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八年前东乌最惨烈战役,重炮对轰巷战厮杀,双方死战两百余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已经三周的时间,参与这场战争的主角除了俄军外,还有另一支经历8年战火熏陶的顿涅茨克人民军(DNR),这支军队虽然在装备和兵员数量上不占优势,却屡立战功。在顿巴斯的沃尔诺瓦哈、北顿涅茨克等地都取得了可观的战果,尤其是马里乌波尔东线,DNR凭借丰富的巷战经验一路凿穿极右翼武装固若金汤的防线,为西线俄军的协同并进争取到了宝贵时间。绝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顿涅茨克人民军的名号,甚至认为他们只是俄国人组成的志愿军,但DNR兵员组成最多的还是顿巴斯地区的当地老百姓,他们中有的人八年前连枪都没摸过就立马投入到了战场,而将他们从一名新兵蛋子磨练成战场老兵的正是有着“顿巴斯绞肉机”之称的顿涅茨克机场战役。

▲顿涅茨克人民军

2014年5月11日,东乌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州分别举行独立公投,宣布建立主权国家,乌克兰当局拒绝承认公投结果,并在此后与当地民兵武装发生激烈交火,而这期间的顿涅茨克机场争夺战以其惨烈、残酷、凶猛之最足以载入人类战争史册。DNR和乌克兰政府军围绕机场及周边区域的控制权展开了持续两百多天的争夺,双方从远距离的重炮对轰打到仅有一墙之隔的近距离巷战厮杀,期间运用到了大量的战术手段和武器装备,绝对值得军事大国们研究和推演,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复盘这场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惨烈战役。

▲ 顿涅茨克机场地图

顿涅茨克机场的战略价值:

顿涅茨克国际机场(Donetsk International Airport) 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地处顿涅茨克西北方向,距离市中心只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该机场从40年代至80年代经历军用机场到货运机场的变更,直到90年代初才正式转型为民用机场,并开设国际航线。2007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欧洲足球锦标赛,顿涅茨克国际机场开始展开为期5年的翻修工程,包括建设一条长度约4公里,面积约25.9万平方米的跑道以及新的航站楼、航空交通管制塔等等。

▲ 顿涅茨克机场新航站楼原貌

机场新建跑道质量极佳,能承受诸如大型运输机等一切机型的降落。为了避免机场成为乌克兰政府军的前沿补给基地,顿涅茨克民间武装首当其冲便是向机场的控制权发起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机场周边开阔的地形,乌军炮兵在战役初期常以此为据点向民间武装“倾泄”炮弹,给后者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到了战役后期,饱受战火摧残的机场虽已满目疮痍,失去原有的战略价值,但双方仍然没有放弃对这里的争夺,足见其象征性意义。

▲ 2014年5月26日早晨,民兵控制下的顿涅茨克国际机场

战斗序幕,第一次顿涅茨克机场战役:

2014年5月26日,在控制顿涅茨克政府大楼等多座标志性建筑后,民兵武装(DNR)中由亚历山大·霍达科夫领导的“东方营”部队于早间进入顿涅茨克国际机场,他们要求驻扎在机场内的乌军守备部队撤离,同时封锁了周边地区通往机场的道路。进入傍晚,防线外围的乌克兰国民警卫军在向民兵武装多次劝降未果后,直接出动多架米-24武装直升机对盘踞在机场的民兵发动空袭,在旧航站楼附近的乌军第25独立伞兵旅也响应号召,发动地面攻势。战斗持续到次日清晨,由于民兵武装防空火力只有简单的ZU-23-2双管高炮,面对巨大的伤亡(约50余人阵亡)不得不从机场撤出。乌军则以数人受伤的轻微代价恢复对机场的控制,至此,第一次顿涅茨克机场战役以乌军压倒性胜利而告终。

