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木都克边防连官兵:耳边风声呼啸,内心独守宁静

军旅青春是绿色丛林,是戈壁荒原,是阳光炙热下的奔跑,是寒风骤雨中的伫立。

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青春故事,它并不怎么出众,却能触动人心。他们在坚定中成长,在成长中坚守,在鲜为人知的战位,把自己站成了一道风景。

什么让你振奋,什么让你沉默,什么让你温暖……触碰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世界,你的心里就会有了答案。

“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发;你欢笑,我陪你山呼海啸。”初雪将至,库鲁木都克群山寂寂、山河静美。边防军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祖国山河会铭记他们的跋涉与汗水。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愿我们路过他们的世界,收获成长。

——编 者

“路过”成长:攀一座山追一次梦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周 超 杨从榕

克依斯尔和战友巡逻抵达点位,这是他们向着岩壁敬礼。

伫立边防线上,耳边风声呼啸,内心独守宁静

起初,库鲁木都克边防连维吾尔族战士克依斯尔怎么也想不明白,如此陡峭艰险的勇士峰,为啥每次任务大家都抢着参加。

从小生活在南疆,克依斯尔爬过不少山。他的家乡在喀什地区疏勒县,那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镇。

小时候,克依斯尔的姐姐和哥哥经常带上他这个“小不点”爬山。在这个不富裕的家庭,兄妹三人最开心的事就是叫着镇上的小伙伴到附近山上玩耍。

年轻的心爱冒险,这是孩子的天性。

长大了,他们开始比赛谁能最先爬到山顶。爬山的路都是山上的便道,爬上去并不容易。有座海拔2200多米的山,克依斯尔15岁时,一口气爬到山顶需要3个小时。

山顶一片开阔,克依斯尔和哥哥望着山下,风吹干了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他没觉得冷,反而感到一种畅快。直到后来他走进边防连,爬上一座又一座更高的山,他才明白那种“畅快”,其实是一种战胜自己后的快感。

“你站得低,山就会困锁你;你站得高,山就是你审视的对象。你的‘对手’并不可怕,它往往会激发你的潜能。”此刻,跟随排长周荡攀登勇士峰,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这次机会。这位连队“土生土长”的排长一路鼓励身边第一次攀登勇士峰的战友们。

黑色的皮质作战靴,用力蹬踏风化的碎石;头顶的烈日,毫不留情地炙烤着裸露的皮肤……

走到一个风口,克依斯尔体能即将耗尽。“你站得低,山就会困锁你……”此时,周荡的话如一剂强心针让他重拾勇气。

这是一段陡峭的斜坡,克依斯尔拖着沉重的身子,费力地跟随队伍向上攀爬。身边的班长、中士朱成才提醒他:“把步子放大,尽量保持频率。”

尽管爬过不少山,但此刻的克依斯尔才真正体会到,在缺氧状态下,征服陡峭的雪山是多么艰难——每攀登一步都在消耗能量,他仿佛都能听到双腿关节发出的“咔咔”声;肺部像拉着风箱,胸口持续的压迫感伴随着阵阵灼痛。

对新兵来说,这是必须挺过的“关卡”。但在老兵朱成才眼里,这是必经的历练,“多走几次路,意志就会磨砺得像山石一般。”

海拔4000米的勇士峰,在绵延的帕米尔高原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峰。但对于库鲁木都克边防连来说,该峰却因地理位置特殊,需要定期巡守。

“雪山对面就是接壤邻国,我们用望远镜可以观察边情。”周荡一边走,一边向克依斯尔介绍。

透过望远镜,边防军人的目光注视的并非只有风景。站在边防线上眺望远方,克依斯尔仿佛突然间懂得了,班长们经常给他讲的那句话:“不亏待每一份热情,军人要有军人的热血。”

同样热血难凉的,还有在连队“土生土长”的周荡。

从这条边防线延伸向北,就是库木塔干沙漠。周荡的家,就在沙漠的边缘。“伫立边防线上,任凭耳边风声呼啸,内心独守宁静。”无数次,周荡都会在巡逻点位想起远方的家人。

当想起自己守护的边防线,与生活在吐鲁番的家人紧紧牵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会点燃希望,边关的寂寞清苦就会在瞬间烟消云散。

“守边防线就是守家园,守家园就是守家人。”周荡转身,对身边的克依斯尔说。这句话,克依斯尔记下了。

而这,不就是攀登的意义吗?

