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耶鲁亲历关税大战中的美国

中美关税大战的风还是吹到了我的朋友圈。

最近,国内的亲朋好友对我关怀备至,隔三岔五冒出个人发信息问我:

你在美国还能吃上鸡蛋吗?

物价是不是很贵?

被问多了,我真有种自己快要破产的慌乱感。

于是,我赶紧去了趟位于耶鲁纽黑文附近的Costco,看看是不是真需要囤点啥。万一关税大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久打下去,家里也好少破点财、多挺一段日子。

一、鸡蛋风云+囤货清单

第一次被人问时,我还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吃不上鸡蛋了?没有啊,我爸妈每天早餐必吃两个白水煮蛋,不是还管够么?后来,翻看了近期的社交媒体,才发现,原来美国发生了“蛋慌”。

因为蛋慌,还引发了“鸡蛋风云”:

特朗普政府因为本土缺蛋,向全球求援。先是向欧洲各国“求蛋”,丹麦、荷兰、瑞典、挪威等国都收到了美国的求助信。

可欧洲各国不搭理对方。

丹麦鸡蛋协会表示会调查,但欧洲自己也缺蛋;

瑞典鸡蛋生产商直接拒绝,说运输太复杂;

挪威更是直接说“一个鸡蛋都不多卖”,因为自己都缺;

法国也表示爱莫能助,禽流感让本国鸡蛋也紧张。

这下美国政府是“求蛋无门”了。

以及“鸡蛋文学”:美墨边境上演了毒贩转行当“蛋枭”、用无人机运送鸡蛋、黑市鸡蛋价格已高于市场两倍假价钱的故事。

美国不仅“蛋慌”,物资还短缺。超市里,民众开启了囤货模式。

超市里的老外们就像东西不要钱一样,啥东西都往购物车里塞。

网友们还积极贡献了自己的囤货清单:

关税、鸡蛋、囤货,这些因素表面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在当前背景下,确实可能产生关联。大概的逻辑联系是这样的:

美国农业依赖大量饲料,而鸡蛋的供应链也不例外。

鸡的主要饲料成分是玉米和大豆,而这些作物的价格往往会受到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如果贸易战让美国对出口国失去市场,玉米、大豆价格可能会崩盘,影响农场种植意愿和规模,最终影响鸡饲料的供应与价格。

其他进口物品也是一样,因为关税影响势必涨价,即使是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也未见得就能安然避开关税影响。所以,才会出现美国某富豪建议大家从汽车、家电到牙膏、肥皂,不妨应囤尽囤的新闻。

作为身居美国东部某蓝州的华人家庭,我家是上有两老、下有两小、中间横着一对中年夫妻的六口之家模式。每两周会去Costco和中国超市采买一次,一次买够六口人两周的食物。

两周前,特朗普开启了关税大战,那时我家刚采买完,家里物资丰富,对物价、蛋慌、囤货没有概念。这期间,关税大战起起伏伏、跌跌撞撞、甚至成为了朝令夕改的“笑话”,但对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影响究竟几何我也不了解。

于是,本周一,过完周日的复活节假期,Costco开门营业。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启了新一轮的采买,祈祷此行不要让我的钱包比我的脸还干净。

二、蛋慌+囤货,认真的?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花了不到420美刀——这些是一家六口接近两周的伙食费。

采买物品包括三包牛肉馅、三包鸡肉、5斤虾、两盒蛋(共计48颗)、七盒奶、各种蔬菜、水果、纯净水、雪糕等小零食若干。大概这么一车东西。

有涨价的东西么?在我们采买的物品里,确实有一项——苹果。Honey Crispy的苹果比两周前贵了1美刀。除此之外,我们常买的食品里没有涨价的。反而,草莓和葡萄还便宜了一些。

传说中的“蛋慌”呢,也没有。虽然还是限购三盒,但备货充足(不过我们常买的有机鸡蛋卖光了,考虑到我们是Costco关门前一小时去采买的,我觉得常用物品卖光也合理)。而且价钱也比两周前便宜了一点,白皮蛋一颗0.16美刀。

至于其他蔬菜、水果、牛奶等物品,也是备货充足、价钱同之前持平。

有抢购和囤货么?如果从这张收银台的照片看,是不是有点囤货的味道?

