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星丛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集:美美与共”源于浙江大学18年完成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数字化汇集全球流散的中国古代绘画。
展览结合当代艺术“档案转向”与瓦尔堡“图像星座”理论,反思其西方中心主义,纳入被忽视的中国图像,推动去殖民化图像学。通过古代绘画档案与当代作品并置,呈现非西方文明在全球文化对话中的平等与共生。
现其回归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举办,将军械库“记忆图集”转为白鹅潭“共生现场”,以“和而不同”智慧延续文明对话,至11月2日结束。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姜俊的评论文章。作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联合策展人,他将阐述这一展览核心理论的历史脉络 —— 从“档案转向”的思想源头,到瓦尔堡理论的发展与局限,以及去殖民化图像学的构建逻辑。
姜俊 | 军械库末站的东方答案:从威尼斯双年展到广东美术馆 — 凤凰艺术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广东站)海报
▲朱金石 《宣纸塔》 2024 防火宣纸 钢管 棉线 竹竿 LED灯带 8500–8700 mm*3500mm 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集:美美与共”的缘起与王小松院长期投身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有关。“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浙江大学耗时18年打造的重要项目,其核心目标是将流散于全球各地的中国历代绘画图像进行数字化和档案化,并系统性地编纂成册。尽管许多绘画的物理原件难以回归故土,但借助数字技术,这些珍贵图像得以通过图册形式“回归”。正是这长达18年的收集历程,为本次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集”奠定了基础。由于“集”的最终呈现形式是图册,因此在英文表述中我们选用了“Atlas”(图册)一词,它象征着知识的汇聚。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招募方案中,“美美与共” 作为预设的主题方向,恰似一道既定的命题,框定着策划思路的边界。我们在英译时特意选用 “Harmony in Diversity”(多元中的和谐),这一表述巧妙地与主题展 “处处是外人” 形成对话 —— 在 “外人们” 所构成的多元图景之上,我们特别注入了 “和谐” 这一价值内核。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海报
当下,全球范围内的冲突与对抗正愈演愈烈,单方面强调差异性的所谓“政治正确”,正持续加剧人类社会的撕裂,而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历这种分裂带来的切肤之痛。在此背景下,对 “和谐” 的追寻,以及对 “对话与沟通机制” 的深层思考,不仅构成中国馆展览的核心议题,更与西方当代理论的重要关切形成呼应。这种跨越文化语境的精神共鸣,愈发凸显出展览主题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1
展览策划之初,我们便在思索如何将中国古代绘画数字档案与当代艺术相勾连,并让这种连接精准呼应“处处是外人” 的主题。这一思路的发端,正是当代艺术中 “档案转向”(Archival Turn)所带来的启发 —— 作为 20 世纪末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领域的重要思潮,它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方法论参照。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广东站)展览现场
