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剑华丽的大护手,为何从未在古代中国出现?这真不是技术的锅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人渣啸西风

字数:2931,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欧洲的剑大多都是有着很华丽且保护完备的护手,而中国传统刀剑则没有出现过像欧洲剑一样的大护手,甚至早期很多刀剑护手小到仅仅只能阻止捅刺的时候手不至于滑到刃部,而没有在格斗中保护手部的功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中国与欧洲的刀剑护手问题。

中国人对于欧洲剑的印象最早大多都是有着大护手的细刺剑,比如电影《佐罗》中的大护手刺剑。再比如现代击剑运动的花剑、重剑、佩剑。也都是大碗护手。这都给很多人留下了欧洲剑护手很大,基本都是刺剑,劈砍能力弱鸡的印象。不过这种细刺剑种类也很多,但基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而且欧洲当时也一样有劈砍能力较强的剑,比如苏格兰笼手剑。

▲苏格兰笼手剑

同样是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苏格兰人在本民族的阔剑和斩剑的基础上,结合了欧洲流行的迅捷剑等大护手刺剑的护手思路,发展出了用整体的金属丝编制的笼手(basket hilt)包住整个护手,并在内里衬上鲜红的苏格兰粗呢子的苏格兰笼手剑。这种剑当时的军队有装备,但是更多的还是用于民间决斗防身使用。但是这类大护手的欧洲剑基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出现的。

欧洲早期用的剑护手也很小,比如古罗马骑兵所使用的长剑,护手就基本没有在格斗中保护手不被攻击到的功能。这种罗马骑兵剑一般历史学界认为是受到凯尔特长剑的影响演化而来的。其比步兵用的短剑更长,但是护手上并无区别。这种剑的形制的延续到了维京时期的剑。

著名的维京人所使用的剑一样大多都是小护手,主要形制还是延续和继承了罗马剑的设计思路,护手都很小,剑刃较宽,有着较大的配重。一直到诺曼时期,诺曼剑在维京剑的基础上更长,同时护手也加长,终于有实际的格挡功能。然后才进一步演化出中世纪骑士们常用的十字剑格的武装剑。之后双手剑和手半剑开始流行,然后才出现了大护手的细刺剑。

中国早期的青铜剑也是护手很小,没有什么格挡作用,仅仅是防止手滑到剑刃受伤。到了汉代,汉代铁剑也依然延续了青铜剑的小护手,仅仅是因为钢铁的韧性更好,剑从厚重的八面结构的截面变为现在常见的四面结构的截面,同时剑刃变得更长,但是从外形来说,改变并不大。而汉代的环首刀还出现了大量的干脆没有护手的低配版本,环首刀的形制更是延续了近千年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一直到唐代出土的唐代刀和汉代环首刀形制也极为相似,都使用的是没有什么格挡能力的小护手。

▲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棺室壁画

一直到宋代,才出现了现在最为常见有格挡功能的圆盘护手。而在明代也出现了万字护手,这种护手甚至在抗战大刀中也在使用。

▲万字护手的抗战大刀

到了清代,中国南方更是出现了类似欧洲军刀的D型护手的民造刀,把原有的万字护手加长与刀柄连为一体。这种刀在中国南方广为流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咏春蝴蝶双刀。

▲清代咏春蝴蝶双刀

如果有打过兵器格斗的人都会发现护手越大越占便宜,因为在兵器格斗比赛中,攻击对方持械手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技巧。于是很多人,尤其是新人开始非常推崇大护手的刀剑,直接导致兵器格斗圈子内出现了印度拳剑天下无敌的梗。

▲印度拳剑

印度拳剑因为手腕无法活动,实际上使用起来非常不灵活,使用起来非常僵硬,很容易被对手抓住防御破绽击败,所以印度拳剑天下无敌的梗是在嘲讽那些认为大护手能防住打手就能获得胜利的菜鸡玩家。但纵观东西方,看起来确实是护手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完备。所以就出现了一种荒谬的论调,认为早期护手不完备是因为冶金能力不行,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护手才变的越来越完备。

▲西班牙1907式骑兵剑

这显然是典型的键论,比如宋代才出现的圆盘护手,从冶金难度上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的制作难度,同样万字护手也不过是铁条敲弯就可以制作出来。欧洲的一字格护手也没有任何的制作难度,即便是较为完备的碗型护手,也并没有比头盔更难制作,能做出头盔来,做个碗型护手也完全不是问题,而早在刚进入铁器时代的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头盔制作难度就已经超过普通的碗型护手了。

俄罗斯哥萨克骑兵所使用的恰西克马刀更是19世纪下半叶才正式定型使用的,这总不能有冶金制造能力不足的问题了吧?但是哥萨克骑兵的恰西克马刀依然没有护手。这和中国两千年前汉代环首刀的无护手思路其实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骑兵互砍来说护手可以说是用不到的,两马互相冲锋的情况下,真的根本打不到手部这么小的目标。而很多欧洲骑兵刀都带有大护手,只是出于在不骑马的时候作为防身决斗的武器使用的考虑。毕竟这种大护手骑兵刀出现,已经是火枪全面列装军队以后的事情了,真正冷兵器时代骑兵对冲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大护手的刀剑。这也足以证明对骑兵作战来说其实护手根本不重要。

而冷兵器时代的步兵一般都配盾,持械手藏在盾牌后面是根本打不到持械手的,这就导致了护手对于步兵来说用处也不是很大。所以早期东西方的刀剑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基本都没有什么护手。但是到了宋代,重步兵的盛行导致了盔甲可以代替盾牌进行防御,这时手部的防御需求就显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有防御功能的圆盘护手。同样同时期欧洲11世纪中期,西欧社会出现了“骑士”阶层,骑士们的盔甲普及率很高,于是对于手部防护的需求也提高了,长一字格护手的剑开始流行起来。

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盔甲慢慢开始被火枪淘汰,同时因为决斗文化的盛行,才出现了早期专用于无甲决斗的大护手刺剑。因为在一对一双方都没有穿盔甲的情况下,在固定距离站定都做好准备后,想要直接攻击对方要害是很难的,谁都不会让自己要害被轻易攻击到。贸然进行攻击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机会反杀,所以攻击对方距离自己最近的持械手是最方便不过的事,同时因为手部神经密集,骨骼也纤细,不需要很大力就可以造成足够的伤害,所以动作也可以很隐蔽没有蓄力的前置动作。这就决定了持械手的防御需求变得很高。于是出现了决斗专用的大护手细刺剑。而欧洲士兵也经常因为争风吃醋等等小事进行殴斗,所以骑兵刀也大多采用大护手。

而中国因为没有决斗的风俗,导致一直没有出现欧洲那种大护手,但是那些护手比较完备的刀剑也都不是王朝军队制式武器,而是民间民造刀剑,长短宽窄均不相同,这也是民间私斗对于手部防护的需求,只是不是单对单的战斗的话,对手部防护的需求并不算特别高。有兴趣的读者如果进行兵器格斗运动的话,可以打二对二或者三对三这种团战体验一下,在不是单挑的情况下,再想打手就明显难度增加了很多,想要打到持械手就没有单挑时那么容易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刀剑没有出现欧洲那种防护特别完备的大护手的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