▲ 2014年5月26日傍晚,乌克兰政府军米-24武装直升机对机场展开空袭

接下来的数月里,除了机场外围的零星枪战及双方的火炮对轰外并无大规模的战事发生。时间推进到2014年9月5日,乌克兰当局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正式和顿涅茨克及卢甘斯克政府签署停火协议(又称《明斯克协议》)。本以为和平的曙光即将到来,谁知道乌克兰当局却借此拖延时间,招兵买马,暗中筹备新一轮的进攻。乌军不仅将新组建的右翼武装第3独立特务团调遣到机场驻防,还时不时动用炮火越界轰击附近的居民区,根本不将停火协议放在眼里。对民兵武装而言,顿涅茨克机场的存在就像悬在脖子上的一把刀,如果不彻底根除的话只会后患无穷。

▲ 朝机场方向增援的顿涅茨克民兵武装

第二次战役,真正的战场绞肉机

2014年9月9日,忍无可忍下,顿涅茨克民兵武装第1炮兵营率先动用缴获而来的BM-21“冰雹”122毫米火箭炮齐射机场的乌军阵地。在经过多轮的火力压制后,9月15日,从南部战线抽调而来的民兵武装,包括“东方营”、“卡尔米乌斯营”等约200余名战斗人员在T-72坦克的领头下向机场发起冲锋,双方在外围据点打响遭遇战。不过民兵武装的推进并不顺利,毕竟机场的守军是重装备齐全的乌克兰陆军第93机械化步兵旅。胶着的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19日才得以平息,乌军成功抵御了民兵七十多个小时持续不断的进攻,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9月下旬,乌军开始往机场方向增援,增援的部队有空军第95空中突击旅,陆军第79机械化步兵旅,还有隶属国民警卫军的右翼武装“第聂伯营”。

▲ 机场内的乌克兰守军

乌军在机场的防守相当不利,机场建筑群主要集中于南侧,因此暴露在北侧的跑道则成了民兵武装监视、掌握乌军信息的绝佳方位。在经过一番调整后,9月28日,民兵武装集结重兵从北侧方向进发,双方坦克、装甲车在开阔地带展开一波又一波较量,仅当日就有多辆T-72/T-64BV坦克和BMP-1/2步兵战车被击毁,硝烟褪去,乌军再度“掐灭”了民兵武装的炮火。连日来的行动受阻,让民兵武装开始感受到乌克兰守军意志力之顽强,就像民兵指挥官所说的那样,“他们不是人类,而是‘机械钢骨’。”要想跟这帮死硬分子死磕到底只有从战术上做出改变。

▲ 机场内的乌克兰守军

进入10月,民兵武装开始从机场附近两个村庄皮什基(Piski)和阿夫迪夫卡(Awdijiwka)下手,这两处是守军的重要补给点,如果能切断的话势必对战局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进攻机场的民兵开始利用起无人机的优势,在无人机的实时侦察下分散成几股作战单元潜入机场。10月3日,民兵武装在烟雾弹的掩护下第一次攻入机场,并顺势占领旧航站楼。10月5日,乌守军向旧航站楼发动突袭,双方在建筑物内相互交火,现场一片狼藉。10月中旬,民兵武装加强了攻势,除了日常的炮火轰炸外,还将到推土机等工程车辆投入到新旧航站楼的争夺战中。彼时,乌克兰的守军也日益减少,有些留守部队虽然在新闻报道中以旅冠名,但实际只有一个营的兵力,有些甚至是西乌远道而来的志愿兵,刚训练没几天就投入到了战场中。

