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巡礼之七|比雷埃夫斯港成中欧经贸重要门户,中希能源科技合作前景广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报道 2022年,中希两国携手走过50周年。一国是东方文明的摇篮,另一国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两者相交,更像是一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盛宴。

文明对话之外,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也长期保持紧密联系。2022年上半年,中希双边贸易额达460亿元,同比增36.5%。而且,作为与中方签订“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首个欧洲发达国家,希腊早在2018年就率先与中国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十年前,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下称“中远海运”)就已远赴希腊落地生根。自2008年接管比雷埃夫斯港(下称“比港”)两个集装箱码头,至2016年通过多数控股全面接手比港,中远海运迅速将比港经营状况扭亏为盈,并一举将其世界排名迅速拉升。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联合推出的《新华·波罗的海国航运中心发展报告(2022)》,综合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比港在其中位列第九。

如今,比港已成为中希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同时也成为中欧经贸来往的重要门户之一。近几年,比港还成为中欧贸易另一条重要通道的起点。这条通道被称为“中欧陆海快线”,南起希腊比港,中间途经马其顿和塞尔维亚,一直往北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伴随着专列的相继开通,中欧贸易通道再次提速。

在受访专家看来,比港已是“一带一路”在欧洲的重要贸易节点。“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最大港口,也是欧洲5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地中海东部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从区位上来看,对中国和欧洲地区的贸易而言,可以说是中国在南欧地区的一个支点,也是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内陆的门户。从港口建设来看,港口的吞吐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以及运营管理,对于中国与希腊以及欧洲的双边贸易和投资而言,都是有利条件。”安邦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宏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翻新”比港

作为三面临海的国家,航运业是希腊的重要支柱产业,对该国GDP贡献约占7%,港口作用由此突出。其中,距离雅典约十公里处的比港更是被视为欧洲“南大门”,不仅位处地中海东部的重要位置,而且港口水深适宜,整体航运条件出色。

正是看中了比港突出的资源优势,早在2008年,中远海运就“锚定”了这一港口。2008年,中远海运与希腊方面签署了为期35年的特许经营权协议,并据此于2010年10月接管了该港口的两个集装箱码头。后几经波折,终于在2016年完成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务局67%的股权,正式控股经营比港。2021年10月,伴随着第二期16%股权交割仪式进行,67%的股权交割顺利完成。

接手至今,比港已成为一个世界排名靠前的综合型服务贸易港口。21记者从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公司处获悉,目前比港的集装箱码头拥有11个泊位,吞吐能力超过720万TEU(标准箱)/年,可接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除此之外,比港的汽车船码头拥有5个泊位,总装卸能力达60万辆/年;邮轮码头拥有11个泊位和3座候船大厅,可靠泊最新一代大型邮轮;渡轮码头拥有41个泊位连接爱琴海各个岛屿,每年可接待2000万乘客;物流仓库方面,拥有7600㎡保税仓库和占地8.6万㎡的物流园区,同时与海路、公路、铁路、航空等所有运输方式联通。

只是,罗马非一日建成,比港同理。今天的繁荣兴盛已很难让人想起该港口当年的寂寥。此前,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港经营状况艰难,年亏损额一度超千万欧元。中远海运的接手,促使事情出现了转机。相关统计显示,比港2010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为88万TEU,以如今的720万TEU计算,增长率高达718%。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全球旅游业与航运业遭受沉重打击,港口亦深受其累。但相较而言,比港整体经营仍属坚挺,2020年比港集装箱吞吐量从前一年的565万TEU小幅下降至543万TEU。2021年,伴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小,比港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4亿欧元,同比增长16%,利润总额4921万欧元,同比增长33%,业绩水平甚至优于疫情暴发前的最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比港的良好业绩也与希腊的航运业坚挺相关。今年早些时候,当地媒体援引希腊船东联合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数据指出,希腊船东目前控制着5514艘船舶,占全球船队载重吨的21%及欧盟的59%,希腊仍是全球航运业的领导者。

打造亚欧第三条贸易通道:中欧陆海快线

此前,到达比港意味着到达终点,船只将在这里卸货、离开。如今,伴随着中欧陆海快线的开通,比港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

中欧陆海快线是连接海陆的一条重要通道,南起希腊比港,途经经马其顿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一直去往匈牙利布达佩斯。今年6月,伴随着中欧陆海快线海信专列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港出发前往斯洛文尼亚,中远海运中欧陆海快线在欧洲大陆的第四条通道正式开通。

据悉,这一快线沿途可辐射沿线9个国家、7100万人口,为货源大大节省了流通时间与成本。中远海运拟将中欧陆海快线打造为亚欧第三条贸易通道,该集团曾介绍,目前远东至欧洲的贸易通道主要是海运航线以及中欧班列,中远海运希望以比港为枢纽,开通远东经海运至比港,再由比港铁路至欧洲内陆的海铁联运路径,将‘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在欧洲地区完美衔接。

在魏宏旭看来,新的贸易通道的建立和疏通,对中欧贸易和投资具有积极作用。“对希腊而言,由于其本身虽为欧元区国家,但生活成本、工资水平低于欧元区其他国家,对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中欧陆海快线开通后,希腊可以作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内陆地区的‘跳板’,吸引中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与此同时,这也会是欧洲向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起点,吸引欧元区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中国)落地。”他称。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6月,中国与希腊的进出口总额达460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36.5%。魏宏旭指出,“目前中国和希腊的贸易量、投资量虽然增长很快,但相互投资和贸易的规模还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比港的发展、中欧陆海快线专列的开通,中希贸易的增长空间料将更为广阔。

另一方面,对于共建“一带一路”而言,魏宏旭认为,旗舰大项目的成功,具有示范效应,也会带动一系列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服务商等参与到合作之中。比雷埃夫斯港的经验本身在于政府间的合作,双方能够照顾到各自利益,实现双赢。

“但更广泛的合作还在于企业间市场导向的合作,这方面还具有市场机制、营商环境、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从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到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还需要更长的路,也需要双方政府直接能够建立市场合作更有效、更安全的机制,作出相应安排。”魏宏旭表示。

合作领域或将拓展至生命科学和技术

2018年,希腊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与中方签订此类备忘录的首个欧洲发达国家。自此,中希合作关系迈入新阶段。

中国驻希腊大使肖军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希关系有两大纽带,一是文明交流,二是互利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引领下,中希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双边贸易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不足1亿美元,跃升到2021年的121.5亿美元。

贸易之外,中希后续的合作将会侧重哪些领域?近日,希腊驻华大使乔治•伊利奥普洛斯在其所撰文章中对此作出了回答,“中国在希腊的投资已经扩展到一些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能源和科技。生命科学和技术是未来合作的两个潜在领域。这次的新冠疫情使生命科学领域备受关注。对希腊药品生产的投资增加了两倍,这主要是因为希腊是东南欧及更大区域领先的药品出口国。”

在魏宏旭看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体的合作领域还是要看双方的真实需求,“可以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以是新能源领域,也可以是旅游、文化、教育等服务贸易领域,还可能是目前需求较高的医药、电信、电器等相关领域”。

不过,魏宏旭认为,欧洲经济下行和逐渐碎片化,对中欧而言是双边合作需要注意的方面,但欧洲市场仍然具有很多机会和潜力,欧洲经济基础仍然雄厚,中欧之间合作还是有很大潜力。

他建议,“在希腊主权债务风险较高的情况下,政府间合作项目,需要注重债务的合理性,保障现金流;同时照顾到双边的利益,避免单方面输出。企业间合作同样需要避免单纯‘加杠杆’的做法,也要避免过于激进的市场开拓。”魏宏旭强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