所谓“档案转向”,核心在于艺术家对档案材料(涵盖历史图像、文献、实物、影像等)的创造性处理:通过挪用、重构、解构等手法,将这些承载着过往痕迹的载体转化为探讨记忆、历史、权力与真实性的媒介,进而挑战固化的传统叙事逻辑。这一转向的兴起并非孤立现象:它既与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深刻质疑形成呼应;又与数字技术革新带来的档案变革深度交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献档案,©️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冷战终结后,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勃兴,对传统历史书写构成了深刻挑战—— 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民族国家视角的单一叙事,其合法性逐渐被解构。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艺术家开始自觉地转向档案材料,试图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历史肌理的载体进行创造性处理,重新打捞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边缘历史:无论是殖民扩张中被压抑的抗争记忆,女性群体在父权话语下的失声过往,还是少数群体被边缘化的集体经验,都在档案的重构中获得了被看见的可能。
▲邱振中 《状态》系列作品 2024 钢筋龙骨 玻璃钢着色 多尺寸 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与此同时,20 世纪末席卷全球的剧烈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转型,更直接催生了 “记忆文化” 的蓬勃兴起。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既定的历史叙事,转而开始追问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 —— 那些被筛选、被删改、被强化的记忆如何塑造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档案在此间恰如一座桥梁,既连接着个人记忆中具体可感的生命经验,又勾连着宏大社会历史的深层脉络,成为个体与时代对话的媒介。
除了社会历史层面的驱动,技术变革同样为当代艺术的“档案转向” 注入了关键推力。摄影、录像技术的普及,使得图像档案的生产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日常经验与历史瞬间得以被更细腻、更广泛地记录;而数字技术的突破 —— 从数据库的建立到互联网的普及,则彻底打破了档案长期被机构垄断的壁垒。艺术家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他们可以跨地域调取网络公开的历史图像,可以解析政府解密文件中的信息密码,更能通过数字工具对档案素材进行篡改、重组与再编码,让那些曾被封存的历史碎片在艺术语境中重获叙事生命力。
▲施慧 《书非书》系列作品 2021-2024 宣纸 纸浆 棉线 木板 多尺寸 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档案转向”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三个重要思想源头: 其一,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为其提供了核心的批判视角。在福柯看来,档案绝非对历史的中立记录,而是“话语形成的规则总体”——其本质是权力机制通过筛选、压制与重组知识而构建的产物。艺术家对档案的解构实践,恰是对这种权力运作的揭示:比如通过剖析关于“疯癫”“性”的档案记录,便能窥见权力如何将边缘经验转化为被规训的对象,进而暴露历史叙事背后隐藏的操控逻辑。
▲车建全 《亭》 2003-2022 影像 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其二,德里达的“档案热”(Archontic Fever)理论深化了对档案权力属性的认知。档案的建立从根本上是权力对记忆的“立法行为”——通过确立何为“值得被记录的历史”,权力实质上规定了记忆的边界。对此,艺术家以“反档案”(Counter-Archive)实践予以回应:或篡改既有档案的关键信息,或虚构从未存在的“历史记录”,以此打破权力对记忆的垄断,动摇档案作为“绝对真实”的神话。
其三,则是瓦尔堡的“图像星座”(Bildkonstellation)理论。德国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在《记忆女神图集》中,将不同时空、不同文化的异质图像并置为相互映照的“星座”,这种打破线性历史观的视觉叙事方式,为“档案转向”中“视觉档案”的建构提供了直接启发——它证明档案不必遵循单一的时间轴或逻辑链,图像的集群化呈现本身就能生成多元的历史解读路径。
▲瓦尔堡研究所的《记忆女神图集》
当代艺术的“档案转向”绝非简单的材料挪用,更是对“档案”这一概念的哲学性解构——它深刻揭示出:档案作为权力运作、记忆沉淀与历史话语的复杂载体,如何在艺术实践中转化为批判既有秩序、重构认知框架的锐利工具。这一转向持续推动着艺术与历史的碰撞、个体经验与集体叙事的对话、真实记录与虚构想象的交融,更为理解当代社会的记忆政治提供了极具张力的视觉化思考路径。
2
