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回应伴娘强吻新郎:他和我老公是哥们,为何这事儿越描越黑

近日,一段“伴娘亲吻新郎”的视频触发舆论热议,具体的画面一共也就几秒钟,但是信息量很大,伴娘先是拥抱新娘,紧接着捧着新郎的脸亲了一口,虽然现场的“失控反馈”并没有被完全呈现出来,但是从新郎的本能躲闪到新娘的目瞪口呆来看,应该婚礼现场的气氛是比较尴尬的。

不过,尴尬归尴尬,在今天早些时候,当事新娘还是通过社交媒体对“伴娘亲吻新郎”一事进行了回应,她强调伴娘和新郎私下是很好的朋友,平时以哥们相称,现在伴娘已经自我反省,认识到这种行为不妥。说实话,在一定程度上,貌似回应的选项中,也只有这一条自洽的逻辑。

要知道,在直接的即视感中,“伴娘亲吻新郎”属于明显的情境性不当行为。毕竟在国内“亲吻礼”还是很小众的,总体上而言,亲吻行为会被归到亲密关系的序列当中。这导致,“伴娘亲吻新郎”很容易被道德化,甚至延伸到“关系混乱”的结构谱系当中。

因为,就基本的关系来讲,伴娘首先肯定跟新娘关系不一般,但从“伴娘亲吻新郎”的那股劲儿来看,貌似伴娘和新郎的关系更胜一筹,这种情况下,自然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我们可以想象,既然作为舆论外围都如此不淡定,那么作为当事新人的亲友们就更加觉得难以自洽。

虽然,就事论事地讲,道理我们都懂,但是真要是发生这类情境性不当的行为后,美好仪式感的氛围可能就真的被破坏了。所以,以事情的影响力和当事新人的处境来看,作为新娘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澄清事实,这其实已经很不容易,毕竟在道德化相对较重的社会中,这种事情谁摊上都会很糟心。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并非真的没事儿就能平息是非。毕竟就当事伴娘来讲,就算新娘新郎可以理解她,不见得新娘新郎的亲友也能理解她,这导致他(她)们在未来的关系互动上就更加微妙了,而这似乎也证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只是当事人本身,还包括他(她)们对周遭的影响。

就“伴娘亲吻新郎”的事情而言,舆论的想象很容易生发出“三角恋”的图景,与此同时,理性层面又会判定伴娘没脑子。从这个层面上看待新娘的回应,其实回应也只是为平息舆论压力,至于能不能解开各自的心结,似乎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事实上,新郎新娘肯定也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耿耿于怀,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想要平息舆论的压力,只能是理性的处理。当然,这里所说的舆论压力,并非指的是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压力,而是他(她)们所处环境中的周遭压力,起码在周邻亲友间会形成很强的“八卦漩涡”。

因此,就新娘的“宽宏大量”,某种程度上也是重压之下结构化的产物。当然,作为真正的“搅局者”伴娘,其实是最该站出来回应的,起码不应该把所有的压力都抛给新娘。很多时候,回应的态度其实比回应的得体性更为重要,虽然新娘回应的潜在逻辑是“我都原谅了,都洗洗睡吧”很有杀伤力,但是凝聚在舆论中的“道德气”始终还是憋着的。

与此同时,“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情”又会被拿出来讨论一遍。只是,讨论来讨论去,只要各自能举出一个反例,貌似讨论的局面就会被彻底打破。坦白讲,主流的认知里,男女的关系只要不附带血缘勾连,就好像必定会堕入“两性关系”的序列当中。

这也导致,但凡一个人进入婚恋秩序中后,异性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疏离,起码就不能在一起随便吃饭,随便约会。因为在基本的图景中,哥们混成夫妻的事情确实是存在的,当然单纯是哥们的例子也是存在的。不过我们在设定关系的尺度时,多半会先入为主“哥们混成夫妻”的逻辑。

所以“伴娘亲吻新郎”就容易成为舆论是非的基本物料,毕竟就舆论的本能来讲,只会往邪恶方面发散,而非往纯粹方面解释,要不然舆论也就舆论不起来。这也导致,在平息舆论的过程中,不见得当事人理性舆论就能理性,而是要看当事人敢不敢直面更残酷的拷问。

另外,我们探讨““伴娘亲吻新郎””到底是在探讨什么?这其实也是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其一,基本的道德化介入肯定是存在的,要不然也不会引发舆论热议;其二,“亲吻礼”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只不过在我们的风俗秩序中,“亲吻礼”有明确的关系限定。

毕竟就舆论来讲,才不会真正关心谁把谁亲了,而是在乎具体的互动行为是否符合情境涉入的条件。这也导致,入乡随俗已成一种主流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较为预设的框架可能不容易出现混乱,但是却容易形成强力的压迫感,导致那些热衷个性的人无法“正常呼吸”。

就如乔治·桑塔耶那所称:“面具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是极妙的感情回声,同时又是忠实可信、谨慎的和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伴娘亲吻新郎”,似乎亲与不亲与具体的关系没什么直接勾连,只是“这一亲”却还真的触动到了什么,起码人心荡漾不假,不得不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真的是个“大学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