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乡野“痴”琴人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在古代被文人儒士视为修身养性之器,专门制作古琴的匠人被称为斫琴师。 38岁的封益华,江西省宜黄县人,是一名来自农村的斫琴师。受祖辈影响,他18岁开始学琴,之后跟随师傅在上海学习手工制作古琴。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凭借着一股“痴”劲,封益华弹奏水平逐渐提高,斫琴技艺也日渐成熟。因为家乡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创业环境,2014年,封益华回到老家开设古琴工作室,开启简单而纯粹的斫琴时光。手工制作一张古琴,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其间包括多道工序,考验的不仅是匠人的耐心与恒心,更是斫琴师的心性与修行。“从事斫琴近20年,我觉得古琴蕴藏了许多人生哲理,有修身养性、教化育人的意义。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和喜爱古琴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斫琴师,让这门手工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封益华对斫琴技艺的未来满怀信心。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在制作古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封益华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公园内抚琴(2022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

封益华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琴馆里抚琴(2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在琴坯上题款(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隋尚君 摄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琴馆里,封益华(左一)给古琴爱好者传授演奏技艺(3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封益华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一处水库抚琴(2023年2月18日摄)。新华社发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在制作古琴(3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在挑选制琴工具(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隋尚君 摄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在打磨古琴(3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在给古琴上漆(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宜黄县的古琴工作室,封益华(左)指导徒弟制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隋尚君 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