鉴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蕴含的图像档案属性,加之我们肩负着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瓦尔堡的“图像星座”(Bildkonstellation)理论便自然成为本次中国馆展览“集:美美与共”的核心切入点。 瓦尔堡的“图像星座”理论,其命名源于他独特的核心研究方法——通过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图像并置为动态互联的网络,以此揭示潜藏在视觉符号背后的跨时空关联性。
1924年,瓦尔堡开启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无文字图像研究——《记忆女神图集》(Mnemosyne Atlas)。在这部著作中,他将数百幅图像(涵盖古代雕塑、文艺复兴绘画、民间艺术等多元品类)钉置于黑色图板之上,构建出类似星座的视觉矩阵。他刻意摒弃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叙事逻辑,转而借助图像间非等级化的关联(如姿态的呼应、符号的共鸣、主题的暗合)编织意义网络。例如,在第一号图板中,他将古巴比伦占星术的肝脏模型与希腊星座图像并置,以此暗示人类通过符号连接身体与宇宙的古老冲动。这种排列方式恰如夜空中的星座:每幅图像都是独立的节点,却在相互映照中形成超越个体存在的“意义星座”。
▲《记忆女神图集》图版1
瓦尔堡本人曾特别强调:图像的关联性并非预先设定的固定框架,而是在观察者动态的解读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意义网络。正如星座的形态始终取决于观星者的视角——同一组星辰,在不同文化的凝视中会幻化出迥异的形象,瓦尔堡构建的图像矩阵亦如是: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观众以“漫游者”的姿态在视觉场域中穿梭,于图像的交错辉映间发现属于自己的意义路径。 这种“星座”理论的深层根基,是瓦尔堡对“文化迁移”(Kulturwanderung)的持续探究。
在他看来,某些承载着人类共通情感的表达模式——如哀悼时的垂首姿态、狂喜时的舒展身形——恰似星座中恒定的恒星,能够穿越文明的边界与时间的阻隔,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反复显现。图板46便是典型例证:文艺复兴绘画中头顶果盘的宁芙,其身体前倾的弧度与衣褶翻飞的动态,与古希腊瓶画中酒神侍女的姿态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这种跨时空的视觉共鸣,被瓦尔堡命名为“激情程式”(Pathosformel)——它如同集体无意识中镌刻的原始情感编码,既留存着文化的独特印记,又泄露着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再如图板23a,通过将中世纪占星术图像与文艺复兴绘画并置,清晰揭示出古代星神信仰如何借由阿拉伯文献的传播进入欧洲,最终在基督教艺术的语境中转化为新的象征体系——这一过程生动展现了“激情程式”如何在文化迁移中不断变形、重组,却始终锚定着人类对宇宙与自身的永恒追问。
▲《记忆女神图集》图版39:在运动中的宁芙
▲ 《记忆女神图集》图板46:宁芙
在瓦尔堡的图像理论中,始终暗含着对传统档案权力机制的深刻批判。他通过刻意打破图像固有的时间序列与地域疆界,直接挑战博物馆、档案馆长期奉行的等级化分类逻辑—— 那些被贴上 “高雅 / 通俗”“正统 / 边缘” 标签的图像,在他的矩阵中获得了平等对话的可能。图板 A 的处理尤为典型:将美第奇家族的谱系图与星神迁移的路线图并置,并非简单的视觉拼贴,而是以隐喻的方式揭示:家族权力的扩张与宇宙秩序的想象,本质上都是人类对 “支配性叙事” 的建构,档案对二者的分离式记录,恰恰掩盖了这种深层关联。这种 “反档案” 实践,恰如德里达所揭示的那样:它撕开了档案 “客观中立” 的外衣,暴露出其本质是权力对记忆的隐性立法 —— 哪些该被铭记,哪些该被遗忘,从来由权力话语所决定。
▲《记忆女神图集》图版A
进一步说,瓦尔堡的图像矩阵坚决拒绝单一化的解读路径,始终强调图像意义的开放性与多义性。这种图像并置形成的张力场,恰似本雅明笔下的“星丛”(Konstellation)—— 每个图像都是独立发光的星辰,它们的聚合不追求同一性的 “真理”,而是在差异的碰撞中闪现辩证的火花,让意义在不断生成与消解中保持鲜活。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瓦尔堡的图像理论彻底重塑了艺术史的研究范式。他大胆将图像从“杰作” 的神坛上拉下,使扑克牌、海报等日常视觉物件与文艺复兴油画、古典雕塑等 “精英艺术” 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图板 79 的实践极具启示性:宗教圣餐图像与现代商业杂志的并置,不仅清晰展现神圣符号如何被消费主义解构与重构,更证明了所有图像 —— 无论雅俗 —— 都是承载文化密码的载体。这种 “图像民主” 的实践,打破了艺术史研究的学科壁垒,让图像成为跨越阶层、穿越领域的知识生产工具,激活了被传统学术忽视的视觉经验。
▲《记忆女神图集》图版79
