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青城市以“小切口”深化改革创新、细化问题治理,有效提升了营商环境“软实力”。
企业帮扶2.0 让营商环境更具“普惠性”
“试营业以后,想热热闹闹的搞一场开业典礼,又怕扰民,不知道到哪里报备。这位主动上门的干部帮了大忙。”共青城市胖啊胖餐饮店老板曹敏高兴地说,“没想到自己的小店还能享受到‘企业’的帮扶服务。”
曹敏的餐饮店位于居民区,主要经营海鲜辣卤,经过前期的试营业,决定近期开业,但又怕当天活动的音响声会打扰到附近的居民。正当一筹莫展时,11月4日下午,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干部汪莉来到店里,亮明自己的“帮扶干部”身份,并当场解决了曹敏的困惑。
“我咨询了市监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开业活动时,白天的声音只要控制在一定的分贝内就可以。你也可以在社区群里先和居民们沟通,请他们理解一下,毕竟是开业。”汪莉说。
除了重点企业、规上企业,个体工商户也是市场主体的一部分,改善普惠性的营商环境对他们是有利的。
今年10月,共青城市企业帮扶2.0版“应运而生”,实施经营主体全覆盖帮扶。在原有规上企业“一对一”帮扶继续保持不变的基础上,结合部门与社区(村)共建共治工作,将规下企业及个体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纳入到共建中,并按照街区和主次道路形成网格责任划分至各共建单位共同帮扶。
“我们帮扶工作采用‘月联络,季走访’机制,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定期了解市场主体问题诉求,按照帮扶干部个人尽力而为、所在部门尽最大努力、全市统筹解决等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让市场主体在共青城市‘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胡霞表示,1月至10月,共青城市帮扶干部共走访企业9202余户,解决企业诉求276个。
一次办好企业事 让“便民利企”可感可及
“坐在电脑前就把营业执照申请了。”“在手机上就把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申领了。”……近年来,共青城市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迭代升级,“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不见面审批”等模式不断涌现。
“以前要开一家实体店,交材料、提申请至少需要来回跑三趟,顺利的话15个工作日可以办好。现在只需在网上提交材料,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核查顺利的话,平均7个工作日就可以办好。”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审批科市场主体专区科员杨敏打开系统介绍道,“这家‘好味园’餐饮,10月25日在网上申请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30日通过验收,31日发证,只用了5个工作日。”
实现“数据多跑路”的场景不仅如此,在“赣服通—惠企通—惠企政策”里,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23项政策兑现直通,不再需要抱着材料到处跑。
纺织服装行业是共青城市首位产业,针对其行业特点,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还专门打造了共青城市“服装品牌店产业链一件事”,设置“我要开服装制造厂”“我要运输货物”“我要开服装品牌店”等多个场景,叠加金融、科创、法律、人才等增值服务内容,为企业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衍生服务。胡霞表示:“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服务举措,最大程度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做到一件事一次办,从能办到好办易办快办。”
今年以来,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增值专区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72次,受理、办理人才认定、补贴申报等业务733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60次,提供信贷对接服务30余次,促成融资3笔300万元,兑现惠企政策172家3611万元。
各单位“揭榜挂帅” 集众智厚植营商沃土
通过流程并联,数据赋能实现“一件事可办”;服务升级,提前介入助力“一件事好办”;业务联动,部门协同推动“联审+联验”三个新模式,深耕优化政务服务和行政效能提升,深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完成线上“一件事”专区数据配置,强化“一站式”服务,实现“开办餐饮店、奶茶店一件事”高效集成办理。
推行经营主体“一件事一次办”的便民模式,是共青城市行政审批局2024年“揭榜挂帅”命题项目,被列为16个共青城市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改革“必揭榜单”之一。
今年10月,共青城市根据2024年共青城市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改革“揭榜”任务清单,形成了 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聚焦重点民营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推行创新服务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动产登记改革举措”等一批具有首创性、突破性、预期效果较好的重点改革项目,共有44个单位认领并报送了58项“揭榜”选题。“揭榜挂帅”成为了孵化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改革项目的重要载体。
“揭榜是开展项目的第一步。揭榜后,人有动力,更有压力。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使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改革项目后续得到有力推进,金点子真正落地,最终转化成为常态长效的制度成果。”胡霞介绍。
近年来,共青城市通过打好系列“组合拳”,持续用力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夯基垒台,立梁架柱,一幅幅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图景正跃然而现。(供稿:共青城市融媒体中心 王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