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趣会受图片影响,以及,女性求职不许再问“是否婚育”|WEEKLY

欢迎来到「 简单心理WEEKLY 」 这里有新鲜事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的冷门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


欢迎来到「简单心理WEEKLY

这里有新鲜事的心理学解读

和心理学的冷门小知识

给你一些观察世界的新鲜视角

01

 “求职” 

女性求职不许再被问“是否婚育”

2月2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印发 《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

在历史悠久的“妇女就业歧视问题”上,这份《通知》这次明确提出哪些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知》对招聘环节中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作出了细化规定:明确要求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招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当人们看到像“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这样的惩罚措施,终于相信这问题真正引起了重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为女性的生育付出经济代价。


很多人还担心,因为企业要承担用人成本的上升,很可能带来更多更严重的女性就业歧视。

其实在学术上,关于“平等”这个话题,始终存在“程序公正”和“社会公正”的矛盾。

“程序公正”,追求所有人竞争机会平等,比如禁止招聘时歧视女性,就是为了保证每个人获取工作机会的公正。

而“社会公正”,追求的是结果的平等,它通过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来让不同起点、不同运气的人,都获得相对平等的结果。就像我们很多时候会用公司管理层的女性比例,来衡量性别平等的程度。



矛盾就在于,机会的平等往往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平等——它忽视了人们自身能力的不同,可能会让本身处于竞争弱势的人更为弱势。


可过分追求结果的平等,又会造成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削弱社会竞争,损伤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啊,到底怎样才是最平衡的“平等”,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验证~


02

 “恶心” 

恶心的图片,会让我们对性行为丧失兴趣

来看一个神奇的研究......


最近,一篇发表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研究似乎找到了恶心与性欲望的联系。

352个被试参加了Al-Shawaf主导的这项实验。所有被试都在实验开始前后,阐述了自己当时与短期伴侣发生性行为的欲望。他们被分为了四组:

第一组被试观看了一组20张与性有关的恶心图片,这里面都有啥呢,比如裸露的老人、明显感染性病的生殖器以及类似的恶心图片。

第二组被试同样地,观看了一组20张与病原体相关的恶心图片,比如腐肉、啮齿动物和粪便。

第三组呢,为了让被试产生“被威胁的感觉”,他们的组图是一帮举着枪的壮汉,枪直指屏幕。


最后一组就是必不可少的控制组啦,啥图也不用看的幸运宝宝们。


看完图,志愿者们再次回答了他们对未经承诺性行为的渴望——

结果,与性相关的恶心图片严重限制了对性的渴望。对病原体的恶心减弱了性欲,但减少的幅度只有一半左右。具有威胁性的男子形象同样减少了短期欲望,但效果再次减半。

btw,第三组衡量威胁对于性欲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恶心图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恶心程度,而不是威胁感。

嗯,性动机确实会随着生活事件的各种变化而变化,但我更好奇这种实验是怎么想出来的......


03

 “看脸” 

即使没有真的看到,你也会注意到自己的脸

承认吧,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中更臭美。


最近发布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即使没有真的看到,我们也会注意到自己的脸。

我们的注意力有限,在某一时刻只能处理当时捕捉到的少量图像、声音和感觉。但那些被我们眼睛看到、被耳朵听到、但未进入意识的刺激会有什么影响么?


研究表明,某些刺激,特别是你自己的面孔会影响你的反应,而不会让你意识到。

在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呢?参与者们被要求查看显示在计算机屏幕的十字符号,同时在十字两侧会各有一张图片。其中一侧是参与者自己的脸,另一侧是陌生人的脸。


以及,在一半的实验中,这些脸是清晰易于识别的;另一半实验中,这些脸仅显示32毫秒,还会有一些随机的遮挡图案。

然参与者们被告知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十字上,一定要忽略其他干扰。但结果显示,他们还是会自动地、下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脸。



作为主试之一的Maria Nowicka解释说:“这表明我们会优先处理‘我’的概念,比如我们自己的名字或面孔。”

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还表明,参与者即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会自动关注自己的那张脸

啧,怪不得有人说“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不过半径不同。”这种自爱成疾的水仙情结,原来是潜意识决定的先天毛病。

04

 “赚钱” 

想赚更多的钱?真的需要变得更自私吗?

未必。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无私的人比自私的人赚更多钱,以及......生更多孩子。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美国和23个欧洲国家共6万多名参与者的社会调查的数,想知道每个人的亲社会性(Prosociality),换句话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注,与自己能赚多少钱、有多少孩子是否有关系。

结果显示,在他们分析的所有五项研究中,自私的人并不是拥有最高收入的人。有趣的是,自私的人也有更少的孩子。

那么,那些爱做好事的人和完全无私的人是最富有的人吗?唔,也不是那么简单。

薪水最高的人是适度亲社会的,意味着他们大部分时候都是无私的,但并非完全无私。

这些发现完全打破了大家从前的假设:自私的人往往通过他们的自私来获取更多财富,或者说,为了变有钱,你需要变得自私无情。



05

 “基因” 

基因测试的结果,能不能剧透/决定我们的人生

基因测试越来越火了,抽滴血就知道孩子哪方面天赋一并,取一滴唾液就能预测你未来可能生什么病……

它就像比星座、算命更科学的人生密码。对啊,只需要提供一份唾液样本寄给基因检测公司,就能得到一份自己各项信息的报告,比如健康、家谱、人格、遗传性状等等,可不是无所不能嘛。

这就像什么呢?一辈子还没走完,就能偷瞄自己的人生剧本,兴许还能悄咪咪知道结局。

可基因检测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吗?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自己“易感抑郁”,那Ta就注定永远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注定陷入抑郁的阴影和绝望吗?


必然不是的。2013年Science杂志中的一篇报道指出,茱莉娅·弗林德(Julia Freund)及其同事在大脑结构发育的差异中观察到一种效应:

在相同环境中培养的一组基因相同的个体,在成年时并不会完全相同。相反,它们会展现出全方位的身体和功能变化,与正常的、遗传变异的群体中出现的情况一样。


举个栗子,有人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的共情能力强。A觉得这是一种负担,Ta讨厌卷入别人的情绪,也无法控制地被别人的情绪拖累;可B觉得这是一份礼物,Ta喜欢这个天赋,愿意把这个礼物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并且Ta能从中感到愉悦、快活。


所以,基因检测结果从来不是决定你命运的一纸判书。

荣格有句话说:“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本来嘛,基因检测的结果只展现了某种可能性,告诉人们你可能会这样,而不是你只能这样。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本来没啥限制的人生,就别给自己画个圈儿了。


好啦,下期(随缘更新的)

简单心理WEEKLY再见吧!

参考文献:


Al-Shawaf, L., Lewis, D. M. G., Ghossainy, M. E., & Buss, D. M. (in press). Experimentally inducing disgust reduces desire for short-term mat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J., M., Nowicka, M. M., Bola, M., & Nowicka, A. (2019). Unconscious Detection of One’s Own Im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

Stockholm University. (2018, October 17). Selfish people have fewer children and earn less money. ScienceDaily.

悠悠+龙虾✑ 撰文

野生好人✏ 头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