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和国际竞争的新格局,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动力问题、塑造经济强大韧性的迫切需要,是培育大国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原生、内在、外部动力,才能更好落实其实践要求,进而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原生动力
从历史演进的逻辑看,生产发展遵循由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再到对生态产品的需要的演化路径。人的需要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它并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作为初始变量激发生产力系统发生演化,是生产力演进的原生动力。
先进生产力至少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生态层面三个维度。进入新时代,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绿色生活、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首先,为满足人民对富裕精神生活的追求,形成“数智技术-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自信”的文化强国之路,促使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化发展。一方面,要以文化自信的增强为契机,借助数智技术发展,推动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产业融合、文化空间建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另一方面,要继续夯实物质基础,在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层面的生产力也会进一步发展。其次,为满足人民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往,形成“绿色金融-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产业以及绿色低碳产业的绿色产业群,进而实现新质生产力绿色化发展。
着力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演进的内在动力。作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系统集成——劳动过程,其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需要能力(生产力)的矛盾,以及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劳动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两对矛盾的一个关键路径就是科学技术进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性突破所引致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新质生产力绝非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是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遵循“技术创新-要素重配-产业升级”的生产力质态演进动力机制。
首先,着力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通过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传统生产要素的升级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一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将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发挥优势;二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质量提升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带来系统合力。
其次,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是“动力源”;产业创新是路径,是“传动链”。一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要强化经济安全和韧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三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外部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演进的外部动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对生产力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抓手。对于新型生产关系的考察应着眼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建构。
从生产过程来看,应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堵点。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国有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创新支撑力。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重大项目和平台为抓手,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为关键核心科技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研发等提供政策、资金等多元支持。
从交换过程来看,应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流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一是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二是不断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成果导向的市场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构建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贡献评价体系;三是推动构建保障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集聚。
从分配过程来看,应健全和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一是在构建数据产权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及时建构与之特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保障数据所有者的权利。二是健全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尤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劳动者,应形成强激励收入体系。同时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从消费过程来看,应持续推进促进国内消费的措施,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形成新质生产力系统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坚持将扩大国内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推进促进消费系列举措,引导数字化、绿色化、健康化消费,进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协同;二是提振消费信心,引导人们准确把握经济形势,不断提升消费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系统与新质消费力系统的良性互动。
作者:
文:王宝珠(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编辑:于颖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