周荡为界碑描红。

他的身后,是更多坚定的脚步

库鲁木都克边防连坐落在峡谷深处,每天日照时间只有数小时。

新兵下连,克依斯尔这个习惯了南疆“暖阳”的小伙子,来到“数着时针找阳光”的连队。经过长途颠簸,抵达连队是下午4点,夕阳已照在营房对面的山腰上。

那是元旦前的一天,凛冬将至。风吹在脸上生疼,克依斯尔的落寞也写在脸上。

这些都被周荡看在眼里。这是个带兵经验丰富的“老边防”,脸上的皱纹尽显沧桑,眼神中却有种“历尽千帆仍少年”的坦诚。走上前,他俯身帮克依斯尔拎行李,悄然说道:“我们这里不比家里,别想家!”

刚到部队,谁都会想家。周荡沉默少言,但他的细心和热心肠在连队也是出了名的。这些年哪个想家的战士心里想不开、有了疙瘩,他都想办法开导。

但其实,周荡自己也有“想不开”的时候。

入伍8年,他两次考学失利,曾一度陷入情绪低谷。有大半年,他消沉迷茫,甚至把战友的安慰“臆断”为不友善的“嘲讽”。不出任务、没有训练时,他把自己“憋”在宿舍,关上心门不愿与战友交流。

那一次执行任务,是老兵王亚平最后一次离队前上山巡逻。前往点位的路石和标记,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一起巡逻的战友在某个点位说过什么样的话、经历过什么样的险情,他和周荡边走边回忆。

“人生路就像脚下的路,路过高低不平,路过坎坷颠簸,谁没有摔过跤呢?”走完这段巡逻路,王亚平故意落在了周荡的后面,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接着说道:“能够‘踏平坎坷’,靠的是坚毅勇敢的心……”

所有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王亚平就这样走了,走时周荡去送他。看送老兵的汽车顺着山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路的尽头,他的眼泪顺着脸颊一直流下来。

接下来两年,周荡两次荣立三等功,被顺利保送去读军校。

毕业时他选择了再次回到库鲁木都克。如今的他,已成长为一名边防线上的新排长。

每次走向勇士峰,他的脚步都是如此坚定。在他身后,是更多坚定的脚步。

穆鑫和战友栽种树苗。

看到界碑的那一刻,泪水突然模糊了双眼

穆鑫的家人一心一意让他去当兵。父母告诉他,去吧孩子,去成就一番事业。

当兵前,穆鑫迷上了网游。学过一段时间机械操作技术的他,那时在一家私企打工。闲暇时间,他基本都泡在网吧。

体检、政审,走向绿色军营,他如愿穿上军装。来到库鲁木都克边防连后,一到闲暇时间,从连部领回手机,他便“技痒”难耐,钻进学习室酣畅地打游戏。

学习室外,中士陈义龙一直盯着穆鑫,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入伍前,家庭条件优越的陈义龙也沉迷游戏。大三那年,他因为受一部军旅电视剧感染报名参军。三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库鲁木都克边防连。

寂静的高原、艰苦的生活,每天除了巡逻执勤,能够摸到手机的时候他打游戏,摸不到手机的时候他想打游戏。见此景,他当时的班长每天带他冲山头、练体能,每次巡逻都带上他历练,才让他渐渐远离了虚拟世界,戒掉了游戏瘾。

也许是巧合,新兵下连,穆鑫被分在了陈义龙的班里。

高原的烈日炙烤着山崖,前往19号界碑执行任务的巡逻分队,需要攀登一段2公里的断崖。这对每一个人都是考验。当大家疲惫地走完这段路,看到界碑的那一刻,穆鑫突然感到眼前模糊一片,泪水不知何时溢出了眼角……

站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五星红旗在官兵手中飘展,界碑矗立在高山上。擦拭界碑、给界碑描红,陈义龙带着穆鑫完成整个勘界任务。

