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升空,遥远的广寒月宫第一次有了炎黄子孙的气息。13年后的今天,“嫦娥五号”乘坐“胖五”奔向月球,再一次带去了中华儿女美好的寄托和思念。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探亲”,她还肩负着别样的使命——“带上月宫礼物回乡”。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成功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计划。每一步壮举的完成,背后都离不开一支为了“嫦娥回乡”而默默奉献、集智攻关的团队,他们就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探月者团队”。
工作不分昼夜 和型号任务抢时间保节点
7103厂“探月者团队”,最早是一个由几名工艺人员组成的微信群名称,逐渐车间主任、设计员、操作者、检验员等纷纷加入,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团队,主要负责“嫦娥系列”7500N发动机和3000N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
本次“嫦娥五号”飞抵月球,就使用了一台7500N发动机和两台3000N发动机。7500N发动机与3000N发动机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通过调节流量实现推力的五种工况变化。3000N虽然是定推力发动机,但是在研制生产过程中,团队也经历了喷管难、涂层难、中心杆液流试验难的阵痛阶段。
“任务必须完成,这没得商量,还得干得好!”阀门车间指导员周子敬激动地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成功,谁有困难我来解决!”激昂的动员会后,大家立即撒开大网,在各岗位上奔忙着。时常在深夜两点,依然能看到“探月者们”穿梭在厂区的身影;微信群不分昼夜地响起提醒消息:“@工艺蔡刚,涂层的事解决了没?赶紧回电话!”“@工艺仵亮,@工艺郭研,调节锥机加时出现形位超差,快来!”“@装配张伟松,@装配宋平刚,3点了,清洗烘干到哪一步了?做好多媒体记录早上8点交活啊……”
为了抢时间保节点,攻关团队的成员们几乎每天都在不规律的作息中工作生活,加班饭早已没了热气,杯子里的水一口未动,白天忙完了常规型号任务,晚上经常在最后一批加班职工离厂后,又奔赴各自岗位,开始第二轮战役。
微米级的加工要求 航天工匠化难为易
在7500N变推力发动机研制生产中,流量调节器是最重要的控制组件,发动机的变推力功能就靠它来实现。为了适应月球上一百多度的温差,该发动机上的零部件从设计环节就被定下了近乎苛刻的加工数据要求。
与其它型号发动机组件不同,7500N发动机上的流量调节器上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都是微米级,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80,仅一根流量调节锥上就有8处公差为微米级的加工难点,这在一般机加行业都认为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然而,航天工匠们却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完美完成。
在钛合金上做文章,必须首先适应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材料就有0.8微米的变化;还要防止纤细的调节锥在加工过程中有可能变弯曲及装夹过程中产生误差的情况发生,作为机加领域“大神”级别的航天特级技师,张勇峰带领团队几名机加工人快速吃透图纸,将所有数据要求烂熟于心。
别人休息时,恰好是机加工抢节点的时候,因为只有在此时,空气流动最少,最能确保产品的加工精度。通过不断试验加工打磨后,机加团队成功将公差控制在1微米内。同时,张勇峰还集合团队力量制作了调节锥巢,一举解决了调节锥存放弯曲变形问题。
机加团队日复一日精确到微米级的努力,为7500N发动机流量调节器研制成功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快速、高效的团队合作,也为后续装配和试验阶段抢出了大量时间。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