从技术演进的维度看,瓦尔堡的图像矩阵更前瞻性地预示了数字时代的超链接思维。他通过图板间的箭头指引、颜色标注等方式构建的非线性叙事网络,与今日互联网中的超文本结构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正如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ZKM)在相关展览中所指出的,《记忆女神图集》堪称 “第一部媒体科学著作”—— 其动态可变的星座结构,不仅为数字时代的数据库艺术提供了方法论雏形,更持续启发着 AI 图像生成中的关联逻辑:当机器在海量图像中寻找跨时空的 “激情程式” 时,某种意义上正是在实践瓦尔堡未竟的视觉探索。
3
本届中国馆展览的基本构架,深度契接瓦尔堡档案图像学的方法论启示,整体分为两个核心板块:其一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档案展;其二是 7 位中国艺术家呈现的 7 组当代艺术作品,即 “雅集” 单元。在第一板块中,我们特意遴选了 25 件流散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将其研究档案置于内置光源的档案柜中,以沉静的陈列方式凸显历史的厚重感。此外,我们更以数字可视化技术在 LED 大屏上呈现了另 100 件藏于西方各大博物馆的中国绘画 —— 这些作品以《记忆女神图集》的视觉逻辑展开:画面逐幅缓缓铺陈,每件作品的基础信息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散轨迹,则同步投射在动态数字地球仪上。这种设计使每位步入中国馆的观众,在直面屏幕的瞬间便能感知到展览的核心意旨:对殖民主义历史的深刻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记忆女神图集》以去等级化的图像并置开辟了新路径,但其深层裹挟的殖民主义印记,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清晰揭示。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展览中“集”(Collect)区域,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我们对于瓦尔堡的借鉴和引用其实也有着双重意涵,他的《记忆女神图集》虽在20 世纪 20 年代以无差别图像并置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视觉秩序的等级壁垒,构建起跨文化、跨历史、跨地域的图像认知网络,但其图像学实践始终未能挣脱 19 世纪末殖民主义知识生产的窠臼:欧洲作为隐性坐标系的核心地位从未真正进入他的批判视野;西方中心主义的深刻烙印,早已内化为图集的认知基因。
▲来自画册:Lightning Symbol and Snake Dance Aby Warburg and Pueblo Art(闪电符号与蛇舞阿比·瓦尔堡与普韦布洛艺术)
瓦尔堡1895 年的北美考察便是鲜明例证:他将普韦布洛(Pueblo)印第安人蛇舞仪式粗暴简化为“原始思维的活化石”,强行纳入 “欧洲文艺复兴对古代遗存的继承” 这一论证链条。这种 “他者化” 操作,本质上是殖民人类学 “文明 / 野蛮” 二元论的视觉转译 —— 非西方文化被剥夺了自主阐释的权利,沦为验证欧洲文化优越性的注脚,其自身独特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则被彻底遮蔽。
这种符号霸权,在“星空”图像的呈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图板里反复出现的黄道十二宫图、中世纪占星术手稿,说到底不过是地中海文明宇宙观的视觉外化 —— 它们被默认为解读星空的 “标准范式”,而其他文明对宇宙的独特构想则被悄然消解。作为西方艺术史家,瓦尔堡将文艺复兴定义为 “古代遗存的巅峰”,这一判定暗含着 “欧洲文明是人类发展标尺” 的潜在逻辑。仿佛唯有经欧洲视角筛选的宇宙认知才具备正当性,而古埃及、印度、阿拉伯、阿兹特克星图、中国的二十八星宿等非西方文明对星空的独特诠释,全被视作 “非主流的旁支”,最终都成了被西方叙事刻意边缘化的 “宇宙他者”。
▲黄道十二宫图
▲这份13世纪手稿中的指南针象征着上帝的创世之举。上帝根据几何和谐律创造了宇宙,因此,寻求这些律则就是寻求和崇拜上帝。
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选择性凝视,既深刻烙印着时代局限,更暴露出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在构建全球文化图谱时难以突破殖民的认知框架:非西方文明的知识体系唯有在能印证欧洲中心叙事时,才会被勉强纳入历史价值的评判体系。当“全球史”的书写权被殖民者垄断,非西方文明的知识贡献便注定被挤压至叙事边缘,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佐证。
