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高等教育 专家亮“甘”货

4月11日,以“智育融合,质领未来——通识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新范式”为主题的甘肃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兰州城市学院举办。

原标题:甘肃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甘肃网4月12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陈汐)4月11日,由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指导,甘肃省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办,以“智育融合,质领未来——通识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新范式”为主题的甘肃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兰州城市学院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桂小林教授,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张洪伟,甘肃省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张瑞生教授,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素云等参加会议。

张洪伟在会上指出,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促使各行各业朝着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方面的变革,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生态、创新范式和治理模式。“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希望各高校以此次研讨会为新开端,精准把握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模式,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具体而言,一是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向数智化转型。二是要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创新,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积极推动智慧课程在高校间的互选和学分互认。三是要加强协同合作,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教学辅助和学习辅助方面的应用,深化相关改革,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使教师角色转变,打造新型未来课堂。

王素云表示,兰州城市学院作为扎根西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牢记教育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服务“数字甘肃”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已初步制定《兰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方案》,搭建起“1+5+N”课程体系架构,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她期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兰州城市学院不仅能关注教育改革动向,更能积极投身实践,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使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张瑞生提到,探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甘肃省高校通识课程教育,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在明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不同高校的核心定位与建设路径、推动省内高校在课程共建及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等方面取得成果,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甘肃方案。

研讨会上,桂小林教授作了题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体系化建设》的报告,张瑞生教授作了题为《AI对计算机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秦红武、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副院长张玺君、兰州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明分别解读分享了各自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北京万维捷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飞作了题为《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学测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参会人员围绕如何建设和开展好人工智能通识课,如何借助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

相关新闻

兰州大学官方公众号:兰大最会用AI的同学找到了?!

在当今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这些兰大学子

研究大语言模型、算法

并凭借突出表现获得华为奖学金

对于我们非专业的同学

应当如何使用AI工具呢?

四位同学

为大家的疑惑做出了解答

下面就让大家跟着小兰一起看看

应当如何将AI工具

应用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当中吧

张智硕

张智硕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他参与的“基于光纤振动传感的

儿童肺炎智能检测系统”项目

斩获A类竞赛国家一等奖

他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

在蓝桥杯单片机组比赛也取得省二等奖的成绩

右一为张智硕

右一为张智硕

张智硕同学认为,在当下这样的时代

AI for Science

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

处理多维度、多模态、多场景数据

解决复杂推演计算问题

推动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

1

工具推荐

学习与设计方面,他推荐使用DeepSeek等工具,并建议通过细致提问、逐步细化和反复调试来获取更精准的结果。

编程学习方面,他推荐使用GitHub Copilot和MarsCode。GitHub Copilot可智能补全代码、根据注释生成代码,并支持多语言和自动测试生成,帮助快速搭建代码框架并生成所需代码。MarsCode作为云端智能IDE,具备代码生成、API调试、部署监控全链路功能,支持中文指令优化和协作开发,提高团队开发效率。

数据分析方面,他推荐使用Excel Formularizer、酷表ChatExcel和GPTExcel。这些工具可根据文本指令生成Excel公式,执行数据分析任务,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处理数据。

创意设计方面,他建议先明确设计目标,选择合适的工具并制定计划。利用工具生成多种方案,探索不同风格创意,并结合专业知识优化设计,打造独特作品。

2

使用建议

解读结果要谨慎,多源验证提高可靠性

“为了避免误解和偏差,我在解读AI工具输出的信息时,会通过多源验证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这意味着我会查阅不同的资料、对比不同的研究结果,以确保我的理解是全面且准确的。”

团队协作活动使用AI工具

“当大家进行团队协作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和期望成果,选择合适的的学习资源和AI工具,如Microsoft Teams+Copilot、Trello+Butler AI、Notion AI等,然后定义工作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包括任务分配、进度跟踪和成果评估,利用其智能功能提升协作效率。”

吕澎

吕澎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班)本科生

他在大数据、大语言模型等领域成绩出众

在完成国创的过程中他借助

MIMIC-Ⅲ等大型临床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

为离线强化学习模型创造了丰富的训练样本

成功缓解了数据稀疏和分布偏移的难题

同时,借助大语言模型解析临床文本

帮助强化学习模型更精准地理解患者状态

还能生成决策解释

让模型决策的依据更加清晰易懂

对于AI for Science、端侧大模型部署等前沿技术趋势

吕澎有着自己的理解

AI for Science就是利用AI解决

科学研究中的复杂问题

在医疗领域可以优化临床决策、

提高疾病预测的准确性

为医疗决策支持系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工具推荐

ChatGPT可用于日常答疑、写作辅助、学习和编程

Notion AI能集成知识管理与项目协作,方便记录笔记和规划工作

DeepL翻译提供高质量的文本翻译服务,适合跨语言学习和工作场景

Grammarly用于检查写作质量、纠正语法错误

Wolfram Alpha是强大的数学、数据分析和问题求解工具

DeepSeek擅长解析复杂问题、提供智能决策支持,能助力攻克编程、学术研究和深度数据分析的难题。

2

使用技巧

向AI提出问题时详细说明背景,能让模型更准确地理解需求

“当我们问问题的时候,如果能把问题背景说清楚,AI工具就能更明白我们想要啥。这样不仅能让AI工具给出更合适的回答,还能省去我们后面解释的麻烦,让对话更有效率。”