但Costco就是仓储式大宗购物,主打物品量大、薄利多销。购物车很容易被塞满,看上去像是抢购囤货。但实际上,当时超市的人流入口处是“人丁稀薄”:

甚至说是冷清也不为过。

当然,刚开门的Costco客流肯定比接近闭店要大很多,但从现场的物资数量来看,可以推断出白天发生抢购囤货的概率很小。

可以这么下结论:至少我所在的州,当前的关税贸易战对目前民生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远不像部分媒体描写的那般水深火热。不过,虽然生活上不到水深火热的地步,但确实不像之前那么太平了。

三、游行、裁员不断,出门要揣“身份证”

先是4月5日,美国迎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Hands Off”的全国性大游行。这不是普通的喊口号、举牌子的街头活动,而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全民大起义”。

这场大戏由150多个团体联合策划,横扫全美50个州、1400多个地点,组织方估算当天上街的人数多达300万到500万。

“Hands Off”直译就是把手拿开,实际上这也是抗议者的诉求——别碰我们的民主、社会保障、医保、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

“Hands Off”抗议者关注的焦点包括:移民和边境政策、联邦职位削减、社会和经济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科研资金和消费者保护被削减,医疗保健、数据隐私和就业安全也面临威胁)、民主规范(批评政府治理方式以及马斯克这个私人富豪对行政政策的干预)、以及社会正义(跨性别权利、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抗议者认为当前的美国不是在“治理”,而是在被一群富豪“遥控”,大家反对特朗普及其富豪盟友(尤其是马斯克)的权力扩张。

我所居住的城市当天的Hands off活动

然后,关税贸易战也实打实影响到了很多行业,导致不少企业裁员、断臂求生。

比如,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后,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旗下有公羊、道奇和吉普等三个知名品牌)就受到了直接冲击。为应对激增的成本压力,Stellantis不得不宣布裁员900人。

沃尔沃集团几天前也宣布,将在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的三家工厂裁员550至800人,以应对贸易关税导致需求下降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由于钢铁和汽车进口关税的影响,成立于1847年的美国矿业公司Cleveland-Cliffs Inc宣布裁员1200名员工。

就连本土的造纸厂也受关税影响,增加运营成本而无力继续营业,宣布关店。800名员工即将失业。

裁员这件事,从疫情后的科技公司、到如今的联邦公务员、教育界、学术界、以及传统汽车和制造业,真是“苍天放过了谁”?

而对于非本国公民的外来人士来说,大家因为特朗普上任后对移民的强硬态度,也是绷紧了神经过日子,现在连上街都要揣着能证明合法身份的“身份证”。怎么回事呢?

前段时间,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项新规,要求所有在美移民,无论是持有合法签证还是绿卡者,须在任何时间随身携带能够证明其合法身份的相关文件。

新规规定:若有移民未能遵守相关要求,最高可被判处6个月监禁。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还可能面临被遣返出境的严重后果。

该规定已于4月11日起正式实施。

为什么突然“严打”起来了?

美国政界有个关键词,第一个100天。这是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任职时提出的概念,任何一届政府上台,第一个100天都是给整个任期定调的冲刺阶段,像是一个中期考核,媒体、民众、对立党会给在任的领导班子KPI打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任期。

特朗普在此时颁布这条新规,还是与此前一系列“强化边境管控”、“优先遣返违法移民”的政策相辅相成,都属于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秉持的“零容忍”思路。通过把“随身携带证件”固化为日常义务,可以把移民执法从边境线内延展到城市街头。

他在移民议题上亮出更硬的态度,就是在向对移民管控强硬派的选民传递自己的决心:政府在兑现“严格执法、保护美国公民利益”的承诺。说到底,还是为保住自己支持率的政治手段。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人,现下的美国给我一种很撕裂、动荡的感觉。每天打开新闻,我似乎看不到真正为民服务的官员——只有争夺舆论风口的政客、互相指责的党派,以及在街头游行中高声呐喊的各色群体。

你会开始怀疑:这个国家的核心,是不是已经被无休止的混战和标签化议题吞噬,只剩下利益博弈和权力游戏?

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家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一切能尽早如常。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