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粤桂边: 年例——粤桂边独有的文化风情(一)

                    年例的起源

春节过后,粤桂边人即进入一年一度最繁忙的探亲访友季节——“睇年例”。

null

“睇”,是国语“看”的意思。但是粤桂边人说的“睇年例”,这个“睇”不仅仅是看,还包含着“吃”的意思。

“年例”,即“敬天法祖,年年有例”的意思,是粤桂边人一年一度以宗庙社稷为单位的 “敬奉上天和效法祖先”的盛大节日,每个宗庙和社坛都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所以称之为年年有例。到了这一天,该宗庙社稷属地的村民家家户户邀亲约友,共同来敬奉上天与祖先,祈求上天和祖先的福泽庇佑,并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家风家法,和亲、睦邻、谐友。

关于“年例”的记载,现存文献最早见于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 窦州(今信宜市)中,明朝是年例盛行的时期。

null

在农耕社会,农业为百业之本。明朝时,官吏们都要沐浴更衣,设桌上供,祭祀宗庙和社稷,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清道光《电白县志》卷四·舆地·风俗篇云:“各乡行春傩礼演戏,曰做年例”。

据清光绪年间成书的《高州府志》记载:“正月祭社,自初二起,至二月,田功毕作,乃敬天法祖,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是日,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

也就是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二月底的这段时间,田里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就敬奉上天诸神和祖先,举办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驱逐妖魔鬼怪。这种活动,称之为年例。

这一天,官员和乡绅们穿着礼服来迎接神明,挑选精力健壮的青壮年,戴着赤色的头巾,举着各色旗帜,把脸面涂成红色或蓝色,穿着两种颜色合成的像征士兵的衣服,手执长矛和盾牌,驱逐妖魔厉鬼,祈求风调雨顺,年丰人寿。

null

清光绪版《化州县志》是这样记载年例这个节日的:“是夜,奉神出游,锣鼓喧闹,灯光如昼,放火花、烧爆竹、张灯演戏,纸醉金迷,国有长春,城真不夜,亦太平之润色也”。

关于粤桂边年例的由来和起源,民间传说的版本很多,归纳起来,大约为以下三种:

一是土著民族风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年例”的祭祀活动,是古时粤桂边地区冯冼家族的新年祈福活动,经长期演化后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1500多年前的粤桂边,是俚、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些族群,充满着对天地神灵、祖先的崇敬,天地鬼神的观念根深蒂固,自古以来世代相传。冼太夫人出身俚族,嫁入冯家之后,也将俚族的传统习惯带进了冯家。年例的祭祀活动,实际上就是土著民族风俗习惯延续。

持此种说法者认为,传承“年例”这种习俗的粤桂边地区,大部份为当年冼太夫人所处的高凉郡属下,就是最好的证明。

null

二是纪念冼夫人说。持此种说法者认为:“年例”是粤桂边人纪念冼太夫人的一种祭祀文化活动。

冼太夫人是我国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岭南的民族首领,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免除战争的灾难,多次放弃称王或称霸岭南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惩治贪官污吏,革除社会陋习,促进民族融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赢得了岭南120年无战火,深受人民爱戴和历代皇朝褒扬。

在粤桂边人心目中,冼太夫人就是神!就是大慈大悲,惩奸治恶、捉鬼降魔,无所不能的驱邪压刹之神!就是阳光、正义、力量的化身! 为了纪念这位活菩萨,粤桂边人在各自的宗庙和社稷,选定一个日子,邀亲约友,共同祭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粤桂边人特有的“年年有例”。

null

持此种说法者称:大多数宗庙社稷“年例”恭奉的菩萨及神明,都有冼夫人甚至以冼夫人为主神。

三是综合节日说。研究发现:粤桂边人的“年例”,由中原文化习俗与土著文化习俗衍化和演变而成,是古今、汉越、道教与民俗浓缩而成的文化大餐,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与其他节日及民俗活动的大联合。

汉唐以来,为了躲避战乱,汉族不断从北方向南方迁徙。这种迁徙式的大移民,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习俗,例如过年和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同时,土著民族庆祝节日,喜欢相互请客的习俗也慢慢得到了汉人的认可。

粤桂边的“年例”,与中原文化节日的春节、元宵节及本土文化节日的社祭、三月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既延续了汉文化“敬天法祖,礼尚往来”的传统家风,又充满古百越民族过节“邀亲约友,普天同庆”的侠客豪情。粤桂边人做“年例”,特别好客,就是最好的说明。家主借此之机,在向一贯以来支持和关心自家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的同时,又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能够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客人越多越吉利”,是粤桂边人做年例的基本共识。

这种将各种名目的宴庆集中到一个日子,统一请一次客,多喜同庆的做法,作为汉文化发展的一种潮流,又渗透着浓重土著文化遗风的交集,令大家不好定义,只好称之为“年例”,表达了“大家都喜欢这样,以后每年就这样做”的含义。

null

千百年来,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熏陶出来的新粤桂边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他们以宗庙和社稷为界,将原本固定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庆祝和祭祀时间,相应提前或延后,将原本元宵的称谓也改成了“年宵”或者“年例”。时下粤桂边还有不少地方将“年例”写成“年宵”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印证。

由此可见,粤桂边人的“年例”,是一种民族融合的情结,一个汉、越各族都可以同时接受的独特现象,并且始终传承着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相互尊重与包容”的文化遗风及文化变迁信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