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曹磊、刘昊9月1日报道:8 月 30 日至 31 日,杂技剧《天山雪》作为“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2024 年度重点扶持作品,赴沈阳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向当地观众及全国杂技界业内人士展现了沪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铺展开一幅新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的锦绣画卷。
反复打磨,打造杂技艺术新高度
杂技剧《天山雪》自立项以来,十易其稿,反复打磨,已在多地演出近 60多场。每一轮演出,剧组都不断调整优化,此次参加全国杂技展演前夕,主创团队更是对舞美效果、动作设计等全面修改提升。
通过独特艺术表达和创新动作设计,拓展杂技艺术新领域。对舞美技术的创新研发,确保演员高难度表演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展示了杂技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剧中许多动作和技巧为剧目量身定制,如立绳技术创新、空中飞人表演开创先河、达瓦孜艺术首次进入镜框式舞台表演等,充分展现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山路的艰难险阻。
同时,《天山雪》在舞美、多媒体上创新运用虚幻引擎软件、动作捕捉技术等,营造沉浸式跨时空视听体验感。特别是在“友谊路”的雪崩场景中,上海杂技团舞美总监童为列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雪崩机”。实现全方位沉浸式 4D 体验,让观众感受冲击感、窒息感及温度和风速变化,实现杂技艺术与当代审美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多场景、多层次的叙事手法,使剧情紧密相连,达到高潮,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断打磨,激发文艺创新创作新活力
在创作过程中,《天山雪》秉持精进创新、不断打磨的精神。从剧本完善到人物表演提升,再到舞美效果精雕细琢,剧组力求做到极致。此轮修改是该剧自创排试演以来第四轮较为集中的调整。
人物表演上,要求演员完全融入情境,真实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如剧中主要角色王雪峰在“男儿梦”一幕,通过时间轴设计构建剧情闭环,展现人物成长历程,使其更加立体丰满。舞台效果上,“丝绸路”一幕中莲花灯层层绽放,配合多媒体影像和灯光,形成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奇妙景象,更具艺术性和象征意义。此外,加强雪在全剧的贯穿作用,赋予雪花深刻象征意义,使舞台呈现、人物情感与剧目主题达到统一。
新疆演员苏比努尔·吾甫和十余位同伴也为《天山雪》的亮相再做提升。苏比在原本口衔莲花灯的基础上,挑战自己的极限,控制整个身体的平衡,稳稳地站立在两位演员身上。她的“顶技”表演为演出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戏里,沪疆人民结下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戏外,《天山雪》也是两地杂技界共同努力而来的结晶。剧中包括苏比在内的 10 余位演员毕业于上海马戏学校的“新疆班”,如今在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从事表演工作。同时,有着 2000 多年历史的新疆达瓦孜艺术也首次进入镜框式舞台表演。
沪疆携手,谱写七十年大美新疆新篇章
杂技剧《天山雪》是沪疆两地杂技界携手创排的首部新疆杂技剧,让新疆演员有更多机会登上全国大舞台。该剧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等联合创作,体现沪疆两地艺术家深度合作,展现丰富民族文化和深厚情感内涵。
在创排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天山雪》执行编导雪克热提·艾依热提见证了新疆青年杂技演员的变化。这批演员从上海市马戏学校毕业后回到新疆,因为创排《天山雪》的关系,回到上海和上海杂技团一同训练,技术和表演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编剧喻荣军从真实的主人公身上提炼出了最核心的情感,那就是沪疆两地数十年的心相连、手相牵。
北京市杂技家协会艺术顾问王立民在看了《天山雪》后,想起了自己援疆的哥哥,在交流中动情地说:“《天山雪》勾起了我对亲人的思念,让我能够粗浅地了解到他当初在新疆工作的景象。”
中国杂协顾问张红表示,上海杂技团在杂技剧创作中始终处于领跑者位置,《天山雪》是杂技剧发展新阶段的又一引领者。通过《天山雪》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期待上海杂技团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此次文旅部搭建全国杂技交流平台,八台不同地域剧目以同样艺术形式表达不同主题。上海杂技剧团团长梁弘钧坦言,这一平台让杂技剧发展和节目创新站在了新起点、新高度。在追求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方面,主题作品《天山雪》作了有益尝试。让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杂技舞台上持续焕发生命力,这种创新使杂技艺术更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梁弘钧表示,不仅要用杂技剧讲好故事,还要讲好一个生动的故事。
作者: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