使用“请分步骤解释”等“链式思考”提示,引导模型逐步解决问题

“我在使用AI工具帮忙解决问题时,会告诉它‘一步一步来解释’。不能让AI工具‘自由发挥’要逐步给出指令,这样AI工具就会一步步地给我解释,避免无效沟通,解决起问题来也更顺畅。”

余梓睿

余梓睿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2022级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他参与了“大语言模型推理优化”国创项目

和“基于提示词工程的大语言模型开发初探”

校创项目

在大语言模型推理优化项目中

为提升推理速度

他和团队设计了新的KV缓存管理方式

采用异步并行策略和短请求优先的动态调整策略

成功让Llama2-70B推理速度显著提升

这不仅节省了计算资源

更为后续大语言模型在各领域的高效应用

提供了技术支撑

余梓睿关注AI前沿技术趋势在通信行业的发展

知道AI工具对大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AI能加速通信基础设施智能化

如在5G网络切片技术中

运用人工智能可提高网络切片效率

智能超表面技术融合多领域知识

有望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性能

端侧部署轻量化大模型为边缘计算带来新机遇

将已有的轻量化大语言模型成功部署到边缘设备

多样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左一为余梓睿

左一为余梓睿

1

工具推荐

中文学习与写作方面,DeepSeek擅长理解中文问题并提供全面回答,助力写作文、撰写报告等。

英文翻译与润色方面,ChatGPT精准翻译专业文献,润色英文邮件。

长文本输出与文档分析方面,Kimi适合撰写长篇文案、分析复杂文档等场景,如科研整理资料、内容创作者构思故事。

OCR公式识别方面,SimpleTex精准识别复杂公式并快速转化为LaTeX、Word等格式,提高学术研究和学习效率。

2

使用技巧

注重问题的精准性

“当我们遇到数学题要计算的时候,得教会那个大型的语言模型怎么一步步来思考问题,用上思维链的技术,让它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严谨、更准确。比如要算复杂的几何图形面积,除了给题目,还得给它看一些简单图形面积的计算步骤作为参考。而且在回答专业问题时,得让模型说清楚信息来源,防止它胡编乱造,确保给出的内容是靠谱的。”

明确自身需求,再参考网络评价、专业测评等方式挑选工具

“同学们应当多关注AI行业资讯,避免使用‘骗子’工具。使用过程中,不要过度依赖AI,要保持独立思考,科学规划任务。比如写文章时,AI可提供素材和思路但不能完全替代自己的观点和创作,这样才能让AI工具真正成为提升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得力助手,推动大众走进智能便捷的新时代。”

陈思铭

陈思铭生活照

陈思铭生活照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级本科生陈思铭

凭借其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交叉领域

的卓越研究成果

申请华为奖学金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领域

尤其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靶点预测

和药物-靶点亲和力预测

他的两项核心研究成果——

CKG-IMC和MutualDTA模型

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提出了新的思考

陈思铭和易班工作室成员的合影

陈思铭和易班工作室成员的合影

作为一名AI领域的研究者

陈思铭不仅关注前沿技术的突破

还致力于将AI工具普惠化

同时,作为兰州大学易班工作室的负责人

他也带领团队开始AI工具的推广工作

例如“AI+思政直播”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还有未来计划开发的更多面向公众的轻量化工具

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支持领域

(如“AI+端侧情感助手”)和个性化学习辅导

方面(如“AI+学业发展小助手”)

希望让更多人受益于先进的AI技术

同时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1

工具推荐

DeepSeek:能够进行深度的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提供精准的思考结果。

Kimi:拥有卓越的长文献阅读能力,能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助力深入研究。

Cursor:精通多种编程语言,能够高效编写和优化代码,提升开发效率。

2

使用建议

如何用AI协助写论文

“在辅助撰写文章时,整个过程会细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选题,接着是文献综述,然后是制定大纲,再到撰写初稿,最后进行润色。这样分步骤进行,效率会更高。简单来讲,就是“选题-文献综述-大纲-初稿-润色”等步骤,分阶段使用AI工具。”

恰当地使用AI工具能让我们的写作事半功倍

“使用AI工具时,精准提问和交叉验证是关键。恰当地使用AI工具能让我们的写作事半功倍。而AI工具普惠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信息过载”或“误用风险”。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搜索方法,并且建立筛选标准,保持批判思维。”

采访丨张晨曦 王彦博 张起嘉

文字丨张晨曦 王彦博 张起嘉 白泉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封面图丨白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