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飞舞
▲和同伴共舞
▲古桥上的龙头给况福全带来设计灵感
▲况福全常常看着古桥上的龙头发呆
▲火树银花
▲测试龙珠
▲修复龙头
66岁的况福全深吸一口气,和同伴们举起龙把子,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穿梭在夜空之中。3600多摄氏度高温的铁水打向夜空,化身为闪亮的星星,也伴随着新年愿景撒向人间。
前晚,九龙坡区含谷镇组成多支舞龙队,在场镇主干道上巡游,空气中飘满浓浓年味。
学扎龙
从古桥雕刻上得到灵感
含谷火龙历史多久?66岁的况福全说不清楚。他只记得,小时候就看见大人舞龙。爷爷那一辈曾经说,当地一直有舞龙的习惯。
由于各种原因,含谷火龙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1991年,当地政府决定,把这项传统项目捡起来,希望有技能的人站出来,重新打造含谷火龙。
怎么打造?况福全说,灵感来自镇上的两座古桥。他带着记者来到古桥说:“这就是含谷火龙的来源。你看,它和其他的龙,不一样。”
记者看见,其中一座古桥,宽约两米,朝着上游方向桥身一侧,雕刻着两条龙,造型相似,嘴里含着龙珠,龙鼻子和额头饱满宽大,表情显得温顺。另外一座古桥上也刻着石龙,因为年久失修龙头不见踪影,只有龙尾还在。
“我们造龙的灵感,就是从这里来的。”况福全说,含谷龙的形态清晰了。
要想舞龙,先得扎龙。况福全拿来柴刀,把竹子划成一片片篾条,用铁丝将篾条固定起来,形成龙头。龙头与舞把子之间的连接最复杂,既要经得起舞动,又要让龙头转动。
“做一个齿轮,让龙头既能转动,又能相对固定,龙头就活了。”况福全说,有了这个想法,大家一起动手,龙头设计成功了。
记者看到,龙头龙身是用钢丝、齿轮和钢板连接起来的,舞龙的把子穿过齿轮,直达龙头顶部。一条龙上有9个把子,需要9个人舞动。
“自己扎的龙,好处是成本比较低,就算是坏了,咱们也能修。”况福全对自己的手艺还是很有自信的。
龙头龙身做好了,再用各种彩色的布料,给龙做衣服。这工作看起来简单,缝起来却不容易,需要先在纸上画好,再裁剪布料缝制,把棉花一点一点填充进去,才能让龙立得起来。龙身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因为年轻人觉得,红色和黄色代表幸运颜色。
最忙的时候,况福全等舞龙人只负责扎龙,画龙的事交给镇里的文化干部。
学舞龙
看黄鳝在水里钻来钻去
当年第一次舞龙的经历,况福全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群龙乱舞吧,大家也不知道怎么舞才好看。一不小心,龙头就会触地,把龙头弄破。一些村民看了笑着说:“哪里是舞龙嘛?”
况福全回忆,第一次舞龙失败后,回到家里谈及此事,老伴说:“这有啥难,谁也没看到过龙,但总是看到过黄鳝嘛。电视剧里也有龙,你要模仿。”
老伴的话让况福全茅塞顿开,饭都来不及刨两口,立刻跑到田里摸黄鳝。
“那段时间,我就盯着看黄鳝在水里钻来钻去的样子——出水时,鼻子先出来;入水后,身子就像一条缎带,特别流畅。”况福全说,看得多了,就开始排练,慢慢地,生硬的龙身活络起来,呆板的龙头灵活起来,脚踩脚的队伍整齐了,村民们也开始提建议了。
“舞一条龙容易,多舞几条龙是不是更好看?”村民老张的话,让况福全有了新想法。
平时喜欢跳舞的况福全,对舞步颇有研究。“人多了,就要讲究出场节奏。我就想,舞龙,是不是也能三进三出,然后配对舞?”从图纸到每一个步伐的解析,况师傅说,自己本是一个地道农民,没想到钻研起舞龙来竟然如痴如醉,最后成功编排了舞龙动作。
新姿态
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从队伍组建到逐步恢复舞龙,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1998年,含谷镇举办第一届春节火龙综艺晚会,火龙以一种崭新姿态登上舞台。
起初,舞龙和打铁水配合不好。豆大的、溶化的铁水落到龙身上,再落到舞龙人身上,硬是把厚厚的棉衣烫出一个个窟窿。最严重一次,况福全脚底烫伤,半年多才好。
后来配合好了。“既有火树银花的效果,又不伤人,两全其美。”况福全满脸喜悦地说。
2017年和2018年,含谷火龙两次登上央视,让更多人知道了含谷火龙。
前晚,不远千里从黑龙江赶来看含谷火龙的21岁大学生郑宝亚说:“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很震撼,和其他地方的舞龙不一样。这里的舞龙还要打铁水,给人一种新年的氛围,让人感觉到不一样的欢畅。”
为了记录现场场景,郑宝亚用手机拍摄和录像两种方式,把整个舞龙过程拍了下来,“我要带回去给同学看,明年相约一起来。”
含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资料,当地火龙有着美丽传说。清代含谷庙会盛行,都要表演火龙,至今已有300多年。如今,舞火龙不仅是过年传统习俗,更是引领含谷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李野 摄影报道
“我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况福全介绍,含谷火龙能有今天,大家功劳不小,包括打铁水的袁万金师傅等人。
“耗时比较多,几乎年年都要扎新龙,毕竟每年都有新队伍加入,做龙就要花很多时间。”况福全说,这门手工活很费时,竹子砍来以后要晒干,然后划成篾片,一点一点地捆绑上去。为了表演需要,每条龙的大小、身子长度,都有严格控制。
前两天排练时,支撑龙头的一块木板断了,来不及修复,况福全用铁丝先固定起来。他说:“下来还得修,要不以后就没法舞了。”
在含谷镇工作了22年的宣传委员李仕平说:“况师傅真的是把这份工作当作爱好。尽管没得回报,但只要喊他,绝对跑在第一个。”
况福全告诉记者,他的大女儿是一名中学教师,小女儿在国外上班。这个岁数的他,有时间发挥余热。“我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女儿、孙儿们都能看到,中国最好看的舞龙在含谷,在爸爸、爷爷这代人手里发扬光大了。”况福全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