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两种新兴的电影类型深受大众认可,至今影响力仍然不减。
一是反特片,也就是如今所说的谍战片,另一种就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也是老一代的电影观众最钟爱的一类影片。
几十年来涌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从早年的《南征北战》、《地道战》到后来的《大决战》、《血战台儿庄》等,每一部都埋藏着无数观众热血沸腾的观影记忆。
一般来说,战争片给我们的印象,无外乎宏大、严肃和史诗气质;但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很多导演尝试开拓另一种思路:把喜剧元素融入战争片里。
比如1995年上映的影片《巧奔妙逃》,片中黄宏、魏宗万和赵亮的喜剧组合,为观众奉上了不少令人捧腹的经典桥段。
01、中国版《虎口脱险》
其实《巧奔妙逃》的剧本早在1990年就已经完成,编剧傅保中非常有想法,他没有按照战争片的一贯套路,反而用喜剧的手法去展现一段“平民抗战”的传奇故事。
创作完成后傅保中把剧本交给八一厂,但八一厂在看完剧本后并没有采纳,原因是觉得“太不严肃”。
纵观八一厂的电影,从《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大决战》,都是非常“正”的主旋律影片,傅保中的这个剧本的确不太适合。
之后傅保中把剧本交到峨眉电影厂,作为曾拍摄过《顽主》、《京都球侠》、《圣保罗医院之谜》等大量娱乐片的,峨影厂对《巧奔妙逃》的故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相关领导支持下,《巧奔妙逃》的拍摄计划很快被提上日程,随后就投入制作。
有一定观影经验的观众会发现,其实影片讲述的故事和法国的一部经典老电影《虎口脱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部电影都是关于小人物稀里糊涂被卷入战争,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而本片对于喜剧元素的本土化运用,更能抓住到中国观众的笑点。
在缴获日军进攻战略图时,八路军战士负伤,无奈只能把战略图交给弟弟二柱,让他去车站找同志接头。
与此同时,出身弹棉花“世家”的老幺和顺子叔希望加入八路军打鬼子,在寻找组织的途中,两人和擅长口技的说书人结识,并救下了被日军追赶的二柱。
另一方面,新婚燕尔的小伙计阿贵因为欠掌柜的钱,不得不听从掌柜的命令也到车站去找战略图,却被老幺等人当成汉奸,老幺和阿贵互揪耳朵大打出手。
在以日本军官佐佐木为首的日军枪炮攻击下,阿贵和老幺一行人慌忙逃窜,就这么成了临时队友,一起踏上了护送战略图的路途。
四个小人物一边不断地“窝里斗”,一边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中间闹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笑话。
他们先是掉入敌人的包围圈,不得不想办法打晕敌人换上他们的衣服,中间还差点被佐佐木抓包。
后来发现战略图掉在了敌人驻守的村子里,他们又费尽功夫装成敌人,押着“八路军”顺子回到村子。
本来战略图已经到手,但老幺却不小心说了中国话被识破身份,穿着鬼子军装的几人连忙逃跑,又阴差阳错引发了鬼子内部的一场枪战。
一番折腾下来,鬼子兵力折损大半,战略图最终也被顺利交到八路军手中,故事皆大欢喜。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无疑是对几个小人物的生动塑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有这般那般的缺点,或是胆小怕死,或是偷奸耍滑,时不时还坑队友一把。
但骨子里他们又是正义和善良的,他们不会僭越道德底线,会和侵略者抗争到底,所以最终能实现从小人物到大英雄的升华。
哪个英雄不是从小人物成长起来的,况且只要是人,怎么可能没有丝毫缺点呢?创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让阿贵、老幺这些人变得鲜活。
02、黄宏魏宗万相爱相杀
《巧奔妙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演员选得好。
黄宏、魏宗万、赵亮,三个一流的喜剧演员同台,再加上徐钰琨、孙敏等老戏骨,整部电影的表演水平非常让人放心。
比如黄宏出场的时候,手里做着针线活,还把针在头发上捋一捋,一副乖巧的“家庭妇男”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最有意思的就是几个人的“内卷”,老幺和他顺子叔一出场就在斗嘴,尤其是阿贵和老幺这对欢喜冤家,老是看对方不顺眼,一而再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
所有演员都全情投入到角色中,他们演得过瘾,观众也看得过瘾。
二十多年过去,这几位喜剧界的大拿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黄宏是多栖发展,从小品舞台到电影、电视剧,到后来还担任了八一厂的厂长,这几年又以导演的身份拍摄了《血狼犬》、《一切如你》等电影,创作力依然旺盛。
“老幺”魏宗万缔造过很多经典角色,像《水浒传》的高俅、《三国演义》的司马懿等,如今年过八十的他仍在坚持拍戏,比如去年的《爱情公寓5》。
赵亮自《康熙微服私访记》打响名声后一直不温不火,多是在影视作品中以配角出场,最近一部作品是正在上映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
03、导演亲自出演日本军官
片中不少让人捧腹的荒诞桥段,至今都让人记忆犹新。
比如片中自诩日语专家的阿贵,一开口不过也是“八嘎”、“大大地”、“死啦死啦的”满天飞,却和日本人叽里呱啦交流无障碍。
这种设计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没有字幕,怕造成观众理解困难,而这种局限恰恰又为影片增强了喜剧效果。
看似无厘头的喜剧手法,其实暗含着对战争本身的思考和讽刺。
比如日本军官佐佐木这一人物形象,在上级眼里,原来当过音乐老师的佐佐木不务正业,满脑子只有音乐和乐器。
别人都在忙着打仗,佐佐木却在忙着收集各种乐器,甚至把老幺弹棉花的工具当成了乐器。
影片最后,被司令官赶走的佐佐木在离开时,还不忘把八路军的唱本从桌上悄悄“顺走”,可见其对音乐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
这一角色的背后其实正是对战争的批判:战争断送了很多人原本美好的生活,如果没有战争,这个世界必然是另一幅光景。
04、《弹棉花》成为洗脑神曲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片中那首经典的《弹棉花》又被很多人加入了洗脑神曲的曲库。
多年后,观众也许不记得情节,但这首神曲却很难从脑海中抹去。
阿贵等人在生死关头的即兴发挥,到了热爱音乐的佐佐木那里,愣是听出了美妙的旋律。
虽然在片中这首歌是说书人的瞎编乱凑,但在实际创作中,这首歌的歌词是孙敏所作,而曲谱则是请来了四川音乐学院的胡晓老师,专业度毋庸置疑。
90年代初,类似《巧奔妙逃》这样用喜剧手法展现战争的电影并不少, 比如《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等,但之后的几年里,这一类影片的热度慢慢降了下去。
尽管影片的一些喜剧手法的处理现在看来稍显过时,但以荒诞喜剧拆解战争的荒诞,这样的影片注定要在电影史留名。(撰文:皮皮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