▲王绍强 《淬厉新之》 2024 纸本水墨 400 mm*400mm×105 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记忆女神图集》对东亚文明—— 尤其是中国图像的全然缺席,恰是这种认知框架的显在佐证。正是基于这一批判性认知,本次展览呈现的受瓦尔堡启发的图像理论装置,既是对《图集》未竟视野的延伸,更是对其殖民性认知框架的批判性重构和转化。我们试图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那些历经百年全球殖民史冲刷、流散于海外各大博物馆,却始终被排斥在西方中心主义艺术史叙事之外的绘画图像,纳入视觉矩阵之中。这一实践的核心诉求,是让中国馆的本次展览成为一个尝试:非西方文明的知识谱系如何在今天全球文化叙事中摆脱被作为“西方叙事佐证材料” 的从属地位,以平等主体的姿态真正跻身于全球文化对话场域。
▲焦兴涛 《魂·韵》 1999年 展于广东美术馆新馆
要突破这种局限,亟待构建去殖民图像学:其一,需将瓦尔堡的非等级制图像并置理念深化并突破,推动“瓦尔堡范式” 在自我批判中完成去殖民化的范式革新;其二,着力将中国古代绘画图像与全球图像谱系编织对话网络,进而在跨越历史、地域与文化边界的图像场域中,于求同存异间探寻人类情感的深层共通性,即实现我们英文标题的含义“在多元中的和谐”;再者,多元图像档案的陈列与并置,更清晰地揭示出: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既催生并推动了文化的对话与交融,这一进程本身也是中心与边缘长期博弈的生动呈现 —— 中心对于边缘的文化霸权,以及边缘对于中心的抵抗和渗透。尤其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重心加速迁移的背景下,这种中心与边缘的格局亦孕育着重构乃至互换的可能。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广东站)开幕现场
如果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档案展是对于一的回应,即对于殖民主义的展示和批判,那么第二板块的“雅集”就是对于二和三的展开。在“雅集”板块中,我们呈现了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七组作品,分别呼应中国绘画的七个经典主题。为建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档案展与这七组作品的关联,在其二者之间,我们以其七主题为路径,特创“瓦尔堡式图集”作为平行图像理论装置。该装置的核心功能,在于将中国古代绘画档案、当代艺术创作与全球艺术史图像脉络勾连,构建动态的图像星丛,从而完成意义的再建构。例如,在涉及塔主题的“图集”上,七位艺术家之一朱金石的宣纸塔装置以摄影的形式呈现,其图像与古代绘画中的塔、及广纳全球的塔意象并置——《圣经》中象征文化断裂与族群分隔的巴别塔、体现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塔特林塔、代表工业崇高的埃菲尔铁塔、威尼斯的圣马可钟楼等皆在此列。简言之,塔是人类精神超越性的一种建筑表达。在围绕车建全“主题亭” 展开的策展装置中,我们特意汇集了艺术史上不同文明语境中的 “亭” 之图像,以此具象化地呈现文化迁移的轨迹与跨地域风格的互渗互鉴。其中,德国波茨坦一座洛可可时期的中式亭子尤为典型 —— 它既见证了 18 世纪 “中国风”(Chinoiserie)在西方艺术界的风靡,更折射出全球殖民体系形成之前,中西方文化已然存在的平等交流与自然融合。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朱金石 《宣纸塔》相关文献 2024年
我们构建这套图像理论装置的核心诉求,正是将那些长期被西方中心话语边缘化的中国图像重新拉回视野中心,让它们成为一个去殖民主义图像学的尝试,真正与全球多元文化图景,特别是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叙事框架的全球艺术史展开深度对话。借此,在差异哲学刻意勾画的文明分野之下,人类情感深处共通的生命体验——对栖居的向往、诗意空间的构筑、异质世界的好奇——得以跃然呈现,刺破“文明差异”叙事对这份共通性的遮蔽。
4
“集:美美与共” 的实践,最终指向的不仅是一场展览的呈现,更是一次对全球视觉秩序的重构尝试。从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十八年的数字集结,到威尼斯双年展中 “瓦尔堡式图集” 的批判性转化;从流散图像的 “数字回归”,到中国视觉符号与全球图像的平等对话 —— 这一切都在印证:文化的 “集” 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差异个体在对话中生成的共生网络。
当瓦尔堡未竟的图像探索在此获得去殖民化的新生,当被西方中心话语遮蔽的中国绘画在星丛式的图像装置中重获主体性,当塔与亭的跨文明对话显露出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这场展览实则在演绎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文化语法:它不否定差异,却拒绝让差异成为割裂的借口;它承认历史的权力博弈,更相信多元对话能孕育出新的平衡。
