眼看大功告成,在此关头周桓王和庄伯闹翻了,并把矛头转向了庄伯,曲沃小宗功亏一篑。

庄伯抱憾而终,曲沃武公克绍箕裘。在此期间,虽然双方形势互有消长,但曲沃占压倒性优势,但因为周桓王的反对,曲沃小宗直到把桓王耗死后才于前678年吞并大宗,并通过贿赂新王周釐王取得了合法地位,此即「曲沃代翼」。

晋国开始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外部世界。曲沃代翼的纷争也许在表面上平息了下来,但由此引发的内部震荡与改革必将深刻改变晋国乃至天下的历史走向。

▲ 曲沃代翼关系图

国无公族

统一晋国的第二年,武公撒手人寰,献公即位。

因曲沃代翼之乱,晋国已经大大贻误了发展时机,齐、楚分别成长为东方和南方大国。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逐渐成为关中的主人,数次迁都的路线表现出对东方沃土的浓厚兴趣,并且开始将触角向山西南部试探。

献公显然感受到了形势的紧迫感。晋国经不起再一次耽搁,酿成曲沃代翼的诱因必须被根除。

▲ 晋国

晋国在曲沃代翼之后,并未以曲沃为都,而盘踞在曲沃的桓叔、庄伯的子孙开枝散叶,威势逼人,如同悬在晋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晋献公通过谗言离间让公族内部自相排挤、残杀,将余下的公族全体迁到聚邑后一网打尽,并增筑了首都。

献公对外积极开拓,通过「假道伐虢」拿下了虞国和虢国,又取河外列城五,把控崤函通道,遏制了秦国东进步伐,为进一步争霸取得主动之势。

▲ 晋献公开拓的领土

桓庄公族被灭后,也无法一劳永逸地解除对晋国君位的威胁。国君自己又会繁衍子孙,以后这些拥有继承权的叔伯兄弟仍会惦记着君位。

献公宠爱的骊姬为让儿子做太子,魅惑献公将太子申生逼死,公子夷吾、重耳也作鸟兽散。献公又「诅无蓄群公子」,发誓此后国君的儿子除世子外都不得居留国内。

此后晋国「国无公族」,由此断绝了近支公族在国内晋身仕途的可能,铲除了公族势力产生的土壤。当时宗法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整个春秋时期谋杀、拘禁、流放国君的事件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例异姓篡取公室的记载,因此消灭公族也就消解了君位的很大一部分威胁。

晋国大大减少了内耗,在争霸竞赛中长期稳定发挥。不过,国无公族的弊端也将逐渐暴露出来,因为异姓卿族仍然世卿世禄,假以时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狭义的公族,即国君五服以内的亲属基本绝迹;而广义的公族,即历代先君的后裔,比如当年翼都大宗的后裔犹存,但他们已与异性卿族基本无异,置之不论。

异姓卿族的崛起

晋国崛起的时代也是异姓卿族迅速成长的时代。

给异姓卿族分封土地始于晋献公,在晋文公时期登峰造极。这一时期战事频繁,晋国获得的广袤土地是大量分封的物质基础,同时土地赏赐是晋国军功爵赏赐的主要内容,这大大激发了将士的斗志,并形成晋军的强大战斗力,秦国日后的改革对此多有借鉴。

骊姬之乱后,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夺取君位,此即晋文公。

晋文公厚封重赏安抚群情,令行禁止树立威信,平息了骊姬之乱以来的国内矛盾。任贤用能、赏罚分明,平定王室之乱获得南阳之地,城濮之战又一举称霸,奠定了百年霸业的基础,塑造了晋国的外向性格。

▲ 晋文公重耳

但金无足赤,晋文公在奠基霸业的同时也培育出异姓卿族崛起的萌芽。

由于长期流亡在外,文公即位之初统治基础很不牢靠,晋国人「多不附重耳」。大赏有拥立之功的人,是笼络人心、广植党羽之举。

当年跟随重耳流亡的郤谷、赵衰、栾枝、先轸、狐偃等人本来就出身于晋国的世家大族,没有这些世家的援助重耳也不能渡过难关,而国内的公族被消灭殆尽,重耳所能倚重的也只有这些异姓世家了。

▲ 春秋青铜鼎

随重耳流亡的人都得到了采邑,这批人是晋国最早的异姓卿族。军功赏赐也很丰厚。城濮之战大获全胜,有军功的狐偃、栾枝、胥臣、狐毛、先轸、郤溱等人都在赏赐之列。这激发了持有原始股的卿族的创业活力,但随着卿族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公室就难以驾驭了。

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在被庐举行大蒐礼(集结、检阅军队的军事活动),将军队扩充为三军,并亲自任命了三军将佐(三军将佐地位: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另外每军还有两个大夫),三军将佐均居卿位,中军将是正卿

以正卿为首的六卿夺取了此前的司空、司徒、司马、太师、太傅等大臣辅佐国君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权。

▲ 春秋青铜剑

六卿设立之初只是出谋划策、执行命令的职能部门,赵盾当权之后,最高军事长官中军将兼任最高执政长官成为定例,由于六卿逐渐积累起雄厚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六卿也转变为权力部门,开启了卿族专权的局面。

晋国的军制因应不同的需要屡有变化,编制依次为三军—六军—五军—三军—六军—四军—三军,但如果遇到将佐集中离世的情况,往往形成人才断层,而三军六卿比较稳定,晋悼公在「绵上之蒐」改回三军建制后,不再变更。

军队将佐最初主要在栾、狐、先、赵、胥、魏、郤、韩、知、中行、范等十一个卿族之中产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卿族数量逐渐减少(也有例外,荀林父是中行氏的祖先,而他的弟弟荀首是知氏的祖先),比如狐射姑因为国君继承人之争开罪于赵盾,投奔狄人,狐氏就从晋国政坛上消失了。

到了春秋中后期卿位就把持在韩、赵、魏、知、范、中行六家手中,这六家在斗争的最后阶段又只剩下四卿、三卿。

晋国六卿制的原则是各卿族雨露均沾,各卿族占领一定的职位,家族内的继承者不会自动继承职位,只是拥有成为六卿的资格。

早期,国君可以越级擢升,到后期卿族力量加强后国君的干预减少,且卿族间相互牵制,自郤缺执政后以依次递补、顺次升迁为主,并且保证有执政资格的各卿族轮流执政,除了晋襄公曾经钦定先且居接替父亲先轸外,一个家族不会连续担任两届正卿。

即使在三家分晋的前夜,不可一世的知瑶也是通过轮流执政的原则上位。

▲ 春秋士兵

这维持了各卿族相对均势的状态,避免一家独大,即使偶尔发生这种情况,也会被其他感到威胁的卿族及公室联合打压下去。这是晋国内部保持动态平衡,并维持百年霸业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如此,当晋国公室衰落到无法主持局面时,晋国内部缺乏强劲的主心骨,最终分道扬镳也就无法避免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