看到穆鑫对着界碑深情宣誓的样子,让陈义龙的眼前浮现自己当年的青葱岁月。

“成长需要扛起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成熟则需要扛起更多责任和义务。”不久,连队改造营门前108米路面,大家白天晚上连轴转,经常连午餐都在工地上吃。

半个月后,当笔直平整的水泥路面竣工,穆鑫已被晒得黝黑,他打电话给已经退伍的老班长陈义龙说:“游戏怎么打,我都忘了。”

一年后的这一天,再次到19号界碑巡逻,穆鑫已经成长为连队的班长,他的身后是一群更新的面孔。

站在队伍前面,擦拭界碑、界碑描红……每一个动作穆鑫都做得神圣而庄严,就像他的班长陈义龙当年的样子。

马源浚和军马在一起。

梦想如夏花般绚烂

如果不是穿上军装,上士马源浚不会那么透彻地领悟到“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句话的含义。

马源浚的家在宁夏,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是父母眼中的宝。

那年3月,下连来到库鲁木都克,在班长杨金星带领下,他第一批参加某点位巡逻任务。翻过崇山峻岭、踏过雪野沟壑,巡逻分队在53号墓前停了下来。擦拭墓碑、齐敬军礼……再出发时,班长给马源浚讲起军马“53号”的故事。

那是2004年8月的一次巡逻途中,“53号”驮着时任连长刘春晓,行至险峻山腰,突然前蹄被石头绊住,它使劲挣扎,眼看着就要滑向峡谷。

危急时刻,“53号”前蹄竖起、弓身一弹,将背上的连长甩在地上,而自己却坠入深谷。

在边防军人眼中,军马向来都是训练有素、有情有义的“战友”。

老边防常说,军马倒下时,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成为战友前进的路标。回望墓碑,恍惚间,马源浚眼前仿佛出现“53号”倒下的瞬间。

在边防一线,这样的牺牲不胜枚举,但多数情况下,坚守的日子是靠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奉献积累着。“库鲁木都克”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乱石滩”,驻守在这里的军人每天面对的环境远比想象中要恶劣。

乱石林立、土地盐碱化严重、一年四季不见绿色……

那次巡逻归来,马源浚一直想为连队做点啥。当种树的想法冒出来时,马上遭到战友们的反对。有人说:“在这里想要种活树,那就是一个梦。”

励志的青春,就要追一次梦。马源浚挨个去“动员”,一个星期后,战友们还真的被他说动了。

大家一起从河滩取土、在后山开辟土地,施有机肥、输营养液、加固定桩……上百的树苗被栽种在后山上。那是一个春天,经过一个夏天的呵护,又一年的春天到了,几棵存活下的树苗吐出嫩绿的芽。

到了夏天,军嫂来队探亲,他就鼓励战友带着家人到后山看看战友们播下的绿。在他心中,梦想的“种子”无论在多么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根发芽。

梦想如夏花绚烂。在连队,这样的追梦人不少。

炊事班班长杨继雄的战位在三尺灶台,他的“武器”是锅碗瓢盆,任务是做出美味菜肴,这些他都干得明明白白:“高原艰苦,我的任务就是要让官兵感受到家的温暖。”

马上就是列兵王启明的生日,他的班长悄悄找到杨继雄,“别忘了给这个娃娃准备一个小蛋糕。”

第二天,一个小型生日会在餐厅举行。伴着摇曳的烛光,战友们的声声祝福,让19岁的王启明双眼闪着泪光。在操作间忙碌的杨继雄掀起帘子,看着餐厅的热闹场景,他感到一种别样的满足。

又过了一天,王启明等几名新战友一起来炊事班向连队最老的班长杨继雄道谢。连队最老的兵和最小的兵,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那天漫天风雪中,再次巡逻至“53号”墓碑前,杨继雄和战友一起庄严敬礼,迎着风雪,他们向下一个点位走去。

下一个点位,途中依旧风雪不止。梦想在前,他们的步履依旧那样坚定,那样匆匆……

杨继雄在连队温棚育种。

(杨从榕 摄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