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
一些小伙伴说“肾动态ECT是反应肾功能的金指标”。其实,肾动态ECT,各家报道的准确性不一样,有争议,并不是公认的所谓“金指标”。
肾动态ECT,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分开测两边肾的肾功能,在肾动脉狭窄、尿路梗阻、移植,这些需要单侧肾功能时,它可以派上用场。(血检是测总的肾功能。)
但肾动态ECT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它受到肾脏深度、检验者对图像处理的主观因素等影响,甚至,患者的情绪也会有影响,可能导致肾动态ECT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王海燕教授等曾针对300多例CKD1-5期慢性肾病患者做过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肾动态ECT测得的肾小球滤过率(gGFR),与真实肾小球滤过率(tGFR)差异比较大。早期肾病,肾动态ECT可能会低估患者肾功能。中晚期肾病,又可能高估患者肾功能。
一般来说,我们用计算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与真实肾小球滤过率差±30%是很常见的,这种误差范围可以接受(比如真实肾小球滤过率80,用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70或90)。但这项研究中,肾动态ECT误差范围能在±30%内的病例数不到3/4。
有些病例,单靠肾动态ECT出现了严重误诊。
一个肌酐清除率96ml/min(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在脱水状态下查肾动态ECT,结果显示肾小球滤过率只有38ml/min。
下面这个肌酐清除率57的老爷子,做肾动态ECT检查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结果肾动态查出来只有16。第二次平静了,再查肾动态ECT才符合他的实际情况。
因此,对于肾动态ECT的结果解读还是要比较谨慎。
另外,由于肾动态ECT注射的是放射性核素,并不适合长期反复做,不能像血检一样那么方便的随访患者肾功能。
临床评估肾功能的主要方法,还是用血检的结果,血肌酐,或结合胱抑素C,以及24小时肌酐清除率(需留24小时尿肌酐和当天查血肌酐),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