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首个国产手机厂造的MR头显,来了!
vivo Vision 探索版正式发布。
仅重398g,是苹果Vision Pro的2/3(600g),和一个头戴耳机差不多重。
机身小巧,小手提包也能轻松装下。
支持100-1000度以下磁吸近视镜片,绝大多数近视人群都能“无痛体验”。
支持眼手交互,可无缝连接vivo手机、PC。
搭载第二代骁龙XR2+芯片。
明天开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2城12家门店可线下预约体验。
价格虽没有发布,但是高管透露“目标万元内”,对比苹果vision Pro是29999元。
发布刚刚结束就喜提一波热搜,讨论度很高啊。
具体产品如何,一起来看——
让MR头显重量“从柚子降到芒果”
首先,vivo vision最直观的一个亮点就是很轻。
官方给了一个直白的比较,600g的MR头显戴着像顶着一颗柚子,而398g就像顶着一个芒果。再直接一点,和戴一个头戴耳机几乎没区别了。
对比友商,大多数都还困于500g以上的自重。
要知道,头显太重会导致非常多问题,比如舒适度、佩戴时长、便携程度等,这3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MR头显到底能不能走到普罗大众身边。
vivo发布中透露,减重是产品设计中最首要被提出来的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点,它们采用中框风扇一体化设计,能在减重同时加强散热,参数再提升+1。
同时自研空间计算算法,能够从根本上、软硬一体地优化摄像头布局设计,让它变得更轻巧。
带来的效果不光是不那么压头了,同时脸上的压痕也会减轻、还能方便带出门去。
为啥强调这两点呢?因为vivo市场调研中发现,购买MR头显的消费者中女性用户占比很高,而女用户往往更关注佩戴的美观性以及便携性。
机身高度83mm、厚度40mm,能和手机、化妆品、水一起装到“菜篮子”这种小包里(现场观众:求包包牌子)。
佩戴30分钟压痕对比,vivo vision几乎没有(现场观众:求粉底牌子)。
这一快不光是因为重量减轻,还因为vivo研究分析了人体面部黄金舒适区,测量了额头、颧骨支撑点,最后完成的人体工学设计。
同时还提供不同遮光罩和泡棉组合,用户可以根据喜好选择。
然后在同样关键的显示方面,vivo vision采用Micro-OLED方案,双目8K臻彩屏,实现3840*3552*2超高分辨率。
覆盖94% DCI-P3色域,ΔE<2专业级色彩校准,支持双目亮色度一致性校准。
实现180度超广视野,可以并排放下4个窗口工作台。
在等效距离100米情况下,虚拟屏幕达到120英寸。
对比右下角那个小小的,是同等情况下超大家庭电视机的画幅。
同时支持超低时延全彩透视,时延低至13ms。
这意味着当你带着头显和其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交互时,和裸眼交互几乎没有区别。
如果时延高的话,可能别人递给你苹果、经过计算渲染后,当你想要去接时苹果已经掉地了。
另外支持100-1000度磁吸光学镜片,对近视人群非常友好。
在交互上,vivo vision是国内首个同时支持眼手交互的MR头显。
眼动交互实现“看哪选哪”,支持1.5度高精度眼动追踪,能根据眼球个体差异进行校正,并尽量避免微眼跳干扰。
手势交互就是0门槛的“手捏”模式,可以识别26个自由度,垂直范围在175度。
能带来的体验就很丰富了,vivo主要展示了虚拟影院、电竞游戏、办公等场景。
比如可以沉浸式看球,现场画面、得分情况等都同时展现。
也推出了空间相册功能,这部分还可以和手机打通,iQOO13、vivo X200 Ultra等机型也都设有空间相机模式。
MR只是中间步,终极目标是家庭机器人
国产手机厂商做空间计算已经不稀奇,但是选择MR路线的,vivo还是头一家。
据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透露,这么做是因为:
MR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手机厂商做MR也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比如对终端计算的理解、在消费级硬件方面的经验,以及与手机、平板等可直接打通的应用生态。
不过也不可否认,MR头显在重量、佩戴舒适度以及价格上都比AR方案更有挑战性。
目前vivo vision还没有面向消费级市场开放,想体验的伙伴可以关注线下体验店,覆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昆明、济南等。
以及对于大家最感兴趣的价格,你觉得多少比较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