▲ 遭到严重损毁的机场新航站楼

时间来到11月初,新航站楼除了前三层还在苦苦支撑外,剩余楼层在轰炸中全塌成了钢筋堆,乌守军只能以坚固的混凝土墙板作为掩体,不过好在机场最高点,即管制塔仍在自家的把控中,不至于陷入过于被动的状况。另一方面,民兵武装渗透到了机场下方庞大的而复杂的地下通道,与乌守军在幽闭的环境中打起了埋伏与反埋伏的“地道战”。机场跑道早已丧失起降功能,地面坑坑洼洼,横七竖八的停放着被摧毁的飞机残骸。11月17日,民兵武装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完成对乌守军的夹击之势,乌军逐渐出现物资补给及部队换防困难等迹象,而民兵的炮击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根据统计,自开战以来双方累计超过300余名武装人员战死在机场及附近区域,这种伤亡率放在现代战场来看,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顿巴斯绞肉机”。

▲ “顿巴斯绞肉机”

战斗尾声,顿涅茨克人民军取得最后胜利:

随着管制塔在炮火中轰然倒塌,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民兵武装倾斜。12月1日,乌守军阵地开始从旧航站楼向新航站楼转移,在欧安组织乌克兰特别观察团的斡旋下,双方第二度达成停火协议,民兵武装也得以获得一丝喘气的机会,开始着手准备火力更猛的最终攻势。12月29日,战斗在乌守军最后的“生命补给线”皮什基打响,以“斯巴达营”为首的民兵武装力量在2S1/D-30大口径榴弹炮、BM-21火箭炮的炮火压制下从三个方位对皮什基发起总攻,战斗打到新一年来临之际才决出胜负,民兵武装彻底切断了这条补给线,机场守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地步。

▲ 机场跑道上一辆被摧毁的BMP-2K步兵战车

1月12日,意识到大势已去的乌克兰守军向民兵武装控制下的旧航站楼发动最后反扑,试图杀出一条血路,最终被击退。与此同时,顿涅茨克民兵领导人扎哈尔琴科向机场守军发出最后通牒,他拒绝守军伤员的引渡,也拒绝守军的轮换,如果他们不在当地时间17点前撤离机场,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月14日,新航站楼的废墟上升起顿涅茨克的旗帜,双方仅隔着几道钢筋混凝土墙壁近距离展开攻坚战,这是乌守军在整个顿涅茨克市的最后一块地盘。1月19日,新航站楼的作战来到了白热化,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民兵武装炸毁了一楼大厅的天花板导致不少固守在这里的乌军士兵被压死压伤。1月21日,乌守军最后一次尝试从机场突围再度以失败告终。乌东民兵开始展开最后的清剿行动。下午两点左右,来自第3独立特务团、第25空突旅及第95空突旅剩余20名不愿投降的守军集结在一起高唱乌克兰国歌,从容赴死。撇开其他不谈,双方在这场战役中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一个死守不降,一个死战不退。至此,持续了140余天的第二次顿涅茨克机场战役以顿涅茨克人民军的胜利而告终。

▲ 濒临倒塌边缘的顿涅茨克国际机场管制塔

后续:

根据战后的相关统计,在这场战役中乌军累计有200余人阵亡,500余人受伤。顿涅茨克民兵武装则有400余人阵亡,1000余人受伤,但事实上伤亡远比这一数字要高得多。尽管顿涅茨克机场已经被收复,但围绕机场的战事一度没有停息的迹象,2015年2月到4月,乌克兰政府军多次向机场发起的反击行动皆被一一击溃。10月,在国际组织的参与下,顿涅茨克机场地区的尸骨收集工作正式展开,重点对一些此前没有关注的建筑物角落进行清理,对零散的骨骸遗物进行采集,最终清点出来的结果远远大于乌克兰统计出的数据。2017年乌克兰导演导演阿赫乔姆·塞塔布莱耶夫以乌克兰政府军的角度将这场战役拍摄成电影《钢骨》(Cyborgs)。如今顿涅茨克机场及附近区域仍保持着7年前战斗过的痕迹,倒塌的建筑物,黑色烧焦的瓦砾,弯向一边的钢筋结构......唯一发生改变的是曾经被炸翻的沙土恢复了绿色的生机。

▲ 战火后的顿涅茨克国际机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