在这个冲突与分裂仍在延续的时代,“集” 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 以图像为媒,让每一种文明的视觉遗产都成为照亮人类共同命运的星辰,在 “美美与共” 的共鸣中,为构建更平等的全球文化对话,铺就一条由档案、记忆与创造性实践共同筑成的路径。
展览信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美术馆
承办单位: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学术顾问:陈为、韩锋、杭侃、何欢欢、缪哲、孙周兴、吴飞、徐天进、尹吉男、赵鼎新(按姓氏拼音排序)
策展人:王小松、姜俊
参展艺术家: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汪正虹、王绍强、朱金石(按姓氏拼音排序)
参展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陈晓皎、唐谈、黄雪、周洁、王鲸超、楼喆、张严、周懿、张孙哲、邱涛、李子儒、林李硕、王惠泽、徐耀、白伟杰、徐莫非、张保顺、姚佩雯、王爱华、陈丽芳、王鹏、邓千一、仲玉歆、贺子怡、包扬
艺术家助理:崔梦茜、丁为、高学义、郭宇、梁海盈、林晶晶、林书米、刘勇、苗晨辉、邱昕、石月、谭炜、王珊碌、吴洲、许莺、章献、张惠(按姓氏拼音排序)
展览统筹:胡锐韬、江飞、陈晓皎
执行策展:王鲸超、黄雪、周洁、张严、楼喆、周懿、汪单、曾朝炜、张黎、俞杉杉
项目负责:潘庆森
展览组织:黄亚群
展览陈列:赵婉君、苏利民、梁卓然、魏宇彤
展览助理:张孙哲、王鹏、苗晨辉、邱涛、刘梦梓、吴介舒、陶佳钰、王欣奕、邓婉欣
视觉设计:何明、周海川、张煦
宣传推广:涂晓庞、张振康、刘世新、周懿、汪单
公共教育:叶小青、植凯鹏、赵梦、戚祖晴
展览协调:黄志坚、欧阳美婷
赞助:山西杏花村汾酒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大华集团天物文化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亚德光电集团、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特锐艺术展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小米意大利
特别鸣谢:马超、李铭威
特别支持:郭思楠、郭元平、何桂彦、李芳、罗佳嘉、刘宏剑、吕红荣Windy、庞茂琨、沈天舒、唐胜、王郁洋、吴洪亮、严蕾、俞可、张丹丹(按姓氏拼音排序)
展览时间:2025年8月8日至2025年11月2日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4F 14号厅
Host Organizations: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Arts and Entertainment Group Ltd. (CAEG),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Organizer:Chin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Agency (CIEA)
Academic Advisor:Chen Wei, Han Xu, Hang Kan, He Huanhuan, Miao Zhe, Sun Zhouxing, Wu Fei, Xu Tianjin, Yin Jinan, Zhao Dingxin (In alphabetical order)
Curators:Wang Xiaosong, Jiang Jun
Participating Artists:Che Jianquan, Jiao Xingtao, Qiu Zhenzhong, Shi Hui, Wang Zhenghong, Wang Shaoqiang, Zhu Jinshi (In alphabetical order)
Exhibited Project: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Project Members:Chen Xiaojiao, Tang Tan, Huang Xue, Zhou Jie, Wang Jingchao, Lou Zhe, Zhang Yan, Zhou Yi, Zhang Sunzhe, Qiu Tao, Li Ziru, Lin Lishuo, Wang Huize, Xu Yao, Bai Weijie, Xu Mofei, Zhang Baoshun, Yao Peiwen, Wang Aihua, Chen Lifang, Wang Peng, Deng Qianyi, Zhong Yuxin, He Ziyi, Bao Yang
Artist Assistants:Cui Mengqian, Ding Wei, Gao Xueyi, Guo Yu, Liang Haiying, Lin Jingjing, Lin Shumi, Liu Yong, Miao Chenhui, Qiu Xin, Shi Yue, Tan Wei, Wang Shanlu, Wu Zhou, Xu Ying, Zhang Xian, Zhang Hui (In alphabetical order)
Exhibition Supervision:Hu Ruitao, Jiang Fei, Chen Xiaojiao
Curatorial Execution:Wang Jingchao, Huang Xue, Zhou Jie, Zhang Yan, Lou Zhe, Zhou Yi, Wang Dan, Zeng Chaowei, Zhang Li, Yu Shanshan
Project Management:Pan Qingsen
Exhibition Administration:Huang Yaqun
Exhibition Installation:Zhao Wanjun, Su Limin, Liang Zhuoran, Wei Yutong
Exhibition Assistant:Zhang Sunzhe, Miao Chenhui, Qiu Tao, Liu Mengzi, Wu Jieshu, Tao Jiayu, Wang Xinyi, Deng Wanxin
Visual Design:He Ming, Zhou Haichuan, Zhang Xu
Media Promotion:Tu Xiaopang, Zhang Zhenkang, Liu Shixin, Zhou Yi, Wang Dan
Education Program:Ye Xiaoqing, Zhi Kaipeng, Zhao Meng, Qi Zuqing
Exhibition Coordination:Huang Zhijian, Ouyang Meiting
Sponsors:Shanxi Xinghua Cun Fenjiu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Zhejiang Tianwu 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dong Dongpeng Holdings Co., Ltd.,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ilkroad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Leyard Optoelectronic Co., Ltd., Guangzhou Leafun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Unilumin Group Co., Ltd., Trojans Art Services Corp. Ltd., Xiaomi Technology Italy Srl.
Special Thanks:Ma Chao, Li Mingwei
Special Support:Guo Sinan, Guo Yuanping, He Guiyan, Li Fang, Liu Hongjian, Luo Jiajia, Lv Hongrong (Windy), Pang Maokun, Shen Tianshu, Tang Sheng, Wang Yuyang, Wu Hongliang, Yan Lei, Yu Ke, Zhang Dandan (In alphabetical order)
Exhibition Period:August 8th, 2025 to November 2nd, 2025
Venue:Hall 14, 4F,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BAIETAN)
作者简介.
姜俊,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艺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曾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来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21-2024在上海同济大学做建筑学博士后研究。姜俊是第六十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美美与共:集”联合策展人(2024)、共同策划了“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2022-2023)、“时间引力— 2023成都双年展”。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